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4 10:00

發生什麼事?徠卡、哈蘇兩大經典相機大廠CEO接連宣布辭職

ADVERTISEMENT

剛剛踏入 2017 年不久,相機界兩大老牌巨頭就發生了大的人事變動。

2017 年 1 月 27 日,著名相機品牌 Hasselblad 哈蘇的 CEO Perry Oosting 突然宣佈辭職,並將在本月內完成所有手續,正式離開哈蘇。在這個「敏感」的時間內宣佈辭職,難免會引起外界一些猜疑。

ADVERTISEMENT

(哈蘇 CEO Perry Oosting,圖自:CameraJabber 

但突然提出辭職的,不獨 Perry Oosting 一人。

ADVERTISEMENT

2017 年 2 月 1 日,LEICA 徠卡相機的現任全球 CEO Oliver Kaltner 也宣佈了他辭職的消息。他也將會在本年 8 月離開徠卡。

針對辭職這件事,Oliver Kaltner 並沒有對外公開辭職原因。但,這個可能跟 Oliver Kaltner 與董事會不和有關。早前便有傳言稱,董事會一直都不滿意 Oliver Kaltner 的表現,他們覺得出自微軟的 Oliver Kaltner 用大公司的手段來管理徠卡並不合適。或許在這種意見不和的氛圍下,促成了本次離職。

 

ADVERTISEMENT

兩大巨頭易帥,矛頭都在「收購」二字?

另外,哈蘇和徠卡兩位現任 CEO 都在較為敏感的時間離職,有觀點認為這個可能是與「收購」有一定關係。

提起哈蘇,就會想到早前傳出的「DJI 大疆 收購哈蘇」的傳聞。早在 2016 年 11 月,,這是兩者真正開始交集的第一步,而哈蘇在 2017 年推出的新品或者組合也不算太少了:

ADVERTISEMENT

縱觀這年的產品,即便不說和摩托羅拉那個簡單的配件,哈蘇也迎來了一些產品步伐上的改變。

(插圖來自:)

比起跟著中片幅更新節奏走的當年,現在的哈蘇無疑是更為「積極」一些。這裡可能也是跟大疆投資後有一定的關係,或者也可能跟兩者有更深入合作也可能有一定關係。大疆追求的不僅僅是兩者在產品合作,哈蘇在未來或者也在產品上有更大的變化。只是在雙方都守口如瓶的今天,我們還未能看得更遠而已,看得更準而已。

對比哈蘇問題的複雜程度,徠卡透露出來的換帥意圖,可能只停留在「意見不合」、「方針不同」這些簡單的層面而已。

(徠卡和松下簽署合作協議)

也是在一年前的 CP+ 2016 ,徠卡和華為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之後華為推出的 P9 和 Mate 9 兩款產品也多了一點原本不屬於它們的「德味」。但是在這個合作上,徠卡其實也並沒有得到很多。

畢竟,這兩款手機和徠卡、松下手上的 LX 系列與 Leica Q 不同,徠卡在華為身上更像當年的蔡司認證一樣,產品上沒有太多的交融,更多只是授權和貼牌而已。而那些對拍攝不太執著的用戶來說,這個合作能幫他們換來的「徠卡參與的設計調色」,也可能是在拍照時多出的一點「德味」而已。

所以,如果需要從徠卡 CEO 離職這件事身上衍生到徠卡與華為合作的事,或許也真的有點遠、關聯性也有點弱。

 

徠卡和哈蘇最大的不同,是對「生存」的考量

不過,徠卡和哈蘇不同。把主要戰鬥力放在 135 全片幅市場中的徠卡,生存壓力比哈蘇要大很多。

德媒 WETZLARER NEUE ZEITING 表示,現時代的相機市場基本上被 C、N 兩家所統治,而無反的天下或許也是在Sony和 M43 陣型的囊中。儘管徠卡面對的是較為小眾的群體,系統也已經十分完整,但面對著這些同領域競爭者,它的吸引力也在不斷減弱。

隨著「德味」色彩不斷減弱,操控、材質、性能都被其他產品大幅度拋離時,徠卡或許就會變成收藏攝影師手中的玩物而已。而一般用戶是升級慾望不高,在各種換色版中疲憊,後續消費力也隨之而下降,這個應該是徠卡現時應該要考慮到的問題。或者董事會也希望更換 CEO 後,也能為徠卡帶來一些新的方向。

徠卡在推出 LEICA Q 的 2015 年下半年,或許可以用「全面電子化」這個字來概括,展示出他們對新領域探索的決議。而他們在 2016 年,便可以用一個「100000+」 來概括。但 2017 年,徠卡在這個時代會有怎樣的改變,我們唯有在 CP+ 或者要等到 8 月份,才會看到暫露苗頭的答案。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