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現在提起固態硬碟,最讓玩家津津樂道的一點,莫過於 PCIe 3.0 x4 NVMe 產品。因為植基於 PCIe 3.0 匯流排介面,有著數倍於 SATA 機種的頻寬與存取速度,很難不讓人心動。概觀性能看多了之後,我們取兩款代表性產品,藉由 DriveMaster 2015 來試驗其性能一致性表現。
NVMe 確立為未來主流,AHCI 漸成過去式
Intel 所主導 NVM Express(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非揮發性記憶體儲存裝置)已經誕生多年,開發用意是取代 AHCI(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成為系統與高速儲存裝置之間,一個更有效率的資料傳輸通訊協定、驅動程式層。NVMe 早先是針對企業應用而生,但 Intel 在去年率先引進個人市場應用,推出大家再熟悉不過的 SSD 750。
▲ SATA、AHCI、NVMe 傳輸架構示意圖。
此先例一開之後,包含 Samsung 等少數大廠也跟進,針對消費性應用市場,推出 PCIe NVMe 規格設定的高性能固態硬碟。當前主流規格為 PCIe 3.0 NVMe,意即匯流排介面為 PCIe 3.0,理論可用頻寬趨近 3938MB/s。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存取性能,以 SSD 750 為例,循序存取速度最高可達讀取 2500MB/s、寫入 1200MB/s,遠勝受 575MB/s 頻寬上限枷鎖的 SATA 6Gb/s 介面。
▲ Intel SSD 750 提供 PCIe 介面卡與 2.5 吋(電器層介面又稱 U.2)兩種形式選擇,容量則有 400GB、800GB、1.2TB。
雖然市場前景看好,但是從 SATA 6Gb/s 過渡到 PCIe AHCI 已不容易,想演進至 PCIe NVMe 確實有更多挑戰。各家控制器開發進程,以及後續相容性修正、提升,乃至於實體產品銷售價格,還有可支援的電腦平台數量等諸多因素,都是 PCIe NVMe 應用起飛的門檻。因此市場主流仍為 SATA 6Gb/s 介面機種(2.5 吋、M.2),而且銷售占比逾 9 成,PCIe 產品只占冰山一角而已。
▲ 台灣先前能買到 Plextor M6e 系列、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等,這些 PCIe AHCI 固態硬碟產品,已成為歷史演進過程的一頁。
產品選擇性仍然不多,台灣市場尤其有限
就台灣市場而言,真正有普遍性銷售的產品,可說是只有 Intel SSD 750、SSD 600p,以及 Plextor 的 M8Pe 系列。這三款產品都是基於 PCIe 3.0 x4 NVMe 設計,SSD 750 採用企業級控制器,又具備 PLP(Power-Loss Protection,斷電保護)功能,設計等級與價格相對較高。其市場參考價格為 400GB 10,300 元、1.2TB 26,900 元,這單價顯然不是一般玩家所能親近。
▲ 台灣較為容易購買到 PCIe NVMe 固態硬碟參考價格資訊。(引用自 原價屋)
M8Pe 系列則是採用 Marvell 消費性設計方案,雖然沒有特殊附加功能設計,但同時提供多種形式設定選擇,如 PCIe 介面卡形式 M8PeY、M.2 形式 M8PeG、M.2 精簡版 M8PeGN。以價位最低的 M8PeGN 版本為例,參考價格分別是 128GB 2,390 元、256GB 3,299 元、512GB 7,290 元、1TB 13,290 元,產品單價與每 GB 儲存成本,著實比 SSD 750 平實許多。
▲ Plextor 所推出 M8Pe 系列,提供 M8PeY(PCIe 介面卡,實為 M.2 模組加轉接卡)、M8PeG(M.2 附加散熱片)、M8PeGN(M.2)等三種版本,容量皆有 128GB、256GB、512GB、1TB 選擇。
至於 SSD 600p,可將之視為 PCIe NVMe 入門產品,除了控制器是採用台系廠商設計方案,更搭配 TLC 類型快閃記憶體。其參考市場價格是 128GB 1,650 元、256GB 2,650 元、512GB 4,688 元,很接近同樣採用 TLC 顆粒的 SATA 6Gb/s 機種,無可否認這價格是具有吸引力。即便你對 TLC 不屑一顧,SDD 600p 終究是基於 PCIe NVMe 設計,仍然可以提供較好的性能體驗。
▲ Intel SSD 600p 只有 M.2 單一形式選擇,容量有 128GB、256GB、512GB、1TB。
(下一頁還有:性能實測試驗)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