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3 14:30

Type-C 耳機的消失已成事實,但我們一點都不覺得可惜

ADVERTISEMENT

自從手機廠商用了Type-C 接孔之後,紛紛取消了 3.5mm 耳機孔,有的廠商說這樣做是為了防水,有的則是說能呈現出更好的音質。總之,總有一個「幹掉耳機孔」的理由讓廠商們的作法合理。為此,耳機廠商在過去這些年裡,也相繼推出了 Type-C 規格的產品來迎合這個突然崛起的新市場。然而在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在 CES 上能看到無數款藍牙耳機,但卻已經看不見 Type-C 耳機的蹤影。

Type-C 耳機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

和傳統的 3.5mm 耳機不同,Type-C 耳機的出現是因為智慧型手機取消了耳機孔,進而快速衍生出的替代產物。不過它的命運並不像 Type-C 連接埠那樣成為主流,相反,它的命運最終是以淡出市場來告終的。

ADVERTISEMENT

在瞭解 Type-C 耳機的命運前,我們不妨先瞭解手機廠商為什麼要取消耳機孔。

通常來說,手機廠商們在設計產品前會優先考慮兩個問題:怎樣比競品有特色、怎樣能將潛在的利潤挖掘出來。

ADVERTISEMENT

2014 年,OPPO 就已經在 R5 這款手機上用 Micro-USB 取消 3.5mm 耳機孔,目的是為了將手機厚度控制在 4.85mm 以內。而耳機的解決辦法是,透過一根 Micro-USB 轉 3.5mm 的轉接線和手機連接,這樣才不影響耳機功能正常使用。

到了 2016 年,手機廠商所追求的,除了纖薄還有機身一體化和機身防水防塵,因此取消耳機孔便成了「機身不開孔」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取消耳機孔後這些廠商還能順便拓展之後的無線市場,這些對於廠商來說無疑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ADVERTISEMENT

蘋果雖然在 iPhone 7 上取消了耳機孔,但也同時推出了藍牙耳機 AirPods,儘管蘋果也在每台 iPhone 的包裝裡附贈了一根 Lightning 版 EarPods 耳機和 3.5mm 轉接線,但仍然有不少使用者會額外花錢再增添一副 AirPods。

AirPods 能為蘋果帶來多大的額外利潤,目前暫時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根據蘋果曾在去年 Q3 公佈的財報資料看,AirPods、Beats 和 HomePod 這些被歸類為「其它產品」的總營收約有 37.4 億美元,佔 Q3 季度總利潤的 7%。

ADVERTISEMENT

另一邊的 Android 陣營也在 2016 年後開始大量取消耳機孔,在用 Type-C 取代耳機孔後,他們都會在隨機包裝盒內附贈一條 Type-C 轉 3.5mm 的轉接線。

而一些更精明的手機廠商也在之後推出了 Type-C 耳機,讓使用者另外購買,不過這也需要使用者額外再花一筆用機成本。

以上兩種方法都能解決取消耳機孔後的耳機使用問題,也的確證明了手機取消耳機孔的可行性。然而,這些解決辦法同時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轉接線易丟失、不美觀,早期 Type-C 耳機價格又偏貴、配件購買管道少、沒有專業耳機廠商助推,使用者聽歌時不能為手機充電……

因此,在這些限制條件的影響下,消費者更偏向於支援實用而不是「少個開孔更好看」。與此同時,大部分普通使用者都未必能夠感受到這些低價 Type-C 耳機或轉接線所帶來的變化。再加上售價越來越低的無線耳機登場,更成為了壓倒 Type-C 耳機的最後一根稻草。

廉價的藍牙耳機,是 Type-C 耳機的最大敵人

回望過去,其實我們能發現 Type-C 耳機在市場隱退,其實和產品及其行銷有很大關係。

但這裡並不是說 Type-C 耳機在音質上不能超越傳統 3.5mm 耳機,而是在取消耳機孔後,手機廠商們都將 Type-C 耳機定義成一種只是暫時性的配件,而不是要持續發展的對象。

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能用 3.5mm 的耳機線接上手機、平板電腦、電腦以及其他支援耳機孔的設備,即插即用,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的使用成本顧慮。但在取消耳機孔的今天,就會遇到了這種窘境:

你的手機是 iPhone,它用的是 Lightning,如果要用手機聽歌那麼需要一根 Lightning EarPods;而電腦是 MacBook,它用的是 3.5mm 連接埠,如果要用電腦聽歌那麼我需要一根 3.5mm EarPods……

而隨身攜帶的是 iPad Pro(2018),它用的是 Type-C(USB-C)連接埠,如果要用它聽歌,那就要額外帶多一跟 USB-C to 3.5mm 轉換線。

也就是說,這已經不是一根耳機線能解決的問題了,如果出一次差,至少要帶上兩種規格的耳機,或者兩根隨時都可能會被弄丟的轉換線。所以最終可能選擇多買一副 AirPods,畢竟對很多人來說,方便更重要。

同樣地,Type-C 耳機也遇到了 Lightning 耳機同樣的通用性問題。但不同於 Lightning 耳機、轉換線的隨機附贈,Type-C 耳機往往都是需要使用者另外購買,而且這種「專賣專用」的耳機只能用於沒有耳機孔的設備,而這種設備目前也僅侷限於智慧型手機而已。

即便是目前最新的電腦、遊戲機、播放器,他們都仍然配備 3.5mm 耳機孔,Type-C 連接埠則主要負責充電及傳輸資料。當需要用耳機的時候,隨便找一家店就能買到,但他們不一定都有賣 Type-C 的耳機。

因此,這對於本身就不瞭解3C的普通使用者來說,使用 Type-C 耳機不單只是增加了購買成本,還需要換上額外的時間成本,這麼一算倒不如用轉換線或者藍牙耳機更靈活一點。

所以時至今天,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使用者寧願用轉換線或藍牙耳機,而不是用 Type-C 耳機,這恰恰就反映了通用性是阻礙 Type-C 耳機流行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廉價的無線耳機產品也讓 Type-C 耳機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

以小米為例,售價最低的「雙單元半入耳式 Type-C 耳機」是 495元台幣,但是能將 3.5mm 耳機變成藍牙耳機的「小米藍牙音源接收器」才465元;即便是最貴的「小米藍牙耳機 Air」,也不過大約台幣1800元左右。

雖然我們都知道有線和無線產品之間有著上千元的最大差額,但藍牙耳機的通用性和便利性都要比 Type-C 耳機更大,凡是支援藍牙音源輸出的都能連接藍牙耳機。

因而相比之下,藍牙耳機的性價比就顯得比 Type-C 耳機更高了。

無線分體式才是耳機的下一個發展形態

耳機這一產物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數十年,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經過廠商不斷改良、升級,耳機在今天已經從當初的簡陋發展到精緻、從有線變成無線、從被動發展到主動降噪,並且還成為了我們數位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

那麼到了今年,耳機將往哪個方向發展?答案其實在今年的 CES 上已經被「公佈」了——無線分體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無線耳機」。

相比起已經隱退市場的 Type-C 耳機,無線分體式耳機是今年在 CES 上被展出最多的耳機種類之一。除了鐵三角、漫步者、Jabra、索尼這些老牌音訊廠商以外,諸如 1MORE、Anker 這些新晉品牌,也在 CES 上展出了他們最新的無線分體式耳機產品。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藍牙的通用特性讓耳機能無視了連接埠的問題,而隨著藍牙 5 的推出,分體式耳機的穩定性和續航性能都得到顯著提升,讓這個拇指大小的耳塞也能支援至少 3 小時的持續續航,應該也能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了。

除此以外,相比於其它無線耳機,真無線形態也能給使用者帶來免束縛的佩戴體驗,無論是休閒還是運動,這種耳機都能上陣。雖然他們都需要依賴耳機盒充電,但耳機盒也同時兼顧著收納的作用,並不會帶來太大的不便。

在耳機盒中取出耳機→戴上,就好比解開糖紙把糖放進嘴裡一樣,都只是幾秒就能完成的事。

在解決設備連接問題後,對於真無線耳機在未來的發展,其實耳機廠商早就嘗試對其賦予更多的功能了。

2016 年,Jabra 在 Elite Sport 這款產品中加入了心率監測和最大攝氧量監測,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方便瞭解心率,方便調整運動強度。此前也有消息指出,蘋果也可能會在 AirPods 的變種產品中加入類似的功能,屆時,全無線耳機所要做的就不單只是一個耳機,它還將兼顧無線健康監測的作用。

另一方面,時尚品牌的助推也讓無線分體式耳機的前景一片光明。

上週,美國音訊公司 Master&Dynamic 就公佈了由 Louis Vuitton 基於 Master&Dynamic MW07 基礎定製的 Louis Vuitton Horizon。這款耳機不但擁有 LV 標誌性的造型,而且還搭載定製 10mm 鈹振膜動圈單體。

回到 Type-C 耳機本身,它的消失已經是必然的事實。

它的出現,只是基於「手機取消耳機孔」這個變更。同樣是服務大眾的方案,Type-C 耳機沒有提供足夠的便利性和通用性,再加上自身受到成本、銷售模式的限制,它也未能夠為大眾使用者帶來可感知體驗提升。面對更方便、限制更少的無線耳機,Type-C 耳機被淘汰是必然的事。

但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也沒有必要去惋惜。

Type-C 耳機只不過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案,除了它我們還有「無線耳機」這選項。隨著各大廠商的技術投入,無線耳機在體驗上的提升也會越來越高,使用起來也越來越可靠。這時使用者也不必去考慮耳機有線還是無線的問題,因為現有的無線耳機已經能夠滿足他們的體驗需求了,Type-C 耳機自然也沒有繼續保留的意義。

總之,Type-C 耳機的出現和離開其實是一個解決方案的篩選過程。它之所以被無線耳機所代替,是因為我們已經篩選出一個更加合適的方案。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