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Apple Inc.)在前些日子達成了新的成就,即是市價正式突破一兆美元大關,這對於蘋果的股東們,甚至於蘋果公司本身而言,都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只不過,蘋果公司邁向一兆美元里程碑的過程,卻不見得是如此光彩或為人所接受。國外媒體 TechCrunch 的編輯,就用「貪婪」(Greedy)來形容蘋果公司,種種只為利益且不為消費者及合作夥伴著想的作為,讓人反思蘋果公司是否為了利潤,拋棄掉了某些基本的核心價值。
斷掉的充電線
不曉得從何時開始,iPhone 和 iPad 的原廠充電線,不僅容易磨損、污髒,更只要受到外界一點點小小的拉扯,就會斷裂、脫皮、線材外露、接觸不良;即便外觀保持良好,「不支援此配件」的通知訊息,也讓所有的 iPhone、iPad 用戶叫苦連天,紛紛質疑蘋果為什麼不做一條「耐用」點的充電線。
如果要買條新的原廠充電線,消費者得先掏出新台幣 690 元,即便改買有 MFi 認證的副廠充電線,也要噴掉消費者 4、500 元以上;相對於 Android 手機多數採用的 Micro USB 或 USB Type-C 連接線,便宜的 3、40 塊就有一條,有點品質的不過 1、200 元,蘋果充電線高昂價格和容易損壞的特性,一向都是消費者最大的抱怨。
為什麼說蘋果貪婪?因為買原廠的充電線,蘋果會賺到錢;買有 MFi 的充電線,蘋果還是會賺到錢(認證費);買沒有 MFi 認證的充電線,或許蘋果賺不到錢,但「不支援此配件」的通知訊息,絕對會逼你在蘋果公司身上繼續花錢。
隱藏的取消訂閱選項
如果你曾經試用過 Apple Music 的串流音樂服務,後來覺得不太適合自己,想要取消訂閱的話,肯定會發生一種狀況,就是不停地問自己「取消訂閱的選項到底在哪裡?」。
是的,蘋果公司非常擅長躲貓貓,他們把取消訂閱的頁面藏在深山老林,如果沒有人指點,或者是上網查閱教學,你大概一輩子都找不到。
按照普通的軟體介面設計邏輯,當消費者按下 Apple Music 中的個人頭像時,理論上應該看到完整的帳戶資訊,包含訂閱到期日和取消訂閱的按鈕;但是很抱歉,你找不到,這裡並沒有那些該出現的選項和訊息,那麼它們到底在哪裡?
將帳號資訊的頁面拉到最底,使用者應該會看一個「檢視 Apple ID」的選項,接著 App 會要求辨識指紋或輸入密碼,然後再往下拉找到「訂閱項目」,點進去後才會看見訂閱到期日和取消訂閱的按鈕;沒錯,蘋果就是將該頁面藏得這麼深。
說實在的,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不希望消費者隨便退訂 Apple Music 或任何服務,但是把取消訂閱的選項做得明顯一點,甚至開個捷徑出來,有這麼難嗎?
會卡沙子的鍵盤
說到 MacBook 這幾年的改變,除了那條不是所有人都用得到的 Touch Bar 之外,應該就是大家都狂噴開罵的「蝶式鍵盤」,著名的評論家 John Gruber,更稱它為「蘋果歷史上最糟糕的設計」之一。
傳統筆電的鍵盤幾乎都採取剪刀腳設計,但 MacBook 的鍵盤從 2015 年起改採蝴蝶腳一體式設計,兩個對稱支撐片分別向左右延伸,這使得鍵盤占用的體積大幅下降,也成就了更輕薄的 MacBook。
只不過,初代蝶式鍵盤鍵程短到使人抓狂,回饋感則弱到讓人覺得像是在用手指敲桌子;2016 年,蘋果推出的二代蝶式鍵盤,雖然打起比較舒服了,但卻有個致命缺陷:容易卡沙子和灰塵,這使得 MacBook Pro 用戶才剛拿到電腦沒多久,就得再跑一趟 Apple Store 送修電腦,等待漫長的維修過程,部份情況下,還得負擔高昂的維修費用。
雖然在此之後,蘋果公司透過召回的方式,免費維修二代蝶式鍵盤的設計缺陷,且上月更新的 MacBook Pro 產品線也換上了新的鍵盤設計,但受到這款糟糕鍵盤鳥氣,甚至是付出金錢維修的使用者,絕對不在少數。
被拋棄的合作夥伴
雖然終端消費者可能比較不熟悉,但蘋果公司長期以來都有一項 iTunes 夥伴計畫(iTunes Affiliate Program),透過建議 App、電影、書籍、音樂等內容下載,使願意加入計畫的人獲得收入分成。
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說,當開發者加入了夥伴計畫,並在自己的網站、部落格或 App 中崁入連結,成功將消費者導引到 iTunes 完成購物行為時,該開發者就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本來是商品售價的 7%,後來下調為 2.5%。
只不過,蘋果公司預計在今年 10 月,正式終止 iTunes 夥伴計畫的 iOS 及 macOS 的 App 推廣項目,只留下電影、書籍、音樂等利潤分成,這不僅讓許多開發者、媒體大受影響,甚至可能導致蘋果過往仰賴的群體宣傳效果消失殆盡。
由此可見,蘋果認為與其給開發者賺獎金推廣 App,不如自己賣廣告還比較好賺,而他們也確實開始這麼做,例如 App Store 上的 Today 頁面,就是個擺放廣告的絕佳位置。
當蘋果開始成為像 Google 一樣的廣告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不做任何評論,只能繼續看下去。
各式各樣的附加產品
無可否認,蘋果公司一直都是新技術的領航者,但與此同時,他也是新技術的投資者,而且相較於其他廠商來說,蘋果的做法似乎更激進了一些。
無論是在 iPhone 上拔掉 3.5mm 耳機孔,或者是只留下一個 USB 3.1 Type-C 的 MacBook,蘋果似乎都致力於讓 iDevice 變得更簡潔;問題是,消費者卻因此陷入了必須不停購買額外產品的「轉接器地獄」(Dongle Hell)。
想要在 iPhone X 上邊聽音樂邊充電嗎?可以,但你必須透過藍芽無線耳機才能搞定,例如 AirPods($ 5,490);若是要使用內附的 EarPods,雖然不用轉接器,但要充電就只能選擇無線充電板($ 1,790);如果要透過 3.5mm 耳機在 iPhone X 上聽音樂,請購買 Lightning 對 3.5 mm 耳機插孔轉接器($ 350)。
如果你是 MacBook 用戶,想要連接 USB Type-A 的隨身碟,請購買 USB-C 對 USB 轉接器($ 590);若想要兼具螢幕輸出,請購買 USB-C Digital AV 多埠轉接器($ 2,190);如果想要有更快的充電速度,請購買 87W USB-C 電源轉接器($ 2,490)……
蘋果公司大膽在裝置上做出改變的勇氣,雖然令人讚許,但為了補足消費者的需求,附加配件卻出的越來越多,而且每項產品還都所費不貲,這真的不能怪外界認為,蘋果的「勇氣」來源,其實是有著一群願意在蘋果生態系中撒錢的人撐腰。
或許用「貪婪」兩個字來論斷蘋果公司的各種行為是重了一點,但做為市值一兆美元的科技公司,除了在財報上必須對股東有所交代外,消費者的感受與荷包,是否應該要成為蘋果未來產品的考量之一呢?
來源:TechCrunch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