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14:00

你發現了嗎?蘋果的設計理念已經從「好用」變成了「好賣」

ADVERTISEMENT

有網友表示,他花了700美元在蘋果專賣店將自己的筆電修好。最後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是空格鍵下積了許多點灰塵。如果你也遇過類似的問題,你可能也知道,MacBook Pro 按鍵鍵程很低,即使小小的麵包屑鑽進去,如果不將整個鍵盤拆開是沒有辦法打開的。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更換整個上機殼。

早在兩年前,這個問題就已經「很有名」了,只是到了今天蘋果還沒有修正,可能根本就不會修正。當蘋果推出新 MacBook Pro 時,它給筆電配上蝴蝶型鍵盤。新 MacBook Pro 是2016年推出的,蘋果首席行銷長 Phil Schiller 炫耀說,這種鍵盤有一個主要的好處,它將筆電的厚度削減了3.1毫米。

蘋果的維修人員對這樣的設計似乎一點都不覺得困擾,它們會幫消費者換上新的鍵盤。維修成本高達700美元似乎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純粹只是因為蘋果希望 MacBook Pro 更薄一些。

還有人發現蘋果產品存在其它問題,比如 iPhone X 的正面和反面都容易破碎,MacBook Pro 也很脆弱。不過這些缺陷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問題:蘋果積極開發容易行銷的產品,而不是容易使用。

最突出的產品可能是 iPhone,幾乎蘋果的所有利潤都來自 iPhone。發表 iPhone X 時,庫克曾說「它是第一代 iPhone 推出以來最大的飛躍」,但是 iPhone X 實際上比一代 iPhone 更糟糕。

iPhone X 更貴,更易碎、容易跌落。並不是因為材料方面受到限制,不是的,蘋果輕輕鬆鬆就可以設計出更容易抓握、更耐用的手機。一些工業設計師曾經說過,蘋果可以使用更堅固、更寬敞的外殼,就像緩衝帶一樣保護螢幕;每年蘋果花幾十億美元研究新材料,它可以抽出一部分錢,尋找辦法在金屬表面打上新紋理,讓抓握變得更容易。當然,蘋果還可以改變 iPhone 的形狀,為手機設計特殊邊緣,拿在手中會更容易一些,就像 iPhone 5一樣。

可惜,這些事情一件也沒有發生。如果在手機表面印上卵石花紋一樣的紋理,雖然更容易抓握,但是違背了蘋果追求華美的設計哲學。新 iPhone 的問題在於過度追求輕薄。如果希望手機更薄,耐用度就會比之前的手機有所下降。為了追求行銷的成功,蘋果犧牲了產品的日常實用性,iPhone X 就是一個好例子。

有時蘋果的狂熱會達到荒謬的程度。iOS 7發佈之時,蘋果拋棄 Helvetica 字體,使用了 Helvetica Neue。為什麼?有一個原因:Helvetica Neue 有一種 Ultra Light 字體,蘋果在整個 UI 中使用,這樣就可以告訴大家,新 iOS 與之前的 iOS 相比是全新的。懂了吧?僅僅是因為字體更瘦,它可以給人一種新鮮感。使用者抱怨連連,說這種新字體缺乏可讀性,無奈之下蘋果只好退回到過去。

有一點更能說明問題:在 iPhone X 發佈時,蘋果極力宣傳硬體特色,軟體卻很糟糕。蘋果鼓吹說 iPhone X 是決定性的一步,朝著全螢幕手機前進的決定性一步,不需要任何按鈕。

蘋果是怎樣剔除 Home 按鈕的?當你將手機握在手中時,必須確保手機平衡,這樣才能向上滑動手指。進入主畫面時,握住的手機極容易跌落。如果希望操作體驗更好,應該讓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以更自然的方式握住手機。

聽起來像詭辯,但對蘋果來說可能是有意義的,因為蘋果總是強調說,它比歷史上任何公司都更加關注細節。iPhone 是蘋果最賺錢的產品,我所說的操作是最常用的操作之一,居然如此糟糕,那就談不上重視細節了。從一出生這個產品就是有缺陷的。

蘋果會改變嗎?很渺茫。以前,在使用者介面的友好程度上,蘋果是冠軍,現在它卻成為了打破華爾街預期的冠軍。推出 iPhone 之後,蘋果終於找到一個可以成為統治者的市場,其它人還沒有做好抄襲的準備。找到市場之後,蘋果利用強大的行銷機器牢牢統治市場,這種方法的確管用。到了今天,80%的青少年喜歡 iPhone 勝過 Android,換言之,蘋果改變做法的意願並不強烈。

一方面設計看起來更好的產品,另一方面設計真正更好的產品,兩者之間存在衝突,老實說,這種「衝突」並不是蘋果「發明」的。

這種對立,可以追溯到現代產品設計。1930年代,一些人推崇「計畫性報廢(planned obsolesce,為增加銷量故意製造不耐用的商品)」,他們認為,如果想讓美國從大蕭條中復甦,唯一的辦法就是鼓勵民眾購買更多商品。當時一些製造商挖空心思,想讓消費者已經購買的產品看起來更老舊,它們變換產品顏色或者式樣。不過也有一些工業設計師極力反對,比如 Henry Dreyfuss,他們認為如果想讓民眾購買新東西,產品必須比原來更好。現代所流行的「以用戶為中心」進行設計就是由此開始的。

為了在兩個極端之間取得平衡,蘋果一直在努力。一方面要讓產品更好看,讓它們更薄更漂亮,另一方面要讓產品更好用,透過觸摸螢幕、Face ID 等技術實現。問題在於,蘋果花了很長的時間在行銷中在幫「更好的技術」下定義,所謂更好的技術就是更薄、更輕、增加新特點。看看蘋果的主題演講,你會發現蘋果花了很大的篇幅談論處理器速度、技術規格。這種宣傳論調聽起來就像 PC 時代一樣,當時的新電腦全都鼓吹晶片速度有多快。說到創意,蘋果毫無建樹。

蘋果本來可以改變模式的,比其它企業有著更大的可能。如果它改變行銷手法,更加關注用戶,Google、三星、LG 也可能會被迫跟隨,被迫調整。與其它公司相比,蘋果用戶更加重視細微差異,他們願意傾聽與「易用」有關的故事,而不僅僅關心「更加令人愉悅的購買」。如果蘋果再次講述「易用」的故事,不只可以改變我們對技術的看法,而且還可以改變我們對生活商品的需求。真希望蘋果這樣做,但現在仍然只是一個希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