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雖然電子消費市場近年被行動裝置,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獨佔鰲頭,但從去年開始,搭載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裝置(VR)技術的智能裝置更是受到市場的追捧,但有專家指出有不少科技產品剛進入市場,與消費者間的磨合(使用反饋)尚未成熟,但更多的是缺乏內容、軟體的支持。多位專家對此呼籲,若你是個精打細算,不追求新穎產物、活在話題尖上的人,再掏出銀子前可以多想一下。
1.智慧行李箱
消費性電子產品首次上市,都可能存在著連設計師都意想不到的,設計不周延的地方。智慧行李箱就是明顯的例子。多數智慧行李箱都擁有給手機充電用的USB接口,可當作手機的行動電源、有的更有GPS定位功能,讓你領取行李箱更快速方便,甚至提供Wi-Fi、藍牙應用於解鎖。
ADVERTISEMENT
但現在有不少數據表明,多款智慧行李箱,其內建的「鋰電池」在高空飛行時,存有燃燒的機率,多家國際航空公司紛紛禁止這類行李箱托運。像是美國航空 American Airlines 在 12 月初時就宣布,明年 1月15日,除非消費者可以證明你智慧行李箱內的「鋰電池」是可以拆卸式的,否則你就甭想帶著潮潮的科技行李箱出國了。
阿拉斯加航空(Alaska Airlines)、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也都宣布跟進這項政策,據了解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聯合航空(United Continental)也將於近日頒布類似規定。
ADVERTISEMENT
因為鋰電池的原因而遭到禁飛待遇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一年多前的 Samsung Galaxy Note 7,因為旅客數起的自燃意外,多家航空第一時間馬上祭出禁飛令,而智慧行李箱則是近期被航空公司鎖定的產品。
2.虛擬實境裝置(VR)
目前推出虛擬實境頭戴裝置的包括:Google、Samsung、HTC、Sony 等多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頭戴式虛擬裝置,但是根據理財網站 BensBargains.com 的執行編輯 Kristin Cook 表示,雖然去年多數廠商宣布進入 VR 時代,但現在的內容質量、數量,還不足以撐起消費者購買的理由,因此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即使花了數萬元購買裝置和遊戲內容,然後再花力氣,整理出一個可以暢遊虛擬世界的「現實空間」,你也無法真的如官方所說的「快樂沉浸其中」。
ADVERTISEMENT
雖然有幾款機型都走低價路線,但高端的 VR 裝置依舊盤旋在 300 美金以上,但在 2018 將有更多的 VR 產品會進入市場,Kristin Cook 對此預測,相關產品的價格會因此調降,而且在這循環之下,會造就更多的開發者創造出更多的 VR 內容。有興趣的消費者,既然已經苦等一年多的時間了,不妨再等等吧。
ADVERTISEMENT
3.智慧家電
還記得在 CES 2017 的時候,最出風頭一項產品類別就是智慧家電,許多廠商推出了智慧冰箱、和智慧廚房設備等,並將其與物連網作為包裝推出,表示將帶領消費者前進更科技的未來。但專家表示,消費者在為了這些很「炫」的理由而捨棄既有家電的時候,應該更仔細想想後果。
知名網站 NerdWallet 的消費專家 Jespersen 就呼籲「這些產品的淘汰時間」。好比說冰箱,如果正常使用狀況下,不說十年,用上個七、八年應該都是妥妥的!消費者不應該丟棄這些還可以正常工作的產品,製造不必要的丟棄和浪費,因為它們並沒有「失能」。
4.非 4K 電視
若上述幾點你無法認同,想必這一點你應該大力點頭!目前市面上哪怕不是最一線的廠牌,清一色的最新產品都是標榜著「我們有 4K」,根據美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到了 2020 年,美國家庭有一半客廳都將擺放著 4K 電視,在兩三年前4K 電視還與 HD 大尺吋電視在售價上,有著天地之差,但近來,特別是從今年(2017)開始,你可以發現兩者的價差,已不再是你可以拒絕 4K 電視的理由,雖然超過 50 吋的 4K 電視售價依舊略高,但在這尺吋之下,你完全可以考慮為家庭選擇一台新的電視。
5.智慧音箱
Amazon 的 Echo 大軍、Google HOME 在今年的 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斬獲佳績,但不少專家皆表示,在未來幾個月後,消費者可能會後悔此次的衝動消費。消費專家 Jespersen 表示,蘋果可能於明年第一季推出下一代的 Apple HomePod,勢必搭載新的創意,使戰局已愈發激烈的智慧音箱戰場更加嚴峻。目前 Google Home 售價 79 美元,新一代 Amazon Echo 79.99 美元。相較之下,蘋果的 HomePod 卻要 300 多美金以上。
6.下一代 iPhone
蘋果最新的智慧型手機 iPhone X,其 1000 美金的售價,成功地將智慧型手機的地位推進到一個新的境地,但這一策略帶來的後續影響,或許是將改變某一群消費者,每次推出新 iPhone 必升級的習慣,因為當看到 1000 美金的產品擺在面前時,這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負擔一年一次的數字。
而或許是因為技術升級不明顯,亦或是其策略未能被市場接受,《經濟日報》指出蘋果已於明年第一季大砍四成的 iPhone 訂單,僅有下 3000 萬支的打算。市場分析師表示,蘋果於今年第四季為止,三款新推出 iPhone 總出貨量約 5100 萬支,不及往年成績。
從結果上來看,蘋果今年新機不似往年一推出就受到市場青睞,購買新系列 iPhone 的人數創了歷史新低。
Jespersen 坦言消費者應該好好進行篩選,因為 iPhone 兩代間的差異有限,相似之處並不少,需要比對真正對自己有用的功能;去計較細節差異,然後權衡出到底掏出的 1000 美金是不是當下的「衝動」,又或者可以考慮購買上一代與新一代差異不大的機型,完全不失為是個明智的購物選擇。
參考連結:MarketWatch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