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 推出之時,整合不錯的繪圖顯示效能至處理器 SoC 單一晶粒,可惜當時市面上能夠完整支援 4K HDR 輸出的主機板並不多。隨著 AMD B450 解禁,Asus 推出 1 張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支援 HDMI 2.0b。
支援 HDMI 2.0b 4K HDR
AMD 今年年初推出內建顯示繪圖功能的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在市場投下 2 顆性價比相當不錯的震撼彈,於合理價位提供不錯的 CPU、GPU 效能平衡性,還可以使用 HTPC 玩家喜愛的 Fluid Motion 畫面補插技術,將 24FPS 或是 30FPS 影片補幀至 60FPS,不必再另外安裝獨立顯示卡。
唯獨較可惜的 1 點,當時配套 AMD 3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甚少支援 HDMI 2.0 規格,HDMI 1.4 僅能輸出 4096x2160@24Hz 或是 3840x2160@30Hz。Asus 利用剛解禁的 B450 晶片組,製作 1 張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並加上 1 顆 Level Shifter Retimer 晶片,使其支援 HDMI 2.0b 規格,讓 Ryzen 5 2400G 和 Ryzen 3 2200G 不再有遺憾,接下來只需等待 AMD 釋出支援 PlayReady 3.0 的驅動程式,即可播放採用 DRM 保護的 4K HDR 影像內容。
▲Asus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主機板外盒,使用 ROG 眼型標誌和主機板本體照片作為封面。
▲包裝底部列舉規格說明和特色介紹,讓消費者快速得知產品資訊。
▲盒裝附屬零配件一覽,包含無線網路天線、M.2 固定螺絲∕螺柱、可定址 RGB 燈條延長轉接線、前面板延長線、束線帶。
▲背部 I/O 檔版選擇比較容易安裝的鋁箔包覆海綿形式。
▲ROG STRIX B450-I Gaming 主機板本人,Mini-ITX 規格,與前輩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相當類似卻又有不同之處。
Asus ROG Crosshair VII Hero (Wi-Fi) 規格
- 尺寸版型:Mini-ITX(170 x 170(mm))
- 晶片組:AMD B450
- 支援處理器:AMD 1st/2nd Gen Ryzen、Ryzen with Radeon Vega、Athlon(Pro)200GE
- 記憶體插槽:2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2933,DDR4-3600+(超頻、2nd Gen Ryzen),,DDR4-3200+(超頻、1st Gen Ryzen/ Ryzen with Radeon Vega),無 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32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1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4、M.2 x 1(M key、2242∕2260∕2280、PCIe 3.0 x4、SATA 6Gb/s)、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與 PCIEX16 共用、安裝 Ryzen with Radeon Vega 時不可用))
- 背板 I/O:HDMI x1、USB 3.1 Gen1 x 4、USB 3.1 Gen2 x 2、RJ45 x 1、RP-SMA x 2、3.5mm x 3
- 附件:SATA 線材 x 2、可定址 RGB LED 延長線 x 1、2.4/5GHz 天線 x 1、M.2 固定螺絲∕螺柱 x 2、M.2 2260 轉 2242 套件 x 1、前面板延長線 x 1、ROG 貼紙 x 1
搭載 B450 晶片組
把 X470 和 B450 的規格攤開來看,2 者差異在於 USB 3.1 Gen1 從 6 埠減為 2 埠、SATA 6Gb/s 從 4 埠減為 2 埠、SATA Express/PCIe 3.0 從 2 條減為 1 條、PCIe 2.0 從 8 條減為 6 條、處理器 PCIe 3.0 x16 通道也無法拆分為 2 組 x8 以便支援雙顯示卡串聯運算。
這些差異在 Mini-ITX 主機板有限的面積無法體現出來,更何況 Ryzen 處理器系列為 SoC 設計,部分連結性可由處理器補足,譬如 USB 3.1 Gen1 和 SATA 6Gb/s,因此選用更便宜的 B450 相當合理。B450 晶片組也支援超頻、XFR2 Enhanced、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400 系列晶片組均一律支援 StoreMI。
StoreMI 為 AMD 400 系列晶片組新增功能,由 AMD 與 Enmotus 公司合作,購買授權讓此一系列晶片組使用。StoreMI 可以結合 NVMe SSD 與傳統 HDD、SATA SSD 與 HDD,或是 NVMe SSD 與 SATA SSD 作為 1 個單一儲存集區,近期時常使用的檔案放置於高速儲存裝置,其餘放置在低速儲存裝置,讓使用者同時享受高速存取與便宜大容量的優勢。StoreMI 並不限定 SSD 品牌,因此耐寫量相當不錯的 Intel Optane Memory 也可以作為高速儲存裝置。
▲ROG STRIX B450-I Gaming Mini-ITX 規格限制插槽接口數量,選擇 X470 或是 B450 晶片組沒有太大差異,採用後者的成本卻更低。電路板表面依然絲印多國語言裝飾,包含 ROG 等字樣。
ROG STRIX B450-I Gaming 背板 I/O 提供 4 個 USB 3.1 Gen1、2 個 USB 3.1 Gen2,其中 USB 3.1 Gen1 均連結至處理器,USB 3.1 Gen2 則是連結至 B450 晶片組,USB 3.1 Gen 1 前面板擴充針腳也由晶片組負責。主機板的 4 個 SATA 6Gb/s 均由 B450 提供,2 個由晶片組規格固定為 SATA 用途,另外 2 個則可定義為 1 個 SATA Express 或是 2 個 SATA,這張主機板選擇後者。
▲背板 I/O 共提供 6 埠 USB 3.1,Gen1 5Gbps 連結至處理器、紅色 Gen2 10Gbps 連結至晶片組,未安排介面辨識交換器晶片提供 Type-C。
▲USB 3.1 Gen2 各自安排 1 顆 Diodes PI3EQX1002 Redriver 晶片,加強訊號傳輸完整性與距離。
▲1 組 USB 3.1 Gen1 前面板擴充針腳,旁邊還有 1 組 USB 2.0 針腳。
▲4 個 SATA 6Gb/s 分開位在記憶體插槽的 2 側,均由 B450 晶片組提供。
PCIe 通道配置部分,若安裝第一代或是第二代 Ryzen 處理器,PCIe x16 插槽可以獲得完整的 PCIe 3.0 x16 通道;若是安裝內建 Radeon Vega 顯示繪圖的處理器,則僅有 PCIe 3.0 x8 通道。M.2 插槽配備 2 組,1 個位於音訊組合卡之上,支援 PCIe 3.0 x4 或是 SATA 6Gb/s,並附有 1 個散熱片。
另外一組 M.2 則位於主機板背部,使用時須向處理器調撥 PCIe 通道,因此 PCIe x16 降為 PCIe 3.0 x8,被調走的 PCIe 3.0 x8 其中 PCIe 3.0 x4 就用在此處。由於具備 Radeon Vega 的處理器,自始至終就沒有這額外的 PCIe 3.0 x8,若是安裝這系列處理器,就無法使用位於背部的 M.2 插槽。
▲BIOS 採用 128Mbit 容量規格,相較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縮水一半。
▲PCIe x16 根據安裝處理器的不同,支援 PCIe 3.0 x16 或是 PCIe 3.0 x8,外覆金屬層並焊入電路板加強固定。
▲位於音訊組合卡上方的 M.2 插槽可安裝 2242、2260、2280 規格,並支援 PCIe 3.0 x4 和 SATA 6Gb/s。
▲這張主機板的 M.2 散熱片並未安排 Aura RGB LED 燈光效果,背面已預先安裝 Laird 導熱墊。
▲雖然 M.2 散熱片沒有散熱鰭片,但是 M.2 裝置背部與音訊組合卡的空間夠大,多少能夠透過處理器散熱器的風流擾動散熱。
▲背部 M.2 插槽支援 PCIe 3.0 x4,可以安裝 2280 和 2260 規格,2242 需要使用包裝附屬的轉接套件,且安裝內建 Radeon Vega 的處理器時無法使用這個插槽。
音訊組合卡與無線網路卡
Mini-ITX 版面空間有限,不太容易擁有較好的音訊設計線路,Asus 在此繼續沿用 ROG STRIX X370-I Gaming 的音訊組合卡設計,上方安排與 Realtek 合作的 S1220A HD Audio codec,立體音效輸出和錄音的 SNR 訊噪比分別為 120dB 和 113 dB,另外還加上 Ti RC4580 和 OPA1688 運算放大器,以及 Nichicon 音響級電容。
▲音訊組合卡主要由 S1220A、RC4580、OPA1688 等晶片組合而成。
▲散熱片雖然沒有安裝 RGB LED,但音訊組合卡共用 ROG STRIX X370-I Gaming 料件,因此保有電源與訊號針腳插槽。
▲3.5mm Line-In、Line-Out、Mic-In 加上 B、G、R LED 設計,方便使用者接駁線材,如不喜歡可於 UEFI 介面選擇關閉。
▲音訊組合卡下方散熱片為 B450 晶片組。
有線網路晶片採用 Intel I211-AT,位於主機板背面,HDMI Level Shifter Retimer 晶片也在背面,選用 TI SN75DP159,以便支援 4K@60Hz 與 HDR 內容輸出。無線網路另外以 1 張 M.2 子卡提供,該卡使用 RTL8822BE,提供 802.11 a/b/g/n/ac 2T2R 867Mbps MU-MIMO 支援能力,以及藍牙 4.2。
▲背板 I/O 處 RJ45 網路孔最高支援 1Gbps 速度,由 I211-AT 晶片負責。
▲無線網路卡採用 RTL8822BE 晶片,最快連線速率為 867Mbps。
▲SN75DP159 負責將內建 Radeon Vega 處理器 TMDS/DisplayPort 視訊輸出轉換至 HDMI 2.0b。
Aura Sync RGB LED 燈光特效,於處理器安裝區上方各安排 1 個 +12V、G、R、B 針腳和可定址 +5V、D、G 針腳,記憶體板緣背面則內建 12 顆 RGB LED。上述 RGB LED 控制與燈光效果管理,交由主機板 1 顆 AURA 晶片負責,此外背面還有 1 顆 STMicroelectronics STM32F 072CBU6 微控制器。
▲主機板背面靠近記憶體插槽的板緣,內嵌 12 顆 RGB LED,以 3 顆 1 組方式接受控制訊號。
▲處理器安裝區上方安排 1 個 +12V、G、R、B 以及可定址 +5V、D、G 針腳。
▲Aura 晶片負責 RGB LED 控制。
▲STM32F 072CBU6 微控制器位於主機板背面,負責可定址 RGB LED。
▲主機板角落一隅尚有 CPU、DRAM、VGA、BOOT 簡易除錯燈號。
▲記憶體插槽與前面板 USB 2.0 擴充針腳中間安排 Clear CMOS 與溫度感應器針腳。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這張主機板一共提供 3 個風扇插座,均支援 PWM 和電壓控速。
6+1 相位設計
處理器供電設計相位保持 ROG STRIX X470-I Gaming 的 6+1 相不變,核心部分用料則從 300 晶片組系列稍稍下滑,MOSFET 從單顆可承受 50A 的 Infineon BSG0813ND,變成單顆 40A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IR3553 負責 1 相,每相後方串接 1 個 0.3μH 電感,6 相再並聯 3 顆 820μf 和 4 顆 100μf 固態電容。
筆者分析,換裝 IR3553 可能與增設 HDMI 輸出有關,由於 BSG0813ND 僅整合上、下橋,還需要安排驅動器才可以使用,不若 IR3553 是完整的 Dr.MOS 結構。新增 Level Shifter Retimer 轉換輸出 HDMI,附近區域可能已無多餘空間再安放驅動器,因此才改變 MOSFET 用料。
▲負責處理器核心與 SoC 供電控制的 ASP1405I 晶片
▲處理器電源相位保持 6+1 相設計。
▲核心每相使用 1 顆整合驅動器、上橋、下橋的 IR3553 MOSFET。
SoC 保持單相供電,使用單顆可承受 60A 的 IR3555,只是這張主機板新增 HDMI 輸出,搭配內建 Radeon Vega 的處理器可能會稍微緊繃。後端串接 1 顆 0.3μH 電感以及並聯 2 顆 560μf 和 1 顆 100μf 固態電容。這張主機板的圓筒狀固態電解電容,無論是 through-hole 或是 SMD 形式,均為 APAQ 105℃ 運作環境 5000 小時壽命版本。
▲SoC 僅使用單相由單顆 IR3555 負責。
▲處理器 MOSFET 散熱片搭配 Ryzen 7 2700X(Wraith PRISM)燒機表面溫度為 54.2℃,可惜沒有接觸到負責 SoC 的 MOSFET,但增設導熱墊接觸核心電感。
DDR4 記憶體主要供電使用單相設計,上、下橋各自由 1 顆標示為 6U0D03 的 MOSFET 組成,後端串接 1 顆 0.3μH 電感,再並聯 3 顆 Panasonic 導電性高分子鋁電解電容 SP-CAP 330μf。
▲記憶體主要供電採用單相設計。
▲2 顆 SP-CAP 330μf 電容放置位置相當靠近 VDD 腳位,求取較快的反應時間。
(下一頁:UEFI 與加值軟體)
"等待 AMD 釋出支援 PlayReady 3.0 的驅動程式,即可播放採用 DRM 保護的 4K HDR 影像內容"
所謂DRM保護的4K HDR內容是否指的是有版權的4K影片(意即UHD BD)?
若是, 記得先前看到要在電腦上看UHD BD
還需有Intel SGX技術, 而這目前AMD CPU是達不到的不是嗎?
還是說未來可以透過軟體或韌體更新方式解套?
還請編輯替小弟解答,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