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過去幾年來電腦零組件價格不斷飛漲,無論記憶體、硬碟或顯示卡,其價位都高到了一般人不會輕易下手的程度,以往購買的電腦,自然也就這樣默默運作了好幾年,但你是否也逐漸覺得,自己的PC開始有些「力不從心」了呢?從去年中開始,各式電腦零組件的價格終於出現跌勢,許多產品其售價也回歸到普通人的消費水準。
但這段「高價期」過程中,PC 的樣貌卻有了不少變化,例如記憶體的主流規格由 DDR3走向DDR4;儲存裝置由傳統硬碟,逐漸遭固態硬碟所取代;就連一向壟斷市場的 Intel 處理器,都面臨了來自 AMD 的巨大挑戰。究竟現在的電腦硬體,比較起過去有什麼不同?價格又比前幾年便宜了多少?又有哪些新規格、新標準成為主流?就讓我們一次告訴你!不過筆者也要特別提醒讀者,本篇教學雖以「挑選零組件」為出發點,但並不會刻意推薦某款產品,畢竟組裝一台電腦,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預算和需求。
ADVERTISEMENT
動手組台新電腦的好時機!
過去幾年來,有人認為手機的快速發展,壓縮到了 PC 的生存空間,無論是筆電或桌機,消費市場都沒有以往活絡。仔細研究電腦裝機數衰退的原因,一是這幾年來 PC 的進步非常有限,相對於十多年前,新一代產品能夠翻倍成長的效能,現在的電腦即便推出新品,但效能幾乎都是「擠牙膏式」的在進步,消費者自然也就沒有更換的意願;其次,手機跟電腦兩者間,部分零組件是相通的,所以就出現了搶料、搶產能的情況。
規格標準正好改朝換代
除了缺貨導致的電腦零組件價格提高,另一項使得購買電腦變貴的理由,其實就是許多的標準與規格,過去一段時間內都面臨了「改朝換代」,不得不陷入新舊產品間的競爭、過渡與震盪期。其中比較明顯的有三者:第一是記憶體,從 DDR3、DDR3L 進步到了DDR4,頻率也顯著提高,過去旗艦級的2133Mhz,現在至少也得買到2666Mhz 起跳,才算是裝機基本款。第二是硬碟,固態硬碟的容量與性價比,配合壓倒性的速度優勢,逐漸取代掉傳統硬碟,以往並駕齊驅的態勢已不復存在。第三是中央處理器性價比的提高,無論是 Intel 主機板使用年限的延長,或 AMD 低價策略的強勢競爭,都讓 CPU 不再成為整台電腦中最捨不得下手的一塊。
ADVERTISEMENT
換電腦的天時、地利與人和
相對於智慧型手機,一台電腦的壽命相對「較長」,要是選擇頂級規格進行組裝,可能也得連續使用六到八年後,才會出現效能瓶頸,中階電腦至少也能撐四年;若是旗艦級手機,依現代的汰換速度來看,常常用個兩、三年就要淘汰了。掐指一算天時,大部分使用者的舊電腦,若是在四、五年甚至更久之前,零組件價格還算便宜的時候所購買,也差不多開始遇到了「力不從心」的狀況,卡頓、降速等問題頻繁發生。從地利角度,電腦零組件標準的「改朝換代」告一段落,產能同時回穩,結論就是出現「有感降價」。人和方面,過去幾年消費者應該鮮少投資在電腦硬體上,存起來的錢此時不用更待何時呢?
ADVERTISEMENT
▲到底為什麼現在是購買電腦的好時機呢?趕快看看這支影片,聽聽我們的詳盡分析吧!
Intel 中央處理器規格完整
CPU 一直以來都是兩大陣營的戰爭,即 Intel 與 AMD,其中 Intel 方幾乎壟斷了近十年來的消費級處理器市場,其原因莫過於效能與功耗,相對之下勝過 AMD 許多。確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消費者購買筆電、套裝機,基本上都遇不到 AMD 的處理器,就連喜歡自己組裝的 DIY 玩家,也覺得 Intel 在遊戲與繁重工作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當今市面上的消費級 Intel 處理器,已經發展到了第九代。
ADVERTISEMENT
辨認Intel CPU 型號與對應等級
目前 Intel 的消費級中央處理器產品,名稱前輟有以下幾種,等級由低而高分別為:Celeron、Pentium、Core i3、Core i5、Core i7與 Core i9,到了第九代處理器時,Celeron 與 Pentium 兩個品牌已不復見,所以我們只要很簡單辨認 Core i 後的數字大小,就能知道每顆 CPU 間的等級關係。再來是 Intel CPU 的型號後輟,不考慮筆電用、低電壓或特殊版本,一直到第八代處理器時,都只有「K」與「非K」的差別,其差異在於帶K字尾的 CPU ,為不鎖倍頻具超頻能力,且未隨盒裝附贈風扇,如i7-8700K;而桌面消費級的 Intel 九代處理器,則多了一個「F」字尾版本 CPU ,意思是「沒有內建顯示晶片」,如 i3-9100F。
全新Core X針對發燒友
Intel 針對極致效能市場,推出了全新品牌「Core X」系列,其 CPU 型號後輟都帶有「X」字尾,如i7-9800X,還有目前的「處理器之王」,具備18核心、36執行緒的 i9-9980XE。不過消費者要注意,Core X 全系列都得搭配 X299晶片組與 LGA 2066腳位主機板,全線產品不帶內顯。
用需求來挑CPU最合理
筆者認為,Intel 處理器雖然品項完整,但因為型號過多,不免讓人感到有些雜亂,尤其新增的F版,即不帶內顯 CPU 問世後,很多原本已經搞懂規則的消費者,又感到有些疑惑。純以第九代處理器來說,如果消費者已經自備,或打算購入一張效能不錯的顯卡,挑F版 CPU 就沒有問題,但若入不打算購買顯卡者,就千萬別挑帶F字尾的 CPU。
Intel中央處理器挑選
從 Intel 目前排出的 CPU 產品線來看,大致可以區分為入門、主流與發燒友三種客群。若以純粹以性價比而言,具備內顯的i3-9100應該是文書機的唯一選擇,4核心4線程已可滿足絕大多數人使用需求。主流平台可看見 Intel 主打「真六核心」處理器且不帶超線程技術,配合中高端顯示卡的情況下,i5-9400F是為首選。如果是追求極致效能的發燒友,直上 X299主機板並配合 i9-9980XE,會比挑選 i7-9800X 這類不高不低的 CPU 來得更有「爽」度喔!
AMD CPU強調高性價比
雖然十年來 AMD 在處理器戰場上,一直都屬於弱勢的一方,但就在全新「Zen」微架構,即 Ryzen 系列產品推出後,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辨認AMD CPU型號與對應等級
AMD 的消費級中央處理器,等級由低而高分別為 Athlon、Ryzen 3、Ryzen 5、Ryzen 7與 Ryzen 9;第二代Ryzen系列產品,一律以數字2xxx命名,當然第三代 Ryzen CPU ,就是以數字3xxx命名了。舉例來說,Ryzen 5 3600X,就是採用Zen 2微架構的第三代 Ryzen CPU ,效能比 Ryzen 5 3600強,但比起 Ryzen 7 3700X稍弱。
新舊CPU間的抉擇
由於 AMD 承諾過,現有的 AM4主機板腳位,至少可以用到2020年,這也使得從 Ryzen 初代產品開始,只要晶片組支援,單一塊主機板將能夠同時安裝第一、二、三代的 Ryzen 處理器,這也使得明明2019年最新的第三代 Ryzen 都已經推出,但消費市場仍可以買到初代、二代 Ryzen。但筆者建議,如果消費者想購買新電腦,請務必挑選第三代 Ryzen CPU ,因為 Zen 2微架構相對於先前的 Zen 與 Zen+,進步幅度實在太大了,就連功耗也有感下降,更別提製程進步到台積電7奈米工藝。在效能全面提升的狀況下,即便舊產品降價比起新產品便宜一些,但其價差換取而來的效能進步,更讓第三代 Ryzen CPU 顯得更具性價比。
APU仍然採用Zen+微架構
初代 Ryzen 處理器,全線產品都不具備內建顯示晶片,直到第二代 Ryzen 開始,推出了 Ryzen 5 2200G與 Ryzen 5 2400G 兩款 APU 產品,皆帶有「G」字尾,表示配備 Vega 8與 Vega 11內顯。值得注意的是,APU 產品其製程皆落後主流產品一代,如新推出的 Ryzen 5 3200G、3400G,雖然定位於第三代 Ryzen 處理器,但實際上採用了 Zen+微架構而非 Zen 2。
AMD中央處理器挑選
如果說要組文書機,那麼核心選擇帶內顯的 APU,是具備性價比的最佳方案。其中,筆者會建議消費者買新不買舊,完全不跑遊戲的文書機,Athlon 200GE效能足矣;如果會輕度遊戲或工作情境較複雜,就直上 Ryzen 5 3400G吧!主流 AMD 處理器方面,CP值最高的產品應該就是 Ryzen 5 3600與 Ryzen 7 3700X,有功耗考量不想花錢在散熱上,就挑前者;想要發揮出極致效能,就挑後者。對於發燒友來說,還未上市的12核心24執行緒 Ryzen 9 3900X 則值得等待。
選好處理器平台,再來挑張主機板
選購主機板有兩大原則,一是要先決定使用的 CPU 品牌,Intel 處理器只能挑 Intel 晶片組主機板,AMD 處理器當然只能挑 AMD 晶片組主機板;二是要明白自身的電腦使用需求,如果只是日常文書使用,而且未來也不會擴充大量硬體,如硬碟、顯示卡或記憶體等,那麼低階的主機板就非常夠用。如果是稍微進階一點的使用者,想保留 PC 未來的升級、擴充空間,那麼挑選中階以上的主機,則可以免去許多麻煩。高階玩家與發燒友,則不需要猶豫太多,可直接選擇最貴的產品。
Intel主機板與晶片組
在不考慮主機板廠商客製化自家產品的情況下,我們能夠簡單以主機板採用的「晶片組」等級,來判斷該塊主板屬於入門、進階或頂級。Intel 目前消費級的主機板晶片組為300系列,僅支援第八代、第九代 Intel CPU ,等級由低而高分別為 H310、B360、H370、Z370與 Z390。其中,H310的擴充性最差,記憶體插槽僅有兩條,支援最多32GB RAM,SATA 3.0接口為4個且不支援RAID;B360的CP值則最高,有四條記憶體插槽,支援最多64GB RAM,雖同樣不支援 RAID,但 SATA 3.0接口提升到6個。如果有超頻需求,消費者只能選擇Z370與Z390,它們的規格差異很小;H370雖然功能、接口齊全且支援 RAID,但少了超頻似乎性價比就相對低些。
AMD主機板與晶片組
在 AMD 方面,同樣可以透過晶片組的等級,來區分出主機板產品所對應到的需求客群,不過因為 AM4腳位同時支援 Ryzen一、二、三代產品的關係,這也使得從最舊、最入門的 A320晶片組,直到最新、最高階的 X570主機板,同時都在市場上販售,造成些許的混亂。就等級來說,由低而高分別為較舊的 A320、B350、X370,以及較新的 B450、X470、X570,其中搭載A320晶片組的主機板,並不支援第三代Zen 2微架構的Ryzen處理器,而搭載X570晶片組的主機板,則不支援初代 Ryzen CPU 與 APU如2200G、2400G。 AMD 各等級主機板的差異,包含 SATA 接口數量、USB 3.1數量等,還有獨家功能如 XFR、PBO、StoreMI 之類,越高階產品支援得越其全,在此不一一列出。值得一提的是,A320主機板原生無法進行超頻,但 AMD 全線晶片組皆支援 RAID。
主機板與晶片組挑選
挑選主機板除了看晶片組等級,另一個大重點就是連接埠數量,無論後面板或前面板,擁有多少 USB 孔、3.5mm端口,甚至於影像輸出是否有 VGA 埠、HDMI 或 DP輸出孔有幾個,都是視個人需求,在購買前的觀察重點。就入門、文書等級的電腦,追求低價入手的情況下,Intel 的 H310雖然是好選擇,但功能實在有點太過陽春,所以還是建議消費者,挑選帶有一點擴充性的 B360會比較好,中階、中高階需求的消費者同樣適用。而在 AMD 同等級平台,買新不買舊的大原則下,B450算是最佳選項。Intel 的進階玩家,可挑選 Z370或 Z390晶片組。AMD 的進階玩家,X570晶片組唯一具備 PCIe 4.0支援,所以是絕對首選。
下一頁還有更多零組件分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