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WD 早在 2 月初舉辦 Black PCIe SSD 產品說明會,然而台灣本地上市時程稍有延後,並未如期在 3 月即開賣。連帶的,測試樣品到來時間也晚於預期,直接現在才能正式把玩 Black PCIe SSD。儘管採用 TLC 顆粒並不是那麼誘人,但價格相對會低一點,不失為預算有限的參考方向。
首度切入 PCIe NVMe 市場,推 M.2 單一形式產品
大抵上而言,這可能是第 6 款在台灣上市的消費性 PCIe NVMe 固態硬碟,前人依序為 Intel、Toshiba、A-Data、Apacer。其中 Intel 便占去 2 個名額,尤其去年才推出的 SSD 600p,和 Black PCIe SSD 具有一些共同點,主要規格同為 PCIe 3.0 x4 NVMe、TLC 顆粒。看到 TLC 別急著倒彈,畢竟這是難以逆轉的科技趨勢,最起碼產品價位相對有親民一些。
▲ Black PCIe SSD 受測樣品包裝內容物相當簡潔,附加軟體 Acronis True Image WD Edition 和 WD SSD Dashboard 必須自行至官網下載。
Black PCIe SSD 採用 M.2 Type 2280 單面形式設計,得以相容於桌機與筆電等平台,WD 並未規劃如 HHHL(Half Height Half Length)AIC(Add-In-Card)形式產品。單一形式產品足以相容多數平台,通吃 OEM 與零售通路市場,沒有多樣性的庫存成本問題,因此較受廠商喜愛。如果需要使用介面卡形式,自行花數百元不等購買 M.2 轉 PCIe 轉接卡,使用上是不會有什麼問題。
▲ Black PCIe SSD 採 M.2 Type 2280 規格設計。
▲ 電路布局為單面設計,所有零組件皆集中在正面。
Marvell 控制器搭自家 TLC 顆粒,TBW 設定保守
結構上採用 Marvell 控制器設計方案,型號 88SS1093 介面規格為 PCIe 3.0 x4,只支援 NVMe 單一通訊協定。快閃記憶體使用旗下 SanDisk 製品,但主要規格特性資訊較為封閉,WD 曾明確指出為 15nm 製程 TLC 類型顆粒。產品以此為基礎,提供 512、256GB 兩種容量選擇,並未像 Blue SSD 系列採用較高 OP(Over-Provisioning,預留空間)設定策略。
▲ 控制器為 Marvell 製 88S1093,屬於 PCIe 3.0 x4 NVMe 介面規格設計。
▲ 快閃記憶體為自家 SanDisk 製品,為 15nm 製程 TLC 類型產品,單顆容量 256GB 共配置 2 顆。
其電路板布建 2 顆快閃記憶體,剩餘空間配置 1 顆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512GB 款式配置容量為 256MB,由此推測 256GB 款式可能相同。Black PCIe SSD 採用 TLC 快閃記憶體,利用控制器內建支援 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檢查碼)增加耐用度,設計耐用度參考指標 TBW(Terabytes Written,寫入兆位元組)標示分別可達 160TBW、80TBW。
▲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採用 Nanya 製品,型號 NT5CC128M16IP-DIB 規格為 256MB 容量、DDR3L-1600 時脈。
Black PCIe SSD 提供 5 有限保固服務,以 512GB 容量標示值 160TBW 來推算,等於每天可以寫入約 87.6GB 資料量,亦為 0.17DWPD(Device Write Per Day,裝置每日寫入量),這是並不怎麼起眼的數值。以競爭對手 Intel 的 SSD 600p 為例,相同容量產品標示值達 288TBW,換算下來等於每天 157.8GB/s、0.30DWPD,若非 WD 標示趨於保守那就是有什麼特別考量。
▲ Black PCIe SSD 官方規格資料表。
在此設計搭配基礎下,官方標示 Black PCIe SSD 存取性能,循序讀取皆可達 2050MB/s,寫入則為 512GB 800MB/s、256GB 700MB/s,這是建立在 QD=32、T=1 測試條件。規格標示隨機存取測試條件為 QD=32、T=4,讀取方面同為 170000IOPS,寫入則是 512GB 134000IOPS、256GB 130000IOPS。
▲ CrystalDiskInfo 偵測資訊:NVMe 版本顯示為 1.2。
(下一頁還有:性能實測、總評)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