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按讚」已經是現在我們生活中社群活動的一部份,雖然對於按讚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諸多討論,但是按讚的這個動作,看來在未來的生活中也還是不會消失。那麼,按讚文化到底源自於哪裡,誰又是第一個推出讚的人呢?
雖然說第一個讚的出現,就像說世界上第一個吃早餐的人一樣玄,但影片共享網站 Vimeo 他們是最先開啟了「按讚」大門。
當時 Vimeo 副總裁 Andrew Pile 社群新聞整合網站 Diggs 中使用者按「Digg」把內容頂上去的概念很棒,所以他們得到了讓使用者可以按「喜歡」的靈感。
ADVERTISEMENT
那時候,各大社群面臨的,都是使用者無法準確找到好內容的問題。
newsletter和訊息分享平台 B3ta 創始人 Rob Manuel 也在早期把這個按鈕視為解決方案:我需要一個機制來處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內容。一個個去讀去看真的太累了,要為首頁和郵件推送找到最好的內容,必須給使用者一個簡單明瞭的投票機制。我想採取使用者和管理員篩選相結合的方式,由使用者選出好的內容,再由管理員最終決定。
ADVERTISEMENT
後來 Vimeo 並沒有大肆宣傳,卻成為了當時炙手可熱的社群媒體網站,「喜歡」就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這之前,「喜歡」在介面上而言,都只是一個如上圖般的連結。而 2007 年,FriendFeed 才真正將 Like 按鈕作為一項新功能發表並推廣,2009 年 Facebook 收購了 FriendFeed 後,這項功能也正式整合到 Facebook 中,它掀起了更盛大的一場社群浪潮。
ADVERTISEMENT
在 Facebook 之後,各大社群媒體網站如 Tumblr、Instagram、Twitter 都開始使用這一功能,有「星星」「愛心」「笑臉」等各種符號出現,按讚成為了社群中的一種通用貨幣。
2010 年,YouTube 也將 1 到 5 星級的評分系統轉變為喜歡 / 不喜歡按鈕。儘管因為 2018 YouTube 遭遇了史上最「不喜歡」的年度負評影片,得到了 1100 多萬個「不喜歡」,讓它開始考慮去掉「不喜歡」按鈕,但點「喜歡」的功能依然從未被凍結。
ADVERTISEMENT
按讚讓這些平台能夠更清楚使用者的傾向和喜好,並隨之進行最佳化升級,這不僅是他們依賴著成長的支柱,也是他們收納億級使用者、獲取數十億廣告業務時,最有說服力的證明之一。
一個必要功能的出現,也意味著它承載著人們必要的需求。按讚滿足的是人們「被關注被看見被認同」的底層需求。
使用者以此表達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表達對內容的讚賞、表達對品牌的信任…… 而當這些重要的小功能結合了技術和思維的力量,再加上內容生產者、廣告商和投資者共同推動,就能帶來深入人心的巨大變革。
按讚,從一個概念到技術開發,到影響個人喜好、平台發展、行業起伏,乃至整個社會運作,已經不是簡單的棄用,就能讓它消失。就算像 20 世紀淘汰石油和電話壟斷巨頭一樣摧毀我們現在的數位壟斷巨頭,也無法阻止「按讚」2.0 的出現。
摧毀一個按鈕是暫時的,而新的壟斷總會層出不窮。
最好的辦法,或許就是將更多責任限制在違禁邊緣,讓危機變得可控。
而在平台本身,Facebook 2017 發佈的關於社群媒體的報告中就表示:社群平台應該鼓勵更積極、更有吸引力的行為和活動,而不是盲目滾動和基本回應。畢竟社群媒體最好的價值應該在於增強線下交流,而不是替代它們。
另外在技術的源頭,也需要不斷優化枝微末節,或許現在解決按讚的問題,就像當年解決巨量內容的困惑一樣,一個強大的新事物或許又會出乎意料地驚喜誕生。
不過不管按讚以什麼形式出現,它依然不會消失,因為幻想中的烏托邦,本身就和現實是一種矛盾。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