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在節能減碳的風潮下,單車逐漸成為通勤的替代首選,也是週休二日旅遊的新玩法,如果來趟單車旅行呢?這裡將從一個單車環島故事開始,一種看待單車旅行的態度。蛙大的慢騎哲學,將讓你重新理解環島,它不會讓你造成太大的體力負擔,卻能看盡臺灣鄉鎮的美、接觸各縣市可愛友善的臺灣人。看完這個故事,如果激起你的環島熱血,又苦於沒有放肆玩樂的長假,不妨從3、4天的短假開始,讓自己騎著單車,感受從未感受的旅行經驗,體驗從未體驗的生活樂趣。
蛙大
因為在一系列旅遊照片,讓他在網路上小有名氣;而, 更是每個入手單車人必讀的網路好文。
一段動人的旅遊筆記
「熱血」可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四個年過三十好幾的男人,因為一個單車環遊世界七年半的日本人石田裕輔所寫的《不去會死》,一段十六天的環島之旅,就這樣半推半就的展開。
ADVERTISEMENT
原本從事網路設計工作的蛙大,二OO七年四月拿著《不去會死》這本書,告訴幾個好友,「超熱血的,我們也去國外騎腳踏車旅行。」朋友笑他「臺灣都沒環島過還想要去國外。」四個好朋友就在這股「熱血」的氛圍中,決定開展臺灣的環島行程。他們開始積極的買單車、買裝備,甚至為了讓這群看似沒有什麼凝聚力的四個人,更有「組織」的感覺,蛙大設計一款印有各自名字的隊服,屬於frog、Hawk、Tong和Gary的eyeTaiwan環島車隊,就這樣成形(行)了。
和擁有寒暑假的學生不同,他們必須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負責,為期半個多月的環島之旅,必須向公司請長假,甚至有人索性離職,出發前一天四人對於是否能成行仍充滿未知,沒想到大家都在六月四日依約出現。
ADVERTISEMENT
因為出發前對成行的種種不確定,他們並沒有預期季節天氣、沒有預期逆風順風、沒有計畫環島的方向,「因為離開台北開始的方向就是往南,所以我們的環島就由逆時鐘方向開始」,他們沒有預計停留的地點,更沒有預約住宿,「騎不動就停下來休息,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體力的問題。」這段旅程唯一確定的只有兩件事,第一是時間,必須趕在端午節前回到台北和家人團圓;其次是路程,他們決定要繞著臺灣最大圈的路程前進。
四年前蛙大買了第一台專業單眼相機,從爬山開始記錄旅行的點滴,將照片放在網站上,並以旅行中的故事串連,讓每個網友跟著他看見隱藏在百岳、偏壤鄉鎮的臺灣之美。而他的環島故事亦如是,除了透過照片時序性的串接,搭配取景技巧再現臺灣美的強大張力,也讓讀者重新看待這片土地,想望著單車環島,所踩踏出的寫實臺灣,甚至比同樣講述單車環島的國片《練習曲》更具張力。環島之初並沒有料到因為節能減碳,而有現在的單車熱潮,他說自己的創作與設計理念,就是愛臺灣、愛這片土地,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生活實踐。
ADVERTISEMENT
環島結束後,他辭掉在網站設計的經理職務,開了蛙咖啡,專職於自己喜愛的創作設計,他自己也無法確切指認環島與離職間是否有密切的關連,但這趟旅行確實讓他再重新看待自己,讓設計這件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成為生活的重心,而蛙咖啡就是他與大家共享的設計工作室。
人,邁入三十歲後,因為工作、因為家庭、因為體力而有千萬個無法遠行的理由,步入中年即使想做也必須有更強大的理由說服家人、說服自己成行,但或許事情並沒有這麼複雜,它只是一個動心轉念、起身力行的決心而已。
Tips:何謂登山車
育春車行老闆劉志峰指出,各種車款的差異,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可以從「外型」粗略分為登山車、公路車與折疊車三種。排除折疊車特殊的車架結構,劉志峰表示登山車和公路車的車架,並不會因為車款的不同而有太大的差異,但因為公路車設計為競速比賽之用,車手把多為彎把設計減少風阻,變速器的齒盤則為前大後小,可以提高騎乘的速度;而登山車的齒盤,則為前小後大,適合環島中會面臨的各種地形。
登山車在煞車裝置上,還會區分V煞或多了碟盤的碟煞,價格也以碟煞較高,約差兩千元不等,功能上碟煞不容易受天氣影響或路況影響,而降低制動性,但調整上比較複雜,也會增加單車的重量,如果要做環島之用,建議選擇V煞減輕單車的重量,增加騎乘的舒適度。
ADVERTISEMENT
▲有越來越多休閒式公路車,適合柏油路騎乘舒適度佳。
▲目前登山車多強調林道越野等崎路使用,車體較重載重能力也較強。
▲折疊車便利、輕巧適合城市通勤使用。
<下一頁:蛙大的環島6提醒>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