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從一定年份舊電腦升級角度來看,採購新品時 Intel 平台是較為合宜的選擇,畢竟 AMD 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翻新平台,各方面表現實在難以相抗衡。即便 AMD FX-9000 系列的效能能夠和 Intel Core i5 拚一拚,然而耗電量與溫度卻成了另一個難題,恐怕還得花費較多心力與預算來處理,相對而言是性價比不甚理想。(以下穿插 Steam 硬體&軟體調查近期數據)
▲ Steam 統計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玩家的處理器為雙或四核心架構產品,兩者占比相近。
Intel 平台首選,自然是代號 Skylake 的第六代 Core 處理器,Core i5 系列價格分布在 6,540~8,250 元之間,而 Core i7 是落在 10,390~12,100 元附近。相較於第四甚至第三代產品,這價格有些漲幅跡象,但是 100 系列晶片組具備數量充裕的 PCIe 3.0 通道。這能供應高速磁碟,以及外接傳輸介面所需,是為相當重要的亮點。
Core i7 與 Core i5 價位低點相差約 3,850 元,如果認為無須太高貴的處理器,那麼選擇 Core i5 就好,省下的預算大可用來提升其他配備等級。像是連動的記憶體,可以考慮新購 DDR4 模組,畢竟 DDR4-2400 8GB x 2 價位已經和 DDR3-2400 8GB x 2 相當。除非有合宜的模組得以延用,否則需要新採購時,建議別再投資即將被淘汰的 DDR3。
▲ 配備 8GB 記憶體的電腦數量,比 4GB 組合多出 50% 以上,裝配 12GB 或以上容量亦不在少數,只比 4GB 少 31% 左右。
記憶體無論是沿用舊有 DDR3,或者堅決認定採購 DDR3 才划算,這都會牽動主機板選擇。100 系列晶片組,從 H110、H170、B150 到最高階的 Z170,都有廠商推出支援 DDR3 模組的版本,惟礙於性能等級、價格區隔等因素,DDR3 版產品的設計往往是傾向價格導向路線。由於每個人的需求與喜好不一,這還得視想要裝配哪些規格、性能等級零組件,自行選擇出一個合適的方案。
▲ 主要儲存裝置依照容量來看,250~499GB 占比最高,750~999GB 與 1TB 以上亦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固態硬碟規劃部分,預算充足的首選毫無疑問是 PCIe 介面產品,高性能 2.5 吋 SATA 6Gb/s 機種則為中等預算族選擇。這邊所謂的 PCIe 介面產品,機構可為 PCIe 介面卡或 M.2 規格,重點在於控制器得支援 PCIe、AHCI 通訊協定,才能獲得動輒破 1000MB/s 的最高傳輸速度。(目前市售 M.2 模組多為 SATA 6Gb/s 規格)
合宜選擇如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其市場參考價格約為 240GB 6,390 元、480GB 12,590 元,雖然比 SATA 6Gb/s 高性能機種貴一截,但是最高存取速度達 1000~1400MB/s 之譜。至於 PCIe、NVMe 是未來高性能產品的必要元素,儘管台灣能購買到的產品僅 Intel SSD 750,仍然值得熱血玩家將它列入參考清單內。
▲ 顯示卡記憶體 1GB 占大宗,4GB 數量說不上是太多,Other 理應當是代表 4GB 以上配置。
而顯示卡採購方面,牽動個人預算、品牌喜好、顯示器原生解析度,以及遊戲貼圖和解析度設定、架構等變因,不大容易彙整出一些重點方向。簡單而言,AMD Radeon R9 380/370 與 NVIDIA GeForce GTX 960,這幾款萬元以內產品有 2GB 和 4GB 版本選擇。其價差視品牌而異,依序約莫是高出 700~800 元、700~1000 元、400~1300 元不等,採購時不妨加以衡量選擇 4GB 版本的必要性。
至於超過萬元的產品,其容量配置大抵上都是固定,選擇起來相對單純。Radeon R9 390/390X 皆配備 8GB 記憶體,而 NVIDIA 相近等級的 GeForce GTX 970/980,則是都只有 4GB。至於 Radeon R9 Fury/Fury X/Fury Nano,是配備 4GB 的 HBM 記憶體,而 GeForce GTX 980 Ti/Titan X,使用 GDDR5 但容量分別達 6GB 和 12GB。
▲ 1920 x 1080 解析度顯示器仍為主流,2560 x 1440 占比居次但差距十分大。
以上是就遊戲配備要求趨勢,以及 Steam 統計分析數據,整理出一些舊電腦升級採購參考方向。當然了,每個人玩遊戲的樂趣要求不同,乃至於配備規劃、預算支配,以及預算動用額度意願都不盡相同,因此最終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