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現在是國際書展期間,在這個許多書籍都上了電子書平台的時代,書本的取得變得方便了,甚至有人開始追求「一年內讀完100本書」的目標,只求數量不求品質地去快速閱讀各種書籍。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讀書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怎樣讀書才有收穫?這篇翻譯自 Aytekin Tank 原創的題為 Read with purpose: how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tain what you read 的文章,希望對正在讀書的你有所啟發。
我算得上一個「書呆子」。我並不會因此而自卑。但是,我卻不是一個快速閱讀者,更準確地說,我根本沒有想過要當一個快速閱讀者。
我空餘時間的愛好之一就是閱讀。只要有時間,我都會閱讀:在手機上閱讀,收聽有聲讀物,瀏覽報紙,或者在 Kindle 上讀書。我也在地鐵上閱讀,邊吃早餐邊讀書,或者在睡覺之前。
如今,有很多人都在談論閱讀,甚至還有一些文章或書籍教我們如何閱讀。比如,《如何在一年內讀完100本書》或者《如何在20分鐘內將閱讀速度提升300%》等等。總的說來,這些內容的背後,都在強調一個觀點,即讀得多就好。
在我們下載快速閱讀 App 之前,或者在我們在亞馬遜購買一堆新書之前,讓我們試著考慮一下:我們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只是想追求數量,那你可以大膽地選擇快速閱讀。
然而,如果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並且是想真正地享受一本書的樂趣,那你就應該放慢速度,專注於閱讀理解。
新時代的讀者
我們可能沒有考慮過讀書的具體細節。但當你真正開始閱讀某段文字時,你的大腦活動其實是非常複雜的,而且複雜到讓人難以置信。
當我們讀書時,一般會有兩種基本流程。首先是解讀流程。在這個流程中,大腦會把視線中的一連串獨立存在的文字理解為若干個意群。此外,還有語言處理流程,即給這些意群賦予具體含義、並與大腦的現有知識相結合的過程。我們的大腦會把字、詞、句結合理解為我們正在閱讀的符合語境的內容。
如今的時代,更多的人偏向於閱讀電子書,而不是傳統的紙質書。就前述流程而言,雖然讀電子書或紙質書的流程一致,但大腦在閱讀過程中的生理機能卻並不相同。
研究發現,當人們在線閱讀時,會更加傾向於瀏覽或掃讀,尋找關鍵詞,並且會更有選擇性地閱讀,而不是一行一行地閱讀。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略讀。
當我們閱讀電子材料時,我們的閱讀速度會變得更快,基本上沒有停下來思考的時間。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在螢屏上閱讀時,能保證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嗎?
實驗研究表明,相比於電子閱讀,閱讀傳統的紙質書籍時的理解能力會更好。在相關實驗過程中,實驗對象被要求將某個故事的事件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出來。結果發現,相比於閱讀電子材料的實驗對象,閱讀紙質材料的實驗對象其正確率要高得多。
但研究人員同時也指出,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某些技巧來提升電子閱讀能力,特別是將理解作為閱讀目的。
將理解作為讀書的目的
通常情況下,有兩種閱讀方式:被動閱讀和主動閱讀。
被動閱讀,是一種無意識的掃讀。我們拿著手機刷新並瀏覽 Facebook 上的內容,或者是從等待室的報刊架上拿起一本雜誌來閱讀,都算作被動閱讀。
相比於被動閱讀,主動閱讀更具有目的性。我們會認真去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和提問,並且真正地去認識我們所閱讀的內容。
毋庸置疑的是,要想真正地理解你所閱讀的內容,你需要主動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如何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以下五個建議,希望對你有用。
1. 開始閱讀之前,確認閱讀目的
在開始閱讀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你為什麼要閱讀它?你是在為某一場會議作準備?還是單純地關注行業訊息?或者是瞭解某個軟體更新內容?無論是什麼目的,至少在閱讀之前確認目的,從而避免在閱讀過程中「脫軌偏題」,或者做一些無用功,既花了時間去閱讀,又沒學到任何內容。此外,確認目的過後,反而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去略讀,選取重要訊息來閱讀。
2. 記住你所閱讀的內容
當我們閱讀小說或詩歌集時,我們可能不想錯過任何一個細節,畢竟作者寫出來的每一個字、每一段文字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但當我們閱讀非小說類材料時,我們更加追求的是主題背後的內容。為了更加有效地閱讀非小說類材料,有如下四個建議:
-
從瞭解作者開始:閱讀大標題、小標題、前言、目錄等內容,瞭解宏觀方面的訊息。
-
一定不要忽略開始和結尾部分的內容。
-
在閱讀具體章節內容時,可以適當地根據相關主題或關鍵詞進行略讀。
-
最後,一定要再次回顧目錄。
我從來沒有按這個做法來閱讀小說。但如果是非小說類材料的話,運用這些技巧卻可以幫我節約很多時間,並且保證不偏題。
3. 認真理解內容
閱讀的時候,要重視所讀的內容,並且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這部分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有什麼聯繫?」或者「作者的論證過程是否有說服力?」
閱讀過程中,筆記也非常重要。無論是在文字縫隙或頁面四周留白處,還是選擇用單獨的筆電或電子文檔,必要的話都可以記錄相關筆記。
如果想進一步理解並記錄書中內容的話,還可以在讀完每一章節後寫一段簡短概要,並摘錄某些有意義的段落和字節。如何寫好概要?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你要和某個朋友交流這部分內容,而碰巧這個朋友沒有閱讀過這些內容,你將會如何舉要刪蕪地跟他溝通?
4. 構建內在的知識架構
說到知識架構,就會涉及到快速閱讀存在的一個壞處。我們總是需要花時間來回想原有的知識儲備——思考所閱讀的內容或觀點如何與大腦中現存的知識內容發生聯繫。有了自己的知識架構,在閱讀其他材料時就更容易聯想曾經閱讀過的內容。
因此,如果我在讀一本關於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書,我會將書中所介紹的方法與我之前從其他地方瞭解或閱讀到的觀點進行關聯。通過這個做法,我可以更好地認識並記憶新學到的方法,並將其融入到現有知識框架中,以備不時之需。
5. 多思考,多總結
讀完一本書後,一定要花時間思考和總結。你甚至可以高度提煉核心內容,自己寫一個三言總結。通過思考和總結,可以迫使你回顧讀書筆記,並花時間思考核心內容。
《讓我學會寫作和思考的3個秘密》(The 3 Secrets That Help Me Write and Think)一書的作者Robert Greene說:
在我閱讀完一本書後,我會把這本書放到一邊。在接下來一週的時間,我只能深度思考,努力回想這本書中的哪些核心內容和關鍵例證可以用作後續寫作。即便想不起具體訊息,我也不會立即去翻書,而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記錄下來。一週過後,我再通過閱讀這本書,進一步補充之前思考總結過程中的遺留訊息。
寫讀書總結和思考筆記的方式多種多樣。你可以通過活頁卡,筆電甚至在線文本等多種方式來完成。無論是哪種方式,你只需要保證你可以隨時回顧這些筆記,輕鬆地找到你想要瞭解的訊息。
從讀書學做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及詩人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說:「我這一生中,吃過很多頓飯,看過很多本書。雖然我對吃過的飯更有印象,然而卻是我看過的書造就了如今的我。」
我們閱讀的目的不盡相同。以演員為例,他們閱讀的目的也並不是去記住每一句台詞,而是通過對文字的理解,改變認識世界的方法。
正如矽谷創業教父 Paul Graham 在他的文章《你如何知道》()中所說:
閱讀和其他經歷會影響你認識世界的方式。即便你不記得之前的經歷或者閱讀的內容,其依然能影響你認識世界的方法。你的大腦,如同一系列縱橫交錯卻找不到源頭的程式——它雖然還在運行,但你就是不知道為什麼。
一年內讀完100本書,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你能真正領會這句話背後的含義,那你在以後的閱讀過程中,就應該不會有任何壓力了。
如果真的不記得曾經閱讀過的每一個例證或事件,也並無大礙。只要你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並認真地理解閱讀內容,你就可以真正地把這本書的內容融入到大腦現有的知識架構中去。
-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36氪)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