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Intel 於今年 8 月初以代號 Ice Lake 處理器,產品線正式跨入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如今第二波同樣以行動市場為訴求,以 Comet Lake U、Comet Lake Y 產品切入,但相關功能特性並不若 Ice Lake 進步幅度,而是以處理器運算力作為訴求,採用 14nm 製程最高提供實體六核心選項。
暑假結束、開學前夕,Intel 推出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第二波產品,同樣瞄準行動市場,發表代號 Comet Lake U(TDP 15W)以及 Comet Lake Y(TDP 7W)等 2 組產品線。與前些日子推出的 Ice Lake U(TDP 15W/28W)和 Ice Lake Y(TDP 9W)最大的不同,在於 Comet Lake 仍舊使用自家 14 奈米製程,而非 10 奈米。
把 Ice Lake 擺一邊,先來看看 Comet Lake U 與前一世代 Whiskey Lake U 的異同比較。雙方均使用 Intel 14nm 製程,處理器核心微架構也都是 Skylake,內建顯示繪圖仍舊是 Gen9.5(僅 Core i3-10110U 為 23 個 EU,其餘為 24 個),命名規則也相同;不同的是 Comet Lake U 各款 Turbo Boost 2.0 單核時脈推升,並追加實體六核心 Core i7-10710U 這款型號,一同封裝的晶片組 PCH CNVi 更新為能夠支援 Wi-Fi 6 AX201 的第二代版本。
Comet Lake Y 與前一世代 Amber Lake Y 對比變化比較大一些,除了最入門款式 Core i3-10110Y 仍舊是雙核心四執行緒,其餘型號均上升至四核心八執行緒,快取容量同步增加,因此 TDP 也從 5W 調升至 7W;無線網路不意外透過 PCIe 連接 Wi-Fi 6 AX200,LPDDR3 等效時脈支援性從 1866MHz 提升至 2133MHz。
若是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 Comet Lake U/Ice Lake U、Comet Lake Y/Ice Lake Y 自行相互對比,則因所屬 TDP 瓦數範圍相當接近,而有自家人打自家人的跡象。倘若以功能區分,Ice Lake 較為先進導入 AVX-512、VNNI 等指令集,製程也轉進 10nm、處理器核心 IPC 效能更好、內建顯示繪圖更新至 Gen11。I/O 部分更直接整合 Thunderbolt 3,最高可以提供 4 個 Type-C 連接埠 (Comet Lake 需外接控制晶片代號 Alpine Ridge/Titan Ridge) 。
若以筆者觀點來看,Project Athena 可以使用第十代 Core 系列行動版處理器,但雙方目標工作類型略有不同,Ice Lake 瞄準可透過 AVX-512、VNNI 指令集、DL Boost 而獲得效能加成的應用,3D 遊戲效能也不錯,因此 Intel 官方頁面以「Intelligent Performance」為標題。其餘行動市場則交由 Comet Lake 負責,因應最高實體六核心與相對略高的時脈,採用「Productivity Powerhouse」作為宣傳主軸,也會有 vPro 商用版本。基於 Comet Lake 系列處理器的筆記型電腦預計將於今年歐美聖誕與新年假期和大家見面,與 Ice Lake 相同。
Comet Lake 和 Ice Lake 雙方的異同,連筆者都要花費相當的心血,才能夠對比出市場差異,何況一般消費者選購時無法錙銖比較,因此 Intel 該如何教育旗下通路市場推銷?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第十代 Core 系列筆記型電腦?將會是 Intel 接下來的重要工作。
Q:為什麼要推出規格大致相同,製程稍舊、功能等級略低的產品?
(謎之音:舊機台成本回收,多賣一顆算一顆?新製程良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