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自從 Intel Z270 晶片組系列主機板開始導入旗下 AORUS 電競品牌意象,X299 系列正式冠名 AORUS,再到近期的 Z370 系列主機板,每代都具備同中求異的獨特個性。Z370 AORUS Gaming 7 不僅依然發揮 RGB Fusion 特色,更把 AORUS 鷹眼形象加諸其中,銀黑色主視覺給人鋼鐵電競鷹的深刻印象。
為因應 Intel 第八代桌上型 Core 系列變更封裝腳位定義,主機板廠們又得要更新旗下產品,使用 Z370 晶片組搭配新一代處理器。其中目前已公布的 6 款型號,均增加 2 個實體核心,不僅高階款式從以往 4 核心 8 執行緒跳到 6 核心 12 執行緒,Core i3 也加入實體 4 核心的行列,更推出 K 版不鎖倍頻,相信對跨 2 代以上的使用者具有相當的升級吸引力。
GIGABYTE 技嘉科技同步推出多款 Z370 晶片組主機板,本次測試的型號為 Z370 AORUS Gaming 7,屬於第一波發售產品中最高階的型號。該廠近期產品紛紛採用 3、5、7、9 等數字命名法並依此劃分由高至低的目標市場,也有助於消費者選購產品,不會被沒有上下從屬的英文命名搞混。
ADVERTISEMENT
▲盒裝外觀延續這幾代的特色,黑灰底色搭配橘色產品型號,AORUS 字樣則另外覆上 1 層雷射反光膜。
▲背面標示主機板規格,包含燈光、音效、散熱、連結性 4 大特色。
▲零配件以分組分隔的方式擺在盒裝下層。
ADVERTISEMENT
▲附贈 AORUS 信仰貼紙。
▲盒裝零配件一覽,包含 SLI HB 橋接器、2 條溫度感測線材,以及數位式 RGB LED 燈條延長線。
▲背部 I/O 檔板使用不割手又容易裝設的設計。
ADVERTISEMENT
▲Z370 AROUS Gaming 7。
GIGABYTE Z370 AROUS Gaming 7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Intel Z370
- 支援處理器:Intel 第八代桌上型 Core 系列
- 記憶體插槽:4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DDR4-4133+(超頻)、ECC(運作於無 ECC 模式)、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64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3(最高 x8/x8/x4、x4 使用時 M2P_32G 無法使用)、PCIe 3.0 x1 x 3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3(M key、2230∕2242∕2260∕2280∕22110(22110 僅 2 組,若 M2M_32G 裝設介面卡,則 SATA3 4、SATA3 5 無法使用)、PCIe 3.0 x4、SATA 6Gb/s(僅 M2M_32G 與 M2A_32G,與 SATA3 4、SATA3 5、SATA3 0 共用))
- 背板 I/O:PS/2 x 1、DisplayPort x 1、HDMI x 1、USB 3.1 Gen1 x 5、USB 3.1 Gen2 x 1、USB 3.1 Gen2 Type-C x 1、RJ45 x 2、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I/O 檔板 x 1、SATA 線材 x 4、SLI HB 橋接器 x 1、M.2 固定螺絲 x 1、G Connector x 1、測溫線 x 2、數位式 LED 燈條延長線 x 1
強化 RGB LED 燈光設計
Z370 AROUS Gaming 7 即便依然與自家電競品牌 AROUS 結合,整體外觀風格設計卻有著明顯的改變。Z270 系列採用白色點綴,X299 系列則是回歸傳統黑色主視覺,Z370 則是加入了不同程度的灰階,具備髮絲紋、亮面、霧面等多種表面處理,加上不規則楔型切割。
ADVERTISEMENT
其中晶片組散熱片 AROUS 鷹頭發光圖案從 X299 的透明壓克力雷雕,改用金屬面板縷空圖案加上背部施以白漆的透明壓克力,使得發光均勻度更上一層,I/O 裝飾蓋部分同樣以鷹眼意象加上相同的發光處理,讓 RGB LED 燈光效果不再聯想到電子花車,而是科幻片當中用來作為儲存用途的水晶。
▲晶片組散熱片以多層結構加強發光均勻度。
▲I/O 裝飾蓋雖未如 X299 晶片組主機板導入數位式燈條,但發光結構與晶片組相同。
▲ATX 24pin 插座旁依然安排長條形雷雕圖案透明壓克力,使用者可自行拆卸更換。
▲記憶體插槽之間包覆壓克力,作為 LED 導光之用。
▲主機板整體發光效果示意圖。
如果使用者追求整個主機都是絢麗 RGB 燈光特效,主機板則提供了 2 組+12V、G、R、B、W LED 燈條針腳,相較它廠多出 W 提供更為正確的白光;另外也有 2 組數位化燈條針腳,搭配支援的燈條或是 LED 矩陣面板,展現更多元的閃爍效果。這 2 種針腳最大單組最大輸出電流均為 2A,數位式還提供跳線帽選擇輸出電壓為 +5V 或是 +12V。
▲ LED燈條接腳於主機板下方以及記憶體插槽上方各提供 1 組傳統與數位化針腳,方便使用者連接相關器材。
8+2+1+1 處理器電源相位
第八代桌上型 Core 系列處理器依然需要由外部 VRD(Voltage Regulator Down)提供處理器核心(IA)、繪圖核心(GT)、System Agent、I/O 等 4 種不同區域的電壓,這張主機板依序安排 8 相、2 相、單相、單相電壓調整規模,前 2 者使用 Intersil ISL69138 控制,核心部分透過 ISL6617A 倍相晶片擴增為 8 相,後 2 者各自透過 1 顆 Richtek RT8120 控制;順帶一提,記憶體主要供電部分也是由同型號晶片提供單相電壓調整規模。
處理器 +12V 電源從 EPS +12V 8pin 插座輸入後,經過 1 顆 0.15μH 電感和 3 顆 Nichicon FPCAP 標準型 270μf 固態電容,正式進入電壓調整階段。8 相核心部分使用與控制器同品牌的 ISL99227B Dr.MOS,其 SPS(Smart Power Stage)模組還整合高精度電流與溫度偵測機制,之後各自串聯 8 顆 0.15μH 電感以及並聯 8 顆 560μf 固態電容。2 相繪圖核心則是採用 ISL99227,與處理器核心相異點為 PWM 訊號電壓不同,但最大電流量均為 60A。後方各自串聯 2 顆 0.15μH 電感以及並聯 5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System Agent 與 I/O 電壓調整部分位於處理器插槽和第一條 PCIe x1 插槽之間,上、下橋分別各自採用 1 顆 ON Semiconductor NTTFS4C06N,最高輸出電流 67A,再接上 1 顆 1μH 電感和 1 顆 560μf 固態電容。記憶體主要供電 MOSFET 均採用 NTMFS4C06N,以 1 上 2 下方式組合成單相供電規模,後方接著 1 顆 1μH 電感和 4 顆 560μf 固態電容。以上供電輸出至處理器或是記憶體插槽之前,還有著多顆積層陶瓷電容進行電壓削尖濾波的作用。
▲處理器核心與繪圖核心轉換區安裝具有熱導管的散熱片,具備發光控制機制。
▲I/O 裝飾蓋內部暗藏 1 組 40mm 風扇,負責吹拂處理器供電區散熱片,預設起轉點為該區域達到 88℃ 。
▲處理核心與繪圖核心分別採用 8 相與 2 相供電規模。
▲負責核心與繪圖供電控制的 ISL69138。
▲處理器 System Agent 和 I/O 供電轉換區域。
▲記憶體主要供電轉換區域。
說到供電轉換,GIGABYTE 主機板相當有名部分就是 USB DAC-UP 2 功能,透過額外的 RT8288A 專門負責 USB 埠的供電處理,第二代除了原本的電源供應開關功能,還加入 +0.1V~+0.3V 的電壓補償功能,不僅對於外接 USB DAC 有所幫助,甚至還可以彌補 VR 頭盔連接線材過長造成的壓降問題。
▲USB DAC-UP 2 電壓轉換區域,這張主機板分別於背板 I/O 黃色 USB 3.1 Gen 1 連接埠,以及前置面板 USB 3.1 Gen1 針腳加入此功能。
滿足使用者需求的連結性
在晶片組 HSIO 有限的情況下,這張主機板還是盡可能地安排豐富且合宜的功能,扣除連結至處理器的 PCIe x16 插槽,尚有 1 組 PCIe x16 和 3 組 PCIe x1 可供使用,其中位於主機板最下方的 PCIe x16 插槽,實為連結至晶片組 PCIe 3.0 x4,並與附近的第三組 M2P_32G M.2 插槽形成互斥關係,該 M.2 插槽也只能安裝 PCIe 介面產品。另外 M2M_32G 與 M2A_32G 這 2 組 M.2 插槽,均支援 PCIe 和 SATA,安裝長度規格也從 2280 延伸至 22110,前者無論安裝 PCIe 或是 SATA 介面均會導致 SATA3 4、SATA3 5 無法使用。而後者僅有在安裝 SATA 介面時才會讓 SATA3 0 無法使用。
▲主機板共提供 6 組 PCIe 擴充槽,其中 2 組連結至處理器,提供 x16/x0 或是 x8/x8 配置方式,支援 NVIDIA Quad-GPU 與 2-way SLI,以及 AMD Quad-GPU 與 3-Way/2-Way CrossFire。
▲安裝額外的時脈產生晶片提供處理器 BCLK 時脈。
▲M.2 插槽提供 3 組,最下方插槽僅支援 PCIe 而不支援 SATA。
▲附贈 1 組鋁製 M.2 散熱片,背部預先裝設導熱墊。
SATA 6Gb/s 一共具備 6 個,均轉向 90 度並連結至晶片組。在 ATX 24pin 插槽的下方,安排 1 組 USB 3.1 Gen1 和 1 組 USB 3.1 Gen2 前面板擴充針腳,USB 3.1 Gen2 部分由 ASMedia ASM3142 控制。背板處也加裝 1 顆該型號晶片,提供 1 個 USB 3.1 Gen2 Type-A 連接埠,另 1 個連接埠則透過 TI HD3SS3220 DRP 埠控制器與 2:1 多工晶片轉出 USB 3.1 Gen2 Type-C。
▲6 個 SATA 6Gb/s 插槽均轉向 90 度。
▲ASM3142 負責 USB 3.1 Gen2。
▲RTS5411 為 USB 3.1 Gen1 集線器晶片,除了減少晶片組 HSIO 的消耗之外,也支援多種 USB 充電規範。
網路部分其中之一依然是目前 Intel 晶片組好朋友 i219V,負責實體層轉換工作最高支援 1Gbps,另外還安排 Rivet Networks Killer E2500 網路晶片負責第二組 RJ45 插槽。音效部分則與 X299 AROUS Gaming 7 同級,採用 Realtek ALC1220 負責與晶片組的 HD Audio 介面溝通,主要立體聲聲道額外加裝 ESS SABRE9018Q2C 負責 DAC 和耳機放大功能,最高支援支援 PCM 32bit/384kHz 格式或是 DSD 11.2MHz,並提供 121dB 訊噪比,旁邊則安排 LME49720 運算放大器。
▲本款具備雙有線網路,分別為 i219V 與 Killer E2500。
▲音效部分使用 ALC1220 以及 Nichicon 音響用電容,數位與類比接地層分割也已是標準配備。
▲背板 I/O 立體聲輸出額外加裝 SABRE9018Q2C,以及 LME49720 運算放大器和 WIMA 金屬薄膜電容搭配使用。
針對進階使用者,主機板下方安裝雙位數 7 段顯示器,顯示代碼可供除錯使用。在主機板右上方則是安排實體按鈕,包含電源、重新開機、超頻、BIOS 切換等功能,裸機使用時就不必再拿螺絲起子短路前置面板開關針腳。 風扇針腳連同 CPU_FAN 與 CPU_OPT 共有 8 組,且全部支援電壓控速或是 PWM 控速,其中 HPWR_FAN_PUMP 更可支援 3A 電流輸出。
▲以雙位數 7 段顯示器對照手冊資訊代碼,便可快速查找除錯。
▲方便裸機使用的多種實體微動開關,旁邊則是啟用記憶體 XMP 資訊時會發亮的字樣。
▲HPWR_FAN_PUMP 支援 3A 電流輸出。
微調 UEFI 加入相應功能
GIGABYTE 的 UEFI 介面保持原樣風格,以黑底白字加上紅色點綴,長期使用的品牌忠實用戶可以很快地找到所需選項,而內容並非一成不變,透過處理器產品世代更新,有著更多的選項可以調整,特別是 M.I.T. 分頁的 Internal VR 部分,包含 SA、IA、RING、GT Unslice 等處理器內部 4 個部份的電壓調整,讓超頻愛好者有機會挑戰更高的世界紀錄。
▲UEFI 預設進入 Advanced 進階頁面,將游標移至畫面右側與下方會跳出狀態與功能捷徑浮動視窗。
▲Easy Mode 畫面將常用功能與運作狀態集中於一處。
▲M.I.T. 安排電壓與頻率相關設定。
▲Advanced Frequency Settings 設定頁面。
▲CPU Upgrade 已預先輸入多種超頻設定檔。
▲此代依然支援 AVX Offset 設定,使用負荷較重的 AVX 指令級時可以略為降低數個倍頻。
▲處理器相關省電機制位於 M.I.T>Advanced Frequency Settings>Advanced CPU Core Settings。
▲Advanced Memory Settings 頁面,還可以往下點擊選擇各通道的時序設定。
▲記得將 Realtime Memory Timing 選項調整至 Enable,才能夠在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程式當中實時變更部分記憶體時序。
▲Advanced Voltage Settings 頁面管轄處理器、晶片組、記憶體、內部 VR 等電壓值設定。
▲M.I.T.>Advanced Voltage Settings>CPU Core Voltage Control 設定頁面。
▲M.I.T.>Advanced Voltage Settings>DRAM Voltage Control 設定頁面。
▲M.I.T.>Advanced Voltage Settings>Internal VR Control 設定頁面,可以看到比起上一代 Z270 晶片組多出不少處理器內部控制選項。
由於本款主機板具備額外的測溫線針腳和測溫線,Smart Fan 5 調整溫度與風扇曲線對應時便可以選擇額外的 2 個測溫點作為溫度來源。譬如玩家使用硬碟安裝槽位額外以金屬板隔離的機殼內部結構,便可把測溫線安裝在該區域,以該區域實際溫度控制風扇轉速。
▲Smart Fan 5 控制調整頁面,溫度與轉速對應曲線可以滑鼠自由拖拉,也能夠選擇安排在主機板上的多個測溫點作為轉速對應來源。
▲UEFI 介面能夠選擇正體中文在內的多國語言。
▲筆者認為相當實用的 Mouse Speed 調整選項,能夠依據滑鼠實際 dpi 值自行調整成習慣的游標移動速度。
先前談到的 RGB Fusion LED 控制和 USB DAC-UP 2 功能機制,則可以在 UEFI 介面的 Peripherals 分頁找到。RGB Fusion 設定部分比較陽春一些,全部發光區僅能選擇同樣的顏色和發光效果,進階效果或是各區域獨立控制,就得要安裝軟體代勞。USB DAC-UP 2 則是分為背板 I/O 與前置面板各自設定,依據使用者可以開啟或關閉該埠電源,或是選擇 +0.1V、+0.2V、+0.3V 補償線材過長,終端設備取得電壓過低的問題。
▲RGB 燈光與 USB 電壓控制位於 Peripherals 分頁。
▲RGB Fusion 設定頁面。
▲USB 輸出電壓調整範圍 +0.1V~+0.3V。
▲儲存與載入使用者設定檔功能位於 Save & Exit 分頁。
眾多公用與第三方程式
依照傳統,主機板依然附贈許多技嘉自行撰寫的應用程式,不論是元老級 @BIOS 更新程式,或是較為近期的 RGB Fusion、USB DAC-UP 2,滑鼠鍵盤巨集都可以在 APP Center 統一介面當中找到高達 21 項不同的功能。因應此產品定位,額外與 Creative、Rivet Networks 合作加上音效與網路加強程式,隨機也附贈 1 年期 XSplit Premium 授權,讓喜好遊戲直播的玩家可以使用更多功能。
▲GIGABYTE 自行撰寫高達 21 種功能公用程式,並以 APP Center 介面統合讓使用者快速查找。
▲隨產品附贈 1 年期 XSplit Premium 授權。
由於公用程式產品眾多,這裡僅提出數個與產品較為相關的功能介紹。@BIOS 可謂元老級始祖,讓使用者能夠在視窗環境下進行 BIOS 韌體更新,支援自行從 GIGABYTE 伺服器抓取新版功能,或是使用者手動指定檔案所在資料夾並更新。EasyTune 則是超頻程式,首頁預設多個設定檔供使用者選擇,其它頁面則讓使用者直接調整處理器或是記憶體相關設定。如果使用者比較偏好 Intel 提供的操作介面,這款主機板也可使用 Extreme Tuning Utility 進行相關調整工作。
▲@BIOS 讓使用者能夠在視窗環境更新 BIOS。
▲EasyTune 預設多種設定檔,或是更為直接地調整處理器與記憶體時脈和電壓。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不限於 UEFI 介面所提供的簡易設定,軟體程式版 RGB Fusion 支援相當多種 RGB LED 燈光特效,且這張主機板的發光區與燈條針腳能夠分為 9 個區域獨自控制,每個區域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發光模式。若是具備更多創意的使用者,該軟體還提供自訂功能,顏色、效果、過場時間均可調整。注重實用型的玩家,LED 燈光也能夠即時顯示系統狀態,譬如處理器溫度、使用率、風扇轉速、網路速度、系統溫度均可作為燈光顏色改變的依據。
▲RGB Fusion 提供多種燈光效果設定。
SIV 為 System Information Viewer 的縮寫,除了依照字面意義顯示系統相關資訊,Smart Fan 5 調整功能也位於其中,讓使用者自行依照散熱與安靜需求,使用滑鼠改變對應曲線。USB DAC-UP 2 則可用來調整支援此功能的 USB 埠電源開關,或是略為提升輸出電壓。
▲Smart Fan 5 功能位於 SIV 程式頁面當中。
▲USB DAC-UP 2 調整背板 I/O 黃色 USB 埠或是前置面板 USB 3.1 Gen1 電源。
本主機板加裝 Killer E2500 網路晶片,就是想利用其軟體功能最佳化網路封包的傳送,該軟體可以自動識別遊戲軟體封包,提升該封包的傳輸優先權,避免延遲過高影響遊戲順暢度。Creative Sound BlasterX 720° 則為最新一代的音效加強軟體,目前仍由 GIGABYTE 獨佔使用授權,該軟體內建多種針對不同遊戲的設定檔,亦可透過調整多種音場效果客製化聲音體驗。該軟體提供的 Scout Mode,能夠與行動裝置螢幕配對,以視覺化方式呈現聲音的來源,用以判斷敵人位置。
▲Killer Control Center 提供該電腦網路封包優先權調整功能。
▲Creative Sound BlasterX 720° 針對不同遊戲或使用環境,內建多種最佳化設定檔。
▲使用者也能夠根據該軟體提供的多樣設定,調整出自己喜愛的聲音風格。
▲Scout Mode 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遊戲中的聲音來源。
4.9GHz 設定檔直接超頻
效能驗證採用 F4a 韌體,為截稿前最新的版本,搭配 Intel Core i7-8700K 以及 G.SKILL Trident Z RGB F4-3600C16Q-32GTZR,記憶體部分手動選擇 DDR4-2666MHz 等效時脈,使用此設定來建立未超頻前一致性設定。不過筆者還是需要先行說明,主機板效能會與所裝設的零組件有相當大的關係,主機板僅是提供相互連結的平台。
▲CPU-Z 內建測試部分,單執行緒效能跟隨預設運作時脈連動,多執行緒分數變高的主因為核心數量增加。
▲AIDA64 受惠於處理器時脈和記憶體支援 DDR4-2666MHz 的關係,頻寬相較 i7-7700K 有所提升。
▲Transcend MTS800 256GB 固態硬碟的 4K 讀寫速度略微提升,猜測應該是主機板 UEFI 微調精進的結果。
▲核心與執行緒數量變多,CINEBENCH R15 處理器測試分數提升至 1414cb,UHD Graphics 630 則是略高的 65.22fps。(點圖放大)
▲x264 FHD Benchmark 為每秒壓制 45.6 張畫面。
▲PCMark 8 的 Home 與 Creative 測試分項同樣有著效能增長。(點圖放大)
▲3DMark 雖然帳面上分數確實比前代處理器為高,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均為物理測試部分提升,繪圖部分雖有增進但不多。(點圖放大)
超頻測試部分,筆者直接進入 UEFI 內部 CPU Upgrade 選項,套用數個設定檔並測試後,最高運作時脈可以進入 Windows 而不當機的選擇為 i7-8700K 4.9GHz。記憶體部分則是直接套用該模組 SPD 的 XMP 部分,等效時脈提升至 DDR4-3600MHz,並簡單選擇幾個成績容易受到時脈高低影響的測試程式。
▲超頻後的 CPU-Z 測試成績,分別於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部分提升 8.7% 和 13.1%。
▲AIDA64 超頻後的 L2 快取頻寬提升幅度相當驚人,寫入部分達 1.79 倍。
▲CINEBENCH R15 處理器提升約 12.9%。(點圖放大)
依靠研發實力提升產品價值
Z270 和 Z370 晶片組實質上並無差異,該如何吸引消費者選購自家的主機板,便是一大學問。對於有一定研發實力的 GIGABYTE 來說,本款外觀部分相較 GA-Z270X-Gaming 7 自然是進步不少,替 LED 導光結構下功夫,換來更為美觀的發光效果,而非無設計感的亂種光點。功能實則上還多了 1 組 M.2 散熱片以及處理器電源供應區風扇,降低溫度對於零組件效能或耐用度的影響。
文章截稿前尚未得知這張主機板的價格,猜測依然落在新台幣萬元價格帶,豐富的連結性可以讓使用者隨意新增零組件,卻又不會有頂級產品那種「我會用得到嗎?」的疑問,音效以 ESS SABRE DAC 和 Creative Sound BlasterX 720° 軟硬體強化,網路也配備 Intel 與 Rivet Networks 晶片供使用者自行選擇。或許少了 U.2 與 SATA Express 有著些許遺憾,但在終端產品稀有的強況下,又有多少人實際使用這些介面呢?
廠商資訊
技嘉科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 散熱器:Cooler Master X6
-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600C16Q-32GTZR
- 系統碟:Transcend MTS800 256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FOCUS Plus 750 Platinum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