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Intel於8月18日舉辦的處理器效能說明簡報中,透過多樣詳細測試數據與分析,說明自家的行動與桌上型處理器在真實使用情境與遊戲的效能表現皆贏過競爭對手,若考慮到行動處理器的省電因素與AI加速等應用的話,領先幅度更是明顯,並透過測試數據證明優勢。
測試工具有學問
Intel台灣分公司在處理器效能說明簡報中,透過多項平台應用效能測試,分析行動高效能H系列、行動低電壓U系列、桌上型S系列等處理器,與競爭對手產品的測試比較結果。
Intel表示在效能測試的情境設計中,除了以特定軟體測試處理器效能之外,更應考慮多數使用者真正的使用習慣,以專業的測試工具搭配主流應用程式衡量電腦的真實效能表現,或以熱門遊戲進行測試,更能反映出使用者在實際操作電腦時所能感受到的體驗。
舉例來說,雖然Sysmark是更為專業的測試軟體,它在測試過程中以Microsoft Office、Gogole Chrome,以及Adobe的多款美術相關程式為測試對象,而PCMark在一般測試模式中,卻是使用Chromium、Firefox、FFmpeg、Libre Office、ImageMagick、GIMP等較為冷門的應用程式為主,雖然其中沒有公正性的疑慮,但卻因為這些應用程式普及度比較低,而較無法反映主流使用者的體驗。
另一方面雖然3DMark這類的專業測試軟體也能用於測量電腦的遊戲效能,也不失為客觀的比較基準。但因為3DMark測試項目固定且總數較少,如果能以多款當下熱門且不同類型的遊戲進行測試,則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衡量整體遊戲效能表現。
時脈決定遊戲效能
Intel表示雖然自家的Core i5-10300H、Core i7-10750H等處理器在Cinebench與3DMark處理器、物理測試項目中,落後競爭對手的Ryzen 7 4800H,但卻能在遊戲效能中扳回一城。
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在多數遊戲執行的過程中,對於處理器時脈的敏感度高於核心數,也就是說提高處理器的時脈能比增加核心數帶來更多效能增益。根據Intel內部的測試分析,處理器時脈從3GHz一路提升至5GHz時,仍能持續推升效能,但核心數達到6個之後,再增加更多的核心對效能的幫助就比較有限。
另一方面,無論行動或桌上型處理器,都會依據散熱、電力等狀況自動調節運作時脈,因此在衡量效能表現的時候,也需要將這些因素納入考慮。
(下一頁還有行動與桌上型處理器效能分析)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