ADVERTISEMENT
沒錢買GTX 480、GTX 470怎辦?除了選擇AMD Radeon HD 5000系列外,現在NVIDIA終於有中階卡能買了。這次推出的GeForce GTX 465同樣採用Fermi架構,CUDA Core為352個,只有完全體Fermi架構的68%,GPC(Graphics Processing Cluster)亦刪減至3組,但是價位也一路滑到279美元(約新台幣8649~8928元),是NVIDIA第一張低於萬元的DirectX 11顯卡。
記憶體一次少兩顆
剛拿到GTX 465還以為是GTX 470,從外觀上來看幾乎一模一樣。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電路板)同樣使用P1025,長度為243mm比起GTX 480使用的P1022還短24mm,安裝時比較不容易卡位。除了PCB規格相同,從電路設計、佈線與用料來看,GTX 465與GTX 470完全相同。核心供電為4相設計,採用安森美NCP5388的PWM晶片,而記憶體供電則是1相設計。
兩者間第一點差異就是記憶體規格,GTX 470採用10顆Samsung製GDDR5顆粒,而GTX 465僅用了8顆GDDR5記憶體。因此在容量上從1280MB減少到1024MB,且記憶體介面(Memory Interface)亦從320 bit降低到256 bit。從核心旁記憶體可看出,左側留有2個空焊的記憶體空位,可從此分辨GTX 465與GTX 470。
▲這次借測的是華碩ENGTX465/2DI/1GD5,將於六月中旬出貨。
▲介面依然使用雙DVI配HDMI C Type,不過包裝內並無對應線材。
▲GTX 465可分為4個部分,若不仔細看其實跟GTX 470一模一樣。
▲佈線跟用料都跟GTX 470相同,唯一差別在左側少了2個記憶體。
▲左側的空洞是要讓風扇進氣,而金手指上方可看到PCB版本。
▲PCB為P1025,長度為243mm。
▲核心代碼為GF100-030-A3,GTX 470則是GF100-275-A3。
▲核心左側少了2個記憶體,可用記憶體為1024MB。
▲記憶體為1相供電,規格與GTX 470相同。
▲核心為4相供電,一旁的電容配置跟GTX 470亦相同。
▲PWM晶片採用安森美NCP5388,配置於PCB背面左側。
CUDA Core核心剩下352
除記憶體差異外,當然還有別處受到刪減,NVIDIA不可能這麼好心送玩家近乎「完全版」的GTX 470。其中差異最大的就是核心架構從完整的512個CUDA Core刪減到352個,使得GTX 465只有3組GPC,連帶讓Texture Unit、ROP Unit受到影響,分別剩下44個與32個。核心架構減少,最直接的就是效能受到影響,不過往好處想,或許可以擺脫高溫、高功耗還有高價位3個缺點。
▲核心刪減幅度相當大,另外NVIDIA建議使用550W電源供應器,筆者認為可向下修正。
HD 5850、HD5830雙面夾殺
從定位上來看,GTX 465將承接GTX 260、GTX 275退出後的空缺,然而現在光華報價單上可看出從GTS 250之後再上去就是相當少量的GTX 275,幾乎可說是4000~13000元價位帶未來一個月只有GTX 465可挑,GTX 260、GTX 275將快速退出市場。而GTX 465目前建議售價為279美元,折合新台幣約8649~8928元,剛好擠進HD 5850與HD 5830之間。整個市場顯卡分布變成GTX 480、HD 5870、GTX 470、HD 5850、GTX 465、HD 5830交錯的局面,高階至中高階市場,幾乎沒有正面對決的顯卡。
▲GTX 260出清了,GTS 250以上幾乎沒卡可選。(資料來源:原價屋)
DirectX 11險勝HD 5850
若從主戰場DirectX 11方面來看,GTX 465繼承Fermi架構強勢的優點,開啟Tessellation後有機會勝過HD 5850,尤其同時開啟AA(Anti-aliasing,反鋸齒)效能差距會更小。平均而言,效能依序是HD 5850、GTX 465最後則是HD 5830,然而在Tessellation與AA兩個變數影響下,若完全不開啟特效,GTX 465效能較接近HD 5830,若兩者皆開啟,則會接近甚至超越HD 5850。因此客觀來說DirectX 11環境中,平均效能而言應該是HD 5850領先,但是真正DirectX 11環境下(也就是開啟Tessellation)則是GTX 465勝出,畢竟Tessellation才是DirectX 11的核心價值。至於在舊環境方面,效能大致上呈現HD 5850、GTX 465、HD 5830依序排列的情況,並沒有特別突出的顯卡。
▲DirectX 9環境中,效能介於HD 5850與HD 5830之間。
▲DirectX 10中,若開啟高強度AA,效能則接近HD 5850。
▲DirectX 11是GTX 465的主場,配合Tessellation跟AA幾乎追上HD 5850。
▲測試軟體等更嚴苛的環境,DirectX 11環境下GTX 465可超越HD 5850。
▲Tessellation開啟與否是影響效能的關鍵,基本上在嚴苛的環境中GTX 465表現會比較好。
▲AA設定為變數,可發現包括GTX 465在內多數卡效能都會大幅滑落。
換驅動效能增加6.9%
目前GTX 465官方仍未發表正式版驅動程式,因此產品光碟內大多是197.75版本。然而美國官網上有257.15的beta版本驅動程式,產品型號方面多支援了GTX 465,也是目前可取得的最新版本。筆者先利用舊版驅動程式測試,發現效能並不理想,後來改採beta版本後,效能可提升6.9~10%不等,若正式版推出後效能有希望更進一步提升。若未來有機會選購GTX 465,記得注意光碟內的驅動版本,換上新驅動可以讓效能免費提升不少,不換白不換。
▲beta版驅動程式已經可以下載,並適用於GTX 465。
功耗降低17.4%
至於Fermi令人詬病的功耗方面,這次受到架構刪減,有大幅度的降低。平台功耗方面,配合Intel Core i5-750測試,閒置可降低到99W,略低於GTX 470閒置時的102W。差異較大的部分在於滿載環境,功耗降低至279W,跟GTX 470相比減少了17.4%。跟同級產品相比,不論是閒置或滿載都還是偏高,HD 5850跟HD 5830表現依然較為出色。
散熱設計方面與GTX 470相同,閒置風扇轉速約1400RPM,滿載則提高到2500RPM,噪音量並不明顯。溫度則略低於GTX 470,閒置為52度,滿載則是88度,同級產品閒置則只有40多度滿載介於70~77度,相比之下GTX 465只能拿到個勉強及格的分數。
▲電源採雙6pin介面,平台功耗約為279W。
▲風扇尺寸為65mm,會將氣流由後往前吹。
▲從外殼可看出氣流主要從PCB背面進入,顯卡末端並非進氣孔。
▲散熱器有5條熱導管,拋光後直接接觸顯示核心。
▲雖然架構大減,但是溫度仍保持在一定數值之上。
▲滿載功耗一路下滑,GTX 465可將平台功耗控制在300W以內。
要嬴就要靠價位
從GTX 465目前的價位佈局來看,介於HD 5850與HD 5830之間顯得相當尷尬,平均效能又「恰巧」介於兩者之間,功耗、溫控又遜於對手產品,除非特別喜愛DirectX 11單機遊戲,否則就是有多少預算買多少東西,沒有太大的挑選空間。NVIDIA這種交錯式的價位策略,無法突破AMD完整的DirectX 11防線,除非玩家對DirectX 11特別有愛,否則選AMD或NVIDIA並無太大的差別,並沒有性價比特別突出的產品。但是這種策略或許能運用在產品量較少的高階產品,但是在價位區間更小的中低階產品,可能無法比照辦理,3000~6000元主流產品即將出現,到時就別躲躲藏藏,直接面對面打上一場吧!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