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柯達日前因開始拍賣所持有的專利,並可能宣告破產而震驚業界,而也有很多人開始分析背後的原因。不過大多數人所持的看法都是這間傳統底片、相機大廠,因為跟不上數位化的腳步,而導致今天的局面。不過,一位澳洲的 David Glance 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些獨到的意見值得分享。

首先來回顧一下,一般網友對於導致柯達的現況,很直覺地想到是因為現在大家都用手機來拍照,而柯達沒有因應這樣的變化做出改變而導致的。這一類的意見,可以以ReadWriteWeb的這篇文章為代表:

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如這篇文章最後所說的,檢查一下現在大多數在Flickr上的相片資訊,已經甚至都不是數位相機所拍的,有很多都已經是用iPhone 4所拍的相片。而David Glance在這篇文章中表示,目前網路上普遍認為柯達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 失敗於創新研發
  • 失敗於從類比底片轉換到數位相機轉型
  • 失敗於面對拍照手機的競爭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身為一個百年相機大廠,Kodak到底做錯了什麼?David Glance認為答案是以上皆非。David Glance是澳洲一所大學的助理教授,他以比較學術的觀點來分析,認為柯達唯一的失敗,是沒有了解人們為什麼要拍照,以及拍了照之後要拿這些照片去做什麼。

謬論1:柯達失敗於iPhone?

首先David Glance反駁ReadWriteWeb的那篇文章,它首先下載Flickr的數據,從拍照工具使用的數量來看,相對於其他幾款相機來說,看起來使用iPhone 4拍照的人的確是比其他相機有顯著性的成長。

 

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是,等一等,他又進一步開始對過去一年內Flickr所有上傳的照片數據進行分析,並針對所有拍照手機vs所有相機所拍攝的照片進行分析,得到的答案其實是這樣的:

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拍照手機的部份(藍色箭頭所指的部份)只佔了整個上傳比例不到百分之五,使用柯達相機拍照的照片數量,都還比拍照手機的數量還多。但是,當然,不管是柯達或是手機,與Canon的數量比較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

謬論2:柯達失敗於創新?

其實之前T客邦發表前一篇文章的時候,網友就有在留言提醒過,柯達是數位相機之父。早在其他廠商還在比底片、比鏡頭的時候,柯達已經於1975年推出了第一台數位相機雛形。

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柯達的第一台數位相機,當時是採用TAPE為記錄的媒體。

除此之外,他們也在1990年開發了Photo CD system,之後也提供給Nikon F-3數位相機一百三十萬畫素的感光元件。

所以,說柯達不求創新,的確是一大諷刺。事實上,柯達至今手中仍擁有很多數位影像方面的專利,也就是他們目前要求售的一大資產。最近他們還起訴了Apple、RIM,認為這些手機侵犯了他們的相片預覽方面的專利。

David Glance觀點:柯達想錯了使用者

David Glance認為,柯達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現在拍照的人的思維還是跟過去一樣,拍完照片之後的下一步,就是把照片印出來。

其實這也是一種柯達「不得不」的顧慮。過去傳統底片時代,市面上有一半以上的照片沖印店,都是柯達的天下。柯達經營這塊領域太久了,家大業大,從大型沖印機具,到沖洗用的墨水,他們投入了太多的成本在其中。面臨市場的轉型,柯達還是得照顧這些固有的市場。

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柯達的沖印店曾經是很多人童年快樂的回憶。

過去我們拍照片的目的是在於回憶,或是用來表現藝術的手法。但是現在的學者研究(Digital photography: communication, identity, memory),照片已經從上述兩者單純的作用,已經演變到一種通訊的介面,以及用來表現個人身分的載體。

這個現象特別出現在目前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這一批使用者對於照片的使用,採用無障礙(Frictionless)分享的態度,也就是把照片瞬間與大量的親友分享,所謂的無障礙,指的是從「照片拍攝到與他人分享之間的這段過程」,過程的簡化程度。

另外還有一個技術層面的因素,則是手機拍照的畫素突破了五百萬畫素,使得在網路上「影像分享」這件事情變得可行。撇開人們對於傳統相片的情感性因素,在網路上看照片甚至可以看出比傳統相片更多的細節。

David Glance觀點:兇手是社交媒介,iPhone 4只是凶器

David Glance的推論是,是什麼促成了Frictionless?什麼簡化了這個分享照片的過程?最主要的是現在越來越流行的社群媒體。我們在Google+、facebook上面分享照片,尤其是在Google+上看照片畫面又大又流暢,這些都使得人們漸漸「回不去了」。

但是這個分享的過程,已經不是在回憶,因為有很多照片是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拍攝下來並且傳送出去的,因此現在我們有許多照片分享的作用,是在「溝通」---我剛剛看到林志玲,我把畫面拍下來,透過手機傳給你---於是,你會在我的facebook上按個「讚」,這是你的回應。

從這個觀點看,iPhone的確還是在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它的確是簡化拍照並上傳的過程,但是它充其量只是一種凶器,最重要的還是後面的溝通的架構,才是導致柯達的沖印體系,在影像分享市場中失寵的主因。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凱文克勞斯
1.  凱文克勞斯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17:00)
"▲柯達的第一台數位相機,當時是採用TYPE為記錄的媒體。"
The first digital Carma,designed in 1975,used cassette tapes to store images"

應該是在說使用卡帶去儲存相片吧

所以應該是TAPE(卡帶)

我覺得啦 (≧▽≦)
janus
2.  janus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17:06)
※ 引述《凱文克勞斯》的留言:
> 所以應該是TAPE(卡帶)
>
> 我覺得啦 (≧▽≦)

你說的太客氣了,是我手殘啦
凱文克勞斯
3.  凱文克勞斯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17:11)
※ 引述《janus》的留言:
> ※ 引述《凱文克勞斯》的留言:
> > 所以應該是TAPE(卡帶)
> >
> > 我覺得啦 (≧▽≦)
>
> 你說的太客氣了,是我手殘啦

辛苦囉小編 :)
C8c442cc09dab85820f51c45a6e3fa3a?size=48&default=wavatar
2人給推

4.  AH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17:33)
不錯的獨特觀點,文章確實解釋了"數位化&社群分享"如何導致柯達的沖印體系的失寵,所以說它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沒錯的.

可是如果要深究"柯達為何失敗"的話,其實還是要歸咎於它從底片轉型數位產業的失敗. 它並非想錯了使用者, 公司人那麼多不是大家都是迷糊蛋...應該是說它沒有足夠的遠見與魄力來做徹底的轉型. 看清沖印遲早會變成小眾特殊市場的話, 就不要該斷不斷, 該砍的就砍, 大部分資源都應該轉移主攻數位轉型. 同樣相片大廠富士就活得很好...柯達數位相機也做得很早, 不過一直只做低價相機, 品牌價值做的很差, 一堆大陸台灣廠商全都去做低價低毛利的數位相機了,它怎麼活得下去. 想想連卡西歐或是panasonic後來才玩數位相機的都可以玩得起來, 差異化與做出品牌價值就是關鍵.

主要跟次要原因還是要搞清才好,理由沒那麼複雜 :)
99c4c28342e5824e38137b1f0cabddd3?size=48&default=wavatar
2人給推

5.  Jim Yeh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20:10)
╮(╯_╰)╭
有位長者對我說過一句話:
企業不一定要做很大 !但要能夠做得長久 !
腦袋瓜不變 , 黃金也會變成屎 !
cmingyan
1人給推

6.  cmingyan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21:22)
那張圖都沒有 SONY 的份額ㄟ,難道 SONY 退出數位相機市場了?還是用 SONY 相機拍的照片沒有 EXIF 資訊可抓?

對統計數字的真實性感到懷疑~~~
090aad1de211525f447f6fc18e7882f3?size=48&default=wavatar
2人給推

7.  cccooler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22:31)
挖靠!樓上你是柯南嗎?(≧▽≦)
你不講我都沒發現SONY不見了
不可能連百分之1都沒有
615200b62ae724b46473121c234464cf?size=48&default=wavatar
1人給推

8.  Phaseone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23:46)
※ 引述《AH》的留言:

> 主要跟次要原因還是要搞清才好,理由沒那麼複雜 :)

誰跟你說柯達只做低價相機!
你沒見過柯達DSLR並不代表柯達沒有賣
事情似乎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吧?
柯達本身是不製造低階數位相機,早期那些廉價相機都是讓普立爾代工的
柯達自己只製造高階DSLR,十幾年前一些老早跨入數位化的相館都用過柯達DCS420、315這類一部就要價50萬+的DSLR,跟電腦連線還得接一條很粗(以現今的觀點來看)的SCSI排線
當年要買DSLR只有兩個選擇,要嘛就柯達不然就得選Minolta RD-175,兩家的價格都差不多~~~貴
直到NIKON無預警的推出D1來破壞行情,記憶中,剛推出時定價32萬,實際成交約24萬,價錢便宜了柯達一半。
隨後推出的DCS660、760價格直逼頂級機背,近百萬的定價,婚紗買不下手,工商攝影又嫌沒機背來的好,最後被NIKON跟CANON兩家"低價位"的DSLR聯手踢出DSLR市場
澎維尼
2人給推

9.  澎維尼 (發表於 2012年1月13日 23:46)
※ 引述《cmingyan》的留言:
> 那張圖都沒有 SONY 的份額ㄟ,難道 SONY 退出數位相機市場了?還是用 SONY 相機拍的照片沒有 EXIF 資訊可抓?
>
> 對統計數字的真實性感到懷疑~~~

因為SONY都用CANON的相機來拍他們相機的廣告,所以… (≧▽≦)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0/07/12/sony-skips-over-alpha-line-uses-canon-dslr-for-cyber-shot-press/
yyc
2人給推

10.  yyc (發表於 2012年1月14日 00:19)
"這個分享的...作用,是在「溝通」---我剛剛看到...拍下來..傳給你---於是,你會在我的facebook上按個「讚」,這是你的回應。"

所以天天到處都是大頭狗式的自拍,因為它只是要個「讚」...

沒有底片和沖印,大家只好抱著螢幕,用力看,看到脫窗...印表機是比不上真實相片的(至少目前).電子修圖造成了眼見可以不信.
真正恆久的還是照片,之前國家地理攝影大賽得獎作品,還是相片的感覺,攝影師是用拍底片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張他拍出的作品...
小烏賊
3人給推

11.  小烏賊 (發表於 2012年1月14日 01:27)
非常棒的文章,謝謝小編的分享,讓我多了一個層次的思考<( ̄︶ ̄)>
路人甲
2人給推

12.  路人甲 (發表於 2012年1月14日 01:46)
(⊙ˍ⊙)

分析得太中肯了

最大的原因真的是社交媒介

現在大家沒有必要再把相片沖印出來

發到facebook上大家都能看到
Gan醬
13.  Gan醬 (發表於 2012年1月14日 02:25)
看到這篇我很認真地回想上次到沖印店是相隔多久了?
大概有4~5年沒再去過了吧。
因為連證件的大頭照,發現自己也都可以自行處理了,所以我想科技在變,廠商的經營策略也可能要跟著改變吧。
無痕
14.  無痕 (發表於 2012年1月14日 03:10)
柯達,好懷念的回憶...
當初還是小孩時,拍出的底片都是送去柯達洗出。
現在大家都是數位相機人手一台,已經沒啥人要去洗相片了。
唯一還存在的行業,當然就是拍攝婚紗、藝術攝影、證照大頭
照等等。只有這類要求較精細,需求專業技術的照片,才會去
找專門店處理。

如今它要退出了,十分感傷阿。
5408d7bc1660ff55112cf6fd2223141d?size=48&default=wavatar
1人給推

15.  顆顆 (發表於 2012年1月15日 20:20)
這篇文章不錯
比起某位只會對蘋果造神的嗯嗯(上廁所的聲音)好多了
7f3eaf953934e95ddb3fe6dc0a83ec0b?size=48&default=wavatar
16.  路人丙 (發表於 2012年1月17日 05:36)
會不會哪天改流行把相片沖印出來呢?
De614495d1d4e79cbb743c45069d7c68?size=48&default=wavatar
17.  雨傘 (發表於 2012年1月21日 04:41)
這篇文章貌似有理,其實仍有很多誤解。作者認為人們不再打印照片,是因為網上分享代替了傳統的拍照留念,這就是想當然了。看看愛迪生·陳大師的照片,哪張是準備和人分享的?

關鍵問題不在於人們是否網上分享照片,在於人們看到電腦顯示器顯示的照片,就已經滿足(尺寸比通常的照片大得多,而且查找方便),根本沒有必要將照片呈現在紙張上。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