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當語音助理越來越無所不在的時候,你怎麼知道自己能夠信任它呢?」時下,從手機到智慧型手錶都能夠錄製聲音,家裡的智慧型音箱也是二十四小時連接著網路,這讓不少人有了類似上面這種彷彿被迫害妄想症的症狀。The Atlantic的這篇文章,就嚴肅地討論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相信語音助理嗎?
目前,Alexa 已經和超過20000 個智慧型家居設備合作,聲音來源有耳機、安全系統、汽車等100 多種產品,儘管Amazon未公佈過銷售數字,據分析公司Canalys 保守估計,今年年底全球智慧型音箱安裝數量將達1 億。
Amazon和Google都在大力推廣這些設備,甚至用近乎虧本的折扣銷售,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Amazon推廣Kindle 的策略,即硬體不賺錢,靠軟體回本盈利的模式。不久的將來,或許Alexa 不只出現在防盜門上,還有你的空調、咖啡機甚至廁所都可能融入語音控制系統。這一切看起來都無比自然,因為聲音是「看不見」的。
ADVERTISEMENT
即使是對新技術非常謹慎的人,在面對語音助理時也「軟化」了態度。比如許多的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面對螢幕時間過久,但沒人會覺得孩子和Alexa 對話有什麼不對。在最近的NPR/Edison 報告中,近一半購買了智慧型音箱的父母稱,買設備達到了減少螢幕使用時間的目的。這很可能會帶來的一個結果是:主要媒介從視覺轉變為聽覺,互動指令從文字改到口語。
作者指出,目前語音設備還在萌芽期,隨著銷量飆升和數據積累及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在我們有生之年,很可能這些目前看起來還有點呆傻的語音助理們,會變得非常健談,同時,基於雲端記憶,它們也會變得非常個人化,別忘了,到那時,它們可能已經無處不在。
ADVERTISEMENT
如果要讓語音助理能真的算得上「智慧」和「健談」,前提是現在的使用者必須先降低對它能力的期望值,同時要給予它信任。因為,當語音助理如果一次次「說錯話」之後,使用者可能就產生了放棄的想法,目前的智慧型音箱想要理解使用者還需要耐心的「訓練」,就像訓練小孩子聽懂成人在說什麼一樣。
ADVERTISEMENT
口語表達不像文字輸入一樣精準,它的背景複雜,要想更準確地識別出不那么生硬的語音指令,它需要結合口音、節奏、情緒、背景等等要素,同時,語音助理也只能給予最合適的「一個反饋」,而不是像搜索引擎一樣全部呈現出來,任由使用者自主選擇。
目前電腦科技已經在學著識別發聲者的音調、音量和節奏了,下一步則是學習如何識別到發聲時的情緒。只有真正做到這一步,才可以讓語音指令開始「無縫」的融入生活,Alexa 可以聽出來你的語氣和情緒,它對此作出的回應也將變得更具有「親和感」,長期以往,它甚至會知道每天什麼時間段你最開心,可能在你生氣時播放舒緩的音樂試圖讓你平靜,在你低沉時給你講一個笑話……
ADVERTISEMENT
所以,這是我們想要的智慧語音助理嗎?
如果說當下的青少年稱得上是智慧型手機一代,那麼或許未來將產生「智慧語音的一代」,就像我們如此沉浸在螢幕裡的世界,他們可能會習慣和Echo 滔滔不絕,正如電影「雲端情人」中的情形,手機已經淪為「遙控器」的地步,而日日夜夜伴你左右的是極為了解你的「好友」Samantha。
就像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螢幕,有人覺得是進步,有人覺得是退步。目前為止,已成的事實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資枓和訊息在即時被搜尋著,臉部辨識技術讓威權政府得以監視公民,網路公司在變賣我們的資料,社群媒體操縱著大眾意識……在未來,語音助理能夠了解你的情緒,甚至「左右」你的情緒,也可能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 資料來源:Alexa, Should We Trust You?
- 本文授權轉載自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