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根據日本》與《日刊工業新聞》報導,被鴻海收購的夏普,在美國聯邦法院狀告中國的電視品牌海信,指稱對方以夏普品牌在美國銷售夏普的電視,但是所販售的電視品質不佳,搞爛了夏普在美國的品牌形象,要求至少1億美元(約30億元台幣)的損害賠償。
不過,這整件事情有點複雜,因為整個授權牽涉到被鴻海「收購後」的夏普,以及鴻海「收購前」的夏普。在鴻海收購夏普之前,夏普整個業績呈現直直落的局面,為了拯救業績,因此只好將品牌授權出去,賺取授權費用。在當時,他們將歐洲的品牌授權給Universal Media Corporation(UMC),「順便」將夏普位於波蘭的工廠一併賣給他們。後來,又將整個美洲(巴西除外)的品牌以及通路使用權,賣給了中國的電視廠商海信,並且將墨西哥的電視工廠也賣給他們。
ADVERTISEMENT
後來在鴻海取得夏普之後,戴正吳接任夏普社長之後,轉變策略積極擴展市場,誓言要讓夏普重返榮耀,甚至表示在2017年要將電視銷售量衝到1400萬台。更是立志要將賣出去的歐洲以及美洲地區的授權給拿回來。而在去年12月,夏普與UMC談判後,購得對方56%股份,以拿夏普歐洲市場的品牌,以及波蘭的工廠。
但是手中握有美洲品牌授權一直到2020年的海信,就不吃夏普這一套了。海信覺得夏普的品牌在美國很好賣,根本沒有意願要將品牌讓出去,而且,對海信來說,拿著夏普的品牌去跟美國的通路商打交道,相當吃得開,比拿自家海信的品牌打交道要容易的多。而且他們甚至還表示墨西哥的工廠與海信的整合也很順利,「營運起來的效率比夏普時代還好」。
對於海信來說,他們打的主意有一說是利用夏普的品牌光環來扶植自家的品牌,「夏普」這個品牌對於海信來說,是一種向市場溝通的工具。等到自家品牌站穩了,到時也不需要夏普的品牌了。
ADVERTISEMENT
基於以上的角度來說,海信不需要針對夏普品牌旗下的電視推出多高檔的產品,他們將製造的主力還是放在自家的品牌產品上。但是這樣的局面看在重生後的夏普眼裡,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為了讓海信「交出」夏普,鴻海旗下的群創甚至於2017年開始砍了海信70萬片電視面板配額。但是海信的意志依然堅定。既然拿不回品牌,之前一度傳出,夏普打算在美國新建一個工廠,然後打著美國製造的招牌來創立一個新品牌。不過,顯然現在夏普決定選擇硬碰硬的作法了。
ADVERTISEMENT
根據,夏普狀告的理由表示,夏普品牌在授權海信的五年使用期間,在海信的經營下,夏普的電視給予美國消費者一種便宜貨、品質不佳的印象。如果再讓海信經營下去,夏普的品牌在美國有被海信摧毀的危險。
不過海信也對此加以反駁,表示海信一切都是照著「當年」的夏普商標授權協議走,現在的夏普的指控是無理的。
ADVERTISEMENT
資料來源:、WSJ、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