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ADVERTISEMENT

在21世紀的今日,各種型式音樂鋪天蓋地的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無論這些聲音對你而言是曼妙、具有精神療效,還是庸俗、就像塵囂那樣惱人,都得透過喇叭將聲音傳遞出來,才能聆聽到音樂的面貌。

對電腦王讀者來說,想必每天都花費很多時間泡在電腦前,當然少不了一組喇叭來提供娛樂。說到電腦多媒體喇叭的選擇,產品還真是五花八門。

很莫名其妙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2聲道喇叭開始走入歷史,且市場上變得相當少見,然後由2.1聲道產品篡位成為主流。多了個「.1」代表什麼?,一大堆聲道組合又有哪些差異?,這些分類是否讓你混淆了呢?

老實說,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學問,很單純只是想讓喜歡音樂的讀者,對喇叭採購選擇多一分認識而已。至於主角,當然是典型的「2聲道」喇叭組合才夠正宗。

另外,有人用買電腦送的500塊喇叭,也有人一昧追求高價位音響,同樣都是聽得不亦樂乎,差異到底在哪也值得探討。

多聲道訊號哪裡找

在開始之前,我們得先建立認知,「唱片」無論是以何種儲存媒體形式存在,原始的錄音大都屬於2聲道規格,也就是左聲道加上右聲道,並沒有「.1」重低音聲道這回事。在唱片用途上,目前能找到的多聲道訊號以DVD Audio和SACD為主,然而原始錄音也並非全都是多聲道規格,只不過是經由後製加工處理成多聲道而已。

至於5.1、7.1這類環繞多聲道,主要應用在電影工業,最著名的代表有DTS、Dolby、SDDS、THX等。除了工程浩大的原生多聲道收音方式之外,也能透過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數位訊號處理器)運算,將2聲道音軌虛擬分離成前置、後置、中央,以及重低音等多聲道,創造更有臨場感的環繞包圍效果。

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 光儲存技術已經發展到Blu-ray世代,唱片工業還是以2聲道CD為主流,具備多聲道的DVD音樂類型產品並不普及,能購買到的數量也很有限,其他應用依舊是以電影光碟為主。

多件式喇叭的秘密

由此來看,2.1(3件式)和4.1(5件式)聲道喇叭算是弔詭的產品組合,因為並沒有這種原生規格訊號。所謂「.1」所代表的低音,並非實體存在的獨立聲道,而是透過內部分音器處理,將標準2聲道訊號中的低頻頻率訊號,交由重低音喇叭來負責發聲,以營造更好的低音效果。這點和電影截然不同,影音光碟環繞聲道音軌中的低音聲道,是專門用來負責低頻發聲工作,雖然通常並不把它看作是一個完整聲道,而且以「.1」這帶有附加意味的方式來表示,但卻是如假包換的真實存在。

其中更為有趣的則是4.1聲道,雖然有著前後聲道,卻只是將前置聲道「克隆」到後置聲道而已(前、後聲道電路相連)。事實上,就算你能找到這2種奇怪的音效來源(遊戲和影音播放軟體可能有),仔細看喇叭的音源輸入規格你會恍然大悟,只有一組標準2聲道規格訊號輸入端子,怎樣也不可能變出真正的2.1或4.1聲道音效吧!

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 同樣是電腦多媒體喇叭,還分成2聲道、2.1聲道,以及5.1聲道多種組合,適合的用途不盡相同。

各音域分工合作

讓我們回頭稍微溫習一下電子電路學。喇叭單體之所以能夠發出聲音,是來自擴大器的電流(真空管擴大器是輸出電壓),經過磁路、音圈等元件產生動能,帶動振膜(由於早期以紙漿為材料,往往稱為紙盆)振動產生聲波,將人耳可聽見的聲音輻射出來。由於擴大器的訊號完整包含高、中、低三個頻率,想要完美的呈現出各頻段聲音,紙盆的理想工作特性也大相逕庭。

低音(Woofer)主要負責500Hz以下頻率發聲,紙盆直徑越大,越能產生撼動人的低音效果。由於低音單體振動量和振動頻率相當高,盆邊(Edge,一般又稱懸邊)必需使用橡膠之類高彈性材料製作,才能耐久並且達到理想的效果。

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 高音(左圖)和中低音單體(右圖)紙盆,尺寸、材質、結構設計會因為聲音調校而不同。另外,後者要負責低頻發聲工作,所以大多採用高彈性材質來製作盆邊,中、高音單體因為振動量少,盆邊採用材質與設計相對簡化許多。

低音單體的物理特性和大鼓相像,尺寸越大,敲擊振動之後回復靜止的時間就越長。喇叭低音反映在聽覺上的,就像餘波盪漾那樣相連一片,導致聲音模糊不清。音響廠商為了營造更好的動態效果,發展出使用金屬、尼龍等材質製作紙盆,為的都是要讓振動反應能夠收放自如,甚至表現得更加深沉。

中音(Squawker)負責的音域約在300Hz~2KHz左右,相對於低音單體,紙盆尺寸和盆邊要求就不是那麼高。高音(Tweeter)單體尺寸普遍不超過3英吋,再生音域在2KHz以上,由於振動量小、方向性強烈,常見製作成盆型、半盆型、號角等型式。除了傳統的紙漿材料之外,也有廠商採用金屬合金、塑膠,絲或羊毛等素材來製造,以追求清晰通透,圓潤不尖銳刺耳的音質表現。

除了這些單體之外,為了追求小型化,製造商漸漸發展出出同軸、全音域等類型的單體。低價電腦多媒體喇叭或汽車音響上常見這類應用,但是效果大多不如獨立的設計那樣好。

拆穿電腦喇叭的規格真相

▲ 圖右是便宜喇叭常見採用的單體(通常是全音域),因為體積小而無法呈現出低音。至於圖左的大塊頭,則是趨近於音響等級規格的中低音單體。單從外觀看,便宜單體外表明顯粗糙許多,雖然貴不等於聲音好,外觀通常都可以反應到售價差異。

bisheng
作者

前 PCADV 編輯、現 BenchLife 玩票性質打雜工 https://benchlife.inf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李韋德
1.  李韋德 (發表於 2010年9月14日 12:52)
恩恩 不錯,受益良多。
請問一下bisheng小編,不知道可以再深入討論呢!!
Tast
2.  Tast (發表於 2010年9月14日 15:57)
現在新一代的內建音效晶片可以支援到
24bit 192khz 輸出格式
雖然擴大機不一定能夠支援到這種程度
但可以讓音效的品質上升一個檔次。
bisheng
3.  bisheng (發表於 2010年9月14日 18:45)
@ Tast

其實那幫助很有限,甚至會造成反效果。

電腦上除了DVD Audio訊源有機會達到24bit/192kHz之外,其餘像是CD Audio等低規格訊號,透過音效晶片重新取樣輸出,效果未必會比原始規格輸出好。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人耳辨識能力缺陷,造成聽感比較好的假象,訊號實際上是失真的。

音響CD Player也不乏這類設計,但是透過專門的運算處理器和高級DAC處理,所得效果普遍在音效卡之上。
8d48ec74d9e54418158ca9e44af73d45?size=48&default=wavatar
5.  andyhang (發表於 2010年9月15日 11:33)
看完電腦王月刊了,很棒的專業音響介紹分析,期待您的新作.
4ac3e560d4b0318183215e1c95387e4d?size=48&default=wavatar
7.  JOE (發表於 2010年9月15日 20:12)
受用良多
希望可以再有新的分析
要不要來個耳機的?
XD
Ed6adbd809263027776c7ce261c7587d?size=48&default=wavatar
8.  RB (發表於 2010年9月18日 17:15)
有個老梗...

CD的取樣率44.1KHZ,好像還沒聽過哪張內建音效有真正對應,多半是48KHZ抽掉幾個取樣去裝出來的。這種狀況下24B192K沒什麼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

...有啦,去FOOBAR2000掛上重取樣外掛然後設定到晶片硬體所能處理的最大規格,對聲音很有幫助(僅限於用FOOBAR2000聽音樂時

但是這不能解決主機板上面的訊號干擾、用料等級差異問題(這裡說的不是全固態什麼東西,聲音的場合麻煩乖乖用上音響用電解電容,固態去做電源用就好了


PMPO這東西印象中他就只是抓個PEAK(突波)然後算功率,但是你可以自己決定要抓多長的時間,於是只要把參考時間縮到無限小,PMPO就可以閉著眼睛標到無限大了...
54fd8f8d03bb1b19569a1f8167990955?size=48&default=wavatar
1人給推

9.  audiofiles (發表於 2010年9月22日 02:06)
編大寫的很實用,但是來挑點小語病順便補充一點

編大寫:「由於擴大器的訊號完整包含高、中、低三個頻率」

事實上,不管喇叭或擴大機或各種音源,訊號頻率應該是一整個「頻寬範圍」,而不是「三個頻率」,「幾個頻率」應該是指某一特定頻率,波長或振幅,例如電台的92.1MHZ,是一個頻率,或或者音頻中的某一頻率,例如120Hz。所謂「低、中、高」只是一種概括泛指,人的聽覺是連續的,並不是只有「低中高三個」,要細分還可以分超低、低、中低、中、中高、高、超高。即使如此,這也只是泛指否一範圍,並非用幾「個」來計算

理論上好理想的音響器材,在「聽覺」範圍內頻率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平直」的,也就是整個音域都分佈均勻,沒有特別突出的音域,才能夠比較完整的還原音源。但是,這所謂的「平直頻率響應」在音源及擴大機都不難做到,一到喇叭就變得非常困難,如果有看過真正的喇叭頻率響應測試圖的,就知道上喇叭頻率響應上下擺幅非常大,只能夠取「大致的平直」,縱使如此,也很難做到很均衡的平直,因此愈平直曲線的喇叭往往非常非常的貴,不是幾萬塊就可以打發的,當然,平直也不代表每個人都喜歡聽

在擴大機及音源上,大多都非常容易在儀器上測出一條極平直的頻率曲線,然而即使曲線一致,實際的聲音特色差別仍然很大,這就是音響有趣之處,也表示音響中有很多差異是儀器無法測出的

另外連續功率RMS或「瞬間輸出」也有一些區別,也可以稱為trick
一:在多少阻抗之下的RMS?(阻抗越高,功率會遞減)
二、在多少的總諧波失真之下(THD)為基準,THD 0.01% 與THD 10%之間又有天壤之別,

而瞬間功率則又關係到多麼「瞬間」,千分之一秒與10分之一秒瞬間之間,又有很大的差別,基本上只有手提或床頭音響或以PMPO做標示,基本上是能大就大,就如編大說的,沒啥意義。

嚴謹正規的擴大機功率在標功率示輸出功率時至少會有3個基本條件,例如:10W RMS(at 8ohm) 0.01% THD。少了阻抗與失真後面兩個,尤其是阻抗,其實參考性也不完整。

此外,從驅動阻抗也可大至看得出擴大機的真實驅動能力。雖然說阻抗愈高,輸出功率會相對變得愈小,然而低阻抗對擴大機的輸出負載卻也是一大考驗,一般家用音響喇叭大多是8歐母阻抗,車用音響或床頭音響大多是4歐母(用以增加擴大機的輸出效能),然而,一般擴大機到了2歐母的持續負載時,往往會受不了而燒毀(接近短路)。因此如果擴大機能夠連續驅動2歐母的負載而正常工作,則表示這台擴大機的驅動能力極強,通常這種擴大機也非常的貴。

至於喇叭上的功率標示,指的是「承受功率」。承受功率當然也有「連續」與「瞬間」的差別。
54fd8f8d03bb1b19569a1f8167990955?size=48&default=wavatar
1人給推

10.  audiofiles (發表於 2010年9月22日 02:28)
另外,實際聽音樂時的「音量大小」也不完全取決於「擴大機功率」,另一個更重要,卻較少人注意的是喇叭的「效率」,又稱靈敏度,一般來說,增加3分貝的音量會吃掉一倍的功率,拿效率82dB w/m的喇叭與88dB w/m的喇叭相比,82dB的這支喇吧要吃掉4倍的功率才能得到與88dB相同音量。所以就「音量」來說,喇叭的效率往往比功率影響更大,但悲哀的是,喇叭的效率卻與音質沒有太大關係,也因此,有許聲音很好但效率去卻很低的喇吧,就不得不用花更多錢買大功率或區動力更強的擴大器才能發揮了
阿貴
11.  阿貴 (發表於 2013年10月30日 14:05)
那像我這台OZAKI WOW WR325 2.2聲道喇叭低頻率才60HZ中頻率卻只有18KHZ RMS輸出功率達25W像這類喇叭還算OKㄅ??哪重低音單體表現如何?聽說這款喇叭CP值高,音質還不錯,哪他該搭配哪款音效卡才配得上他?囧rz
稚空
12.  稚空 (發表於 2014年2月16日 14:40)
※ 引述《阿貴》的留言:
> 那像我這台OZAKI WOW WR325 2.2聲道喇叭低頻率才60HZ中頻率卻只有18KHZ RMS輸出功率達25W像這類喇叭還算OKㄅ??哪重低音單體表現如何?聽說這款喇叭CP值高,音質還不錯,哪他該搭配哪款音效卡才配得上他?囧rz

這...
說實在大部分有玩音響的人都會反推OZAKI
因為他只是重低音很大聲
實際上音質有點糟,重低音也很糊
建議如果要換還是換真正的2.0喇叭比較實在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