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距今 18 年前,Minolta 推出了一代人像鏡經典 135mm STF,而在本屆日本 CP+ 相機暨影像大展中,Sony 也推出了全新的 100mm F2.8 STF GM OSS 鏡頭,讓具有完美散景的「STF」穿越 18 年再度在 FE 接環上重生。如今就讓我們透過現場的實測,娓娓道來這 18 年來的散景演化史。
現代鏡頭的全名一個比一個長,在「FE 100mm F2.8 STF GM OSS」這一連串的型號當中,FE 代表的是 FE-Mount(這應該不用解釋了吧),STF 是「Smooth Transition Focus」的簡稱,GM 意味著它是 Sony 高品質鏡頭「G-Master」的成員,OSS 則代表這顆鏡頭具備光學防手震機構。說到 STF,最早可回朔至 Sony A-Mount 的前身 -- Minolta 這家已退出市場許久的歷史品牌。
ADVERTISEMENT
人像鏡的經典,18 年前的「STF」
Sony 100mm F2.8 STF GM OSS 這顆鏡頭之所以如此特殊,就在於其所具備的「STF」:Smooth Transition Focus,直譯過來就是讓焦外散景更加的平滑柔順。這項技術最早是源自於 Minolta 在 1999 年推出的鏡頭:Minolta 135mm F2.8 T4.5 STF,這顆鏡頭可說是人像鏡頭中的經典,堪稱 Minolta 散景表現的頂點之作,這顆鏡頭的特殊性,讓 Minolta 玩家們給它冠上許多名號,例如「四大怪鏡」其一,其他什麼江湖渾號也是一堆,像是什麼「散景之王」、「虛像之王」、「天下散景第一鏡」...
▲談起人像鏡頭的經典之作,Minolta 135mm STF 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ADVERTISEMENT
聽起來很唬爛嗎?你可以把「Minolta 135mm STF」這個關鍵字拿去估狗一番,就會知道筆者所說絕非虛言,它有名的程度連到維基百科上都還有 135mm STF 這顆鏡頭的專屬條目。然而,Minolta 135mm STF 為了讓散景臻至極致,也犧牲了一項非常重要的鏡頭功能,那就是「自動對焦」,這也是 Minolta A-Mount 系統鏡頭當中,唯一不能夠實現自動對焦的鏡頭。這並非是因為 Minolta 自動對焦的技術不好,實際上 Minolta 從 1985 年開始就掌握了自動對焦技術,它也是第一個推出自動對焦單眼相機的廠商。
沒有自動對焦,卻依然奇貨可居
Minolta 對自動對焦是有種堅持在的,同為四大怪鏡之一的 Minolta 500mm F8 Reflex 反射鏡就是一個例子,自 1989 年推出迄今,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顆實現自動對焦的反射鏡頭(Sony 復刻版也沿用了同樣的設計)。而這樣的一家廠商卻會單純為了「STF」去犧牲自動對焦功能,怎麼想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從這點就可以看出 Minolta 是多麼的重視「散景」這件事。
即便不能自動對焦,但這並未減損 Minolta 135mm STF 的經典地位,不僅二手數量稀少(都被拿去收藏)、價格高昂,甚至還有使用者為了在 Canon、Nikon 機身上使用它,特地拿去改成相對應的接環來使用,為得只是求得極致的柔順散景。
ADVERTISEMENT
柔順散景「STF」的作用原理
究竟 STF 有什麼奧祕讓散景可以更加平滑柔順呢?其秘訣就在於「APD 變跡濾鏡」(Apodization Filter),以及「雙光圈」設計。APO 變跡濾鏡的目的,是為了讓通過鏡頭的光線自中心向外圍衰減,進而使得焦外成像的邊界更不明顯,並最大限度地減低二線性。而「雙光圈」(第二組光圈)則是相應 APD 濾鏡存在,它被安置在 APD 濾鏡之前,用以遮擋或調整經過變跡濾鏡的光線,因此這枚光圈就可用來控制 STF 的散景效果。
▲APD 變跡濾鏡示意圖,它是一片中央到外圍逐漸加深的濾鏡,其目的是為了衰減通過鏡頭外側的光線,進而使散景邊緣變得較為柔和。
ADVERTISEMENT
然而 APD 濾鏡是為了減損光線而存在的,因此搭載 STF 功能的鏡頭其進光量都會受到影響,例如 Minolta 135mm F2.8 T4.5 STF 雖然最大光圈是 F2.8,但實際的進光量則相當於 F4.5,因此在鏡頭型號後又標示了「T4.5」表示其實際的進光量。
▲Sony 135mm STF(復刻自 Minolta)的雙光圈設計,目的是為了控制 APD 濾鏡的濾光程度,進而控制 STF 的效果。其實 Minolta 在其他的鏡頭上也有搭載雙光圈設計,例如 Minolta 28-70mm F2.8 G,其目的也是為了更柔順的散景表現。
但你可能會想,這樣就直接標示 F4.5 不就好了?非也,光圈數值乃是重要的光學特性之一,雖然進光量相當於 F4.5,但光學性質與景深仍舊是屬於 F2.8,這點重要的概念也必須釐清。
轉世投胎再重生
隨著 Sony 在 2005 年買下 Minolta(當時是 Konica Minolta),M 社的光學遺產與 A-Mount 系統也名正言順的被 Sony 娶進門,當時 Sony 曾復刻過 Minolta 135mm STF 這顆散景之王,但並未獲得太多的注目,復刻版的銷量也相當稀少。
直到 2017 年,Sony 發表了 FE 接環的新鏡頭「FE 100mm F2.8 STF GM OSS」,等於正式宣告「STF」技術將在這顆鏡頭上重生,以「G-Master」高階鏡頭的水準打造這顆鏡頭的散景。
▲Minolta 採用可以分開控制的雙光圈設計,在移動的光圈背後還有一組光圈,但 Sony 並沒有強調採用了雙光圈,可想而知其 STF 的設計模式並不盡相同。
然而 Sony 所推出的 100mm F2.8 STF GM 在設計上與 Minolta 135mm STF 有極大的差異,例如焦段不同、可自動對焦、有防手震,且一個是最新款的無反鏡頭,另一顆是 18 年前的單眼鏡頭,相差不可以道里計。然而 100mm F2.8 STF GM 的推出,也等於是 Sony 向老 Minolta 粉絲們宣告:「可以不必再緊守 A 環了,我們也在 FE 接環上打造了一顆很經典的鏡頭喔!」因此對這些用戶來說,100mm F2.8 STF GM 無可避免地會被拿來與 Minolta 135mm STF 比較。
好了,講古終於告一段路,接下來讓我們回到這篇文章的主角:Sony 100mm F2.8 STF GM OSS
Sony 與 Minolta 在 STF 上的同與異
身為 2017 與 1999 年的產品,相隔 18 年的設計邏輯也有所差異,Minolta 的 STF 是透過雙光圈來控制 APD 變跡濾鏡的,然而 Sony 100mm F2.8 STF GM 雖然同樣搭載 APD 變跡濾鏡,但卻沒有特別強調雙光圈(很可能結構上僅有單光圈,這點仍在向 Sony 原廠求證當中),而從鏡頭剖面圖與光學設計來看,也可看出兩者完全是屬於不同的鏡頭。
▲上:Minolta 135mm STF,下:Sony 100mm STF GM
Sony FE 100mm F2.8 STF GM 規格諸元
- 對應系統:FE Mount、E-Mount
- 焦距:100mm
- 鏡片組成:10 群 13 枚
- 視角:24 °
- 最大光圈:F2.8(T5.6)
- 最小光圈:F20(T22)
- 光圈葉片:11 片圓形
- 最近對焦距離:0.57m
- 放大倍率:0.25x(1/4)
- 濾鏡口徑:72mm
- 防手震:Optical SteadyShot 光學防手震
- 重量:700g
- 尺寸:85.2x118.1mm
- 防塵防滴設計
- 建議售價:美金 1,498 元(台灣售價未公佈)
▲外觀材質沿用了 GM 鏡頭的標準,金屬鏡身與橡膠材質的對焦環,同時還有「實體光圈環」以及「對焦距離選擇環」
Sony 100mm F2.8 STF GM 被原廠歸類為「GM」系列,即重視整體影像素質與散景的「G-Master」鏡頭,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大光圈雖然有 F2.8,但實際進光量卻僅有 T5.6 的水準,相當於使用 APD 變跡濾鏡衰減了 2EV 的進光量。
光圈環可在 F5.6~F22 之間做調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顆鏡頭擁有 F2.8 的光圈,但在鏡頭上的標示卻是以進光量(T 值)為主,光圈全開就是 T5.6,但在機身也是顯示 F5.6,並不會顯示為 F2.8,我想這是為了方便消費者使用,避免混淆的做法。
而在 F5.6~F8 這段光圈,在鏡頭上被標示為「STF」作用的區間,意即 STF 效果主要在 F/5.6、F/6.3、F/7.1、F/8 這幾個光圈值下運作,當轉至 F8 之後 STF 效果就較不顯著。
很難得的是這顆鏡頭也額外具備了「對焦距離切換環」,讓對焦距離可在「0.85~無限遠」以及「0.57~1M」之間做切換。以人像鏡而言,它的最近對焦距離 57mm 算是挺近的,並且可提供 0.25x(1/4)的放大倍率,之後我們也有一些近攝的實拍照片供參考。
鏡頭側面除了顯眼的「GM」logo 之外,還有 AF、MF 切換鈕與 O.S.S. 光學防手震切換鈕,在 G 下方的則是對焦停止鈕。
72mm 的濾鏡口徑,但實際上前玉並沒有這麼大,拿起來的體積也還算是可以駕馭的類型,體積約略介於 85mm F/1.4 與 135mm F/1.8 之間。
Sony FE 100mm F2.8 STF GM OSS+A7R II 實拍測試
以下的實拍測試全都是使用 A7R II 機身,調整至最大光圈 F2.8(T5.6)拍攝,機身直出未經任何修圖或裁切,若欲觀看原圖可至此相簿。因為這顆鏡頭在光圈全開狀況下機身也只會顯示 F5.6,鏡頭環也只讓你轉到 F5.6,因此 EXIF 資訊上光圈全開就是 F5.6。
筆者認為 Sony 100mm F2.8 STF GM 是一顆以室外拍攝為主戰場的鏡頭,用室內的場景與人工光源測試其實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方法,但受限於 CP+ 展場內燈光雜亂且光質欠佳,在人像膚色、光方向與陰影上的表現雖未臻理想,但仍可作為散景表現的參考之一。
以下的篇幅會比較建議你用電腦版或是螢幕夠大的手機觀看,在下列的測試照中,我會刻意去帶人像的前後景,你可以仔細看看人像前景、後景、雜亂背景與光點上的表現。
▲f/5.6 1/100s ISO 400,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400,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400,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400,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640,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500,Fine.Jpeg,Sony A7R II
以下有許多照片皆是採用 1/100s 的快門速度拍攝,筆者原先認為以一顆搭載 OSS 光學防震的鏡頭來說,1/100s 應算是夠用的快門速度,但由於現場 Model 是處於不受攝影者指示,自顧自不斷變換姿勢的狀態,因此有些照片無可避免的還是有些模糊。
大家也別擔心看不到它的真實畫質表現,在後面的篇幅中,筆者有挑選出沒有受到微震影響的照片,並擷取 100% 給大家參考。
▲f/5.6 1/100s ISO 500,X.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400,X.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800,X.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200,X.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400,X.Fine.Jpeg,Sony A7R II
▲f/5.6 1/100s ISO 640,X.Fine.Jpeg,Sony A7R II
點光源表現
「STF」最明顯的特點,在於將光圈所塑造的「彌散圓」(模糊圈)給柔化,讓光點的邊緣變得更加柔和,但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柔焦鏡。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點光源之下的表現:
▲f/5.6 1/100s ISO 500,X.Fine.Jpeg,Sony A7R II
我們把上圖背景的光點擷取檢視:
▲這張圖顯示出了非常明顯的 STF 特徵,一般的模糊圈會有明顯的邊界,但上圖的光點亮度是由中央往外圍衰減的。
▲裁切後的局部散景
那麼,在 STF 有作用的光圈數值內(F/5.6~F/8),散景光點又有什麼差異呢?
▲STF 有效的各光圈數值下的散景表現。
我們把上圖 100% 截取(取 720x500 像素)檢視:
從這張 Gif 可以很明顯看到,彌散圓的邊界隨著光圈越小越來越清晰,光點邊界衰減的狀況也越來越輕微。必須要說明的是,因為轉 Gif 檔案會有斷階狀況產生,上圖並非是散景有「洋蔥圈」,實際上這個光點亮度的衰減相當均勻,只是因為照片壓縮後斷階導致如此。光點的表現可參照上上張照片的效果。
在拍攝較雜亂的背景時,STF 可以很有效地減低背景二線性。由以上 Gif 可以看出,在光圈縮至 F/8 時背景已略顯雜亂。
在人像拍攝上,不同光圈的表現又有什麼差異呢?請參考下圖:
▲差距並不明顯,主要是因為背景距離被攝者不夠遠之故(大約只有一公尺多)。
畫質表現
雖然這是一顆注重畫質的「GM」鏡頭,但相較於散景,畫質反而是這顆鏡頭次要的重點。當然「GM」畢竟是 Sony 自家金字招牌,畫質必也有一定水準,無可避免的還是要來檢視一下它是否是顆夠格的 GM 鏡頭。以下照片採用 Sony A7R II 拍攝,機身直出未經任何修正,可至此檢視原圖。
▲f/5.6 1/100s ISO 640,X.Fine.Jpeg,Sony A7R II
上圖 100% 檢視:
▲(720x500 像素裁圖)
▲f/5.6 1/100s ISO 500,X.Fine.Jpeg,Sony A7R II
上圖 100% 檢視(720x500 像素):
▲(720x500 像素裁圖)
▲f/5.6 1/100s ISO 500,X.Fine.Jpeg,Sony A7R II
上圖 100% 檢視(720x500 像素):
▲(720x500 像素裁圖)
下列這張是在最近對焦距離所拍攝的,0.25x 的放大倍率對這顆鏡頭來說相當好用,近攝的極淺景深更能夠透過散景來凸顯出拍攝主題。
▲f/5.6 1/100s ISO 400,X.Fine.Jpeg
上圖 100% 檢視(720x500 像素):
▲(720x500 像素裁圖)
▲隨附原廠 MTF 圖供參考。
小結
在本次 CP+ 展場短暫十分鐘的試用中,事實上筆者還不大能夠很妥善的駕馭這顆鏡頭,其光學性質也不算熟悉,但在 A7R II 的 4,200 萬畫素裁切之下,可看出其畫質表現還是頗具水準的。只是很可惜的是現場並無法去測試口徑蝕、邊角畫質、各光圈畫質等等項目,僅能呈現給大家全開光圈的照片參考。
實際上關於這顆鏡頭筆者還有非常多的疑問尚未釐清,例如,光圈調整至最大 F/5.6 時,這時候的「光學性質」是 F2.8 嗎?那麼為何 Sony 選擇以 F5.6 標示最大光圈,而不是以 T5.6 或是 F2.8 來標示呢?又例如使用 F/5.6 拍攝時的景深其實是 F/2.8 時的景深?要真正釐清這些問題,恐怕要透過同焦段光圈鏡頭的反覆比對來釐清,之後我們也會詢問 Sony 原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何。
作為一顆標誌性意義的「STF」鏡頭,在短短的十分鐘相處時間內,其實很難肯定的說它可以取代 135mm STF 或是可以屌打他牌人像鏡云云,若要說這顆鏡頭最顯著的特色,最主要就是筆者非常喜歡它塑造的前景,能夠透過 STF 效果非常柔和的融入畫面之中,而沒有任何的突兀或是不自然。而在使用方面,筆者會認為這是一顆適合在室外使用、可全程全開光圈拍攝的鏡頭,且 0.25X 的放大倍率相當好用,如果價格合理的話,對於人像愛好者來說其實是一項頗有魅力的新選擇。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