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7 09:30

沉迷「欺騙眼睛」,這些參加世界大賽的視錯覺你能看穿幾個?

ADVERTISEMENT

先來看這一副七歪八扭的畫,能看出這其中有什麼奧妙嗎?

用一個直尺或者卡片作為參照物對比每一條橫線,你會發現每一條線都是平行的水平橫線,但拿走參照物後,即使腦子確定它們是直橫線,眼睛也會情不自禁看到它們詭異地變歪了。

故弄玄虛並不是視覺錯覺圖的本意,迷惑眼睛才是它們的初衷。世界上有這麼一群視錯覺愛好者,每年都會舉辦一場視覺錯覺大賽,評選出當年最有意思的「迷惑行為」。

「迷惑行為」大賞

「年度最佳視錯覺大賽 (Best Illusion of the Year Contest)」是由美國的神經相關協會每年一次舉辦的視錯覺創造比賽,2020 年的比賽已於 12 月 10 日結束,來自世界各地的視錯覺愛好者票選出 2020 年最獨特的視錯覺作品。

2020 年的冠軍作品為《3D 版的施羅德樓梯》。施羅德樓梯原是一個 1858 年誕生的經典視錯覺作品,它利用了透視的原理,讓觀眾無論從正方向看還是旋轉 180 度,樓梯的方向都不會改變。

而作者根據這樣的透視反轉的原理,用摺紙將原本 2D 的樓梯用 3D 立體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從效果上看,錯覺感不遜色於經典作品。

這種違反物理的樓梯究竟怎麼折出來的呢,作者將答案揭曉後會發現,原來這其實只是看起來像樓梯而已。

亞軍作品《這是真的嗎》也很有意思,「鏡子錯覺」是視覺錯覺中非常流行的主題之一,而作者用易拉罐、卡紙和一個相框就可以做出非常出色的「鏡子錯覺」效果。

移動鏡子,拿起易拉罐,用力地砸向鏡子後就會發現,其實這裡面根本沒有鏡子。

眼見還真的不一定為實,鏡像的對稱有時候不一定是來源於鏡子,還可能是由於巧妙的擺放。

當你看到這些扭動的字母時,你感覺它是剛性的還是柔性的呢?這是 2020 年的季軍作品,名為《不可能的網格排版》。詭異的扭動讓字元的底部變成頂部,前面反轉成後面,仔細看起來,字母的各個部分都似乎向著不同的方向旋轉。

但是拆解後就會發現,這些像莫比烏斯環一樣扭動的字元,其實都是由都是由幾個旋轉的剛性正方體拼接而成。

如果看完前三名還意猶未盡,還有很多雖然沒得獎但依然有意思的作品。

例如《太陽的幻覺》中利用由點、線組成的旋轉多邊形製造出非常有趣的現象,當我們盯著中心的圓圈時,會感覺到多邊形交點處會像太陽一樣在射出光線。

這是由於當多邊形相交時,我們的大腦會不自覺的將交點連接起來,進而出現特別亮的「光線」錯覺,當多邊形轉動一致時,「光線」錯覺也隨之消失。

來自日本的團隊發現了一種低成本 X 射線。威廉‧倫琴在 1895 年就發現了用 X 射線可以透視皮膚,而如今「X 射線」燈並不神秘,拿起手機的閃光燈照照手指,你也能看到自己的「骨頭」。

等等,這個閃光燈怎麼和我的不太一樣?其實「X 射線」的秘密並不在燈上,照射出來的骨頭只是幾隻圓珠筆在玻璃上反射的倒影。

視覺錯覺和魔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揭開視覺錯覺謎底的一刻人會感到「原來如此」的滿足感,而魔術總給人帶來「不過如此」的落差感。

根據前面介紹的作品不難看出,比起宏偉複雜的視覺錯覺,這場比賽更青睞以小見大的作品。將簡潔、不起眼的元素組合起來做出別出心裁的的效果,這也是視覺錯覺最大的魅力所在。

2019 年的冠軍作品《雙軸錯覺》會是這種「簡約但不簡單」精神的最好詮釋,看起來這只是由線條交織而成的旋轉圓環,但是問到它是朝哪個方向旋轉,事情就變得有意思了。

是在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順時針方向呢?

又或者,其實它是沿著 Y 軸方向旋轉?

事實上,當注意力聚焦在不同的交叉點時,大腦的第一直覺都會發生變化。

這是由於我們的大腦總是傾向於更簡單地去理解視覺訊息,當我們看到一團做複雜運動的二維線條時,我們會不自覺將它理解成簡單旋轉的三維圖形。

當參考點發生變化,想像中的三維圖形也會相應發生改變,進而產生奇妙的錯覺體驗,而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也是視覺錯覺讓人上癮之處。

舉辦比賽,他們是認真的

這場比賽從 2005 年就開始舉辦,2015 年正式成為一年一度的線上活動,無論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透過網路投送作品參加比賽。

參賽者可以將自己的創意製作成一分鐘左右的影片,上傳到網站上後,由一個國際評委小組進行評分,評分的基準為:

  • 對理解人類思維和大腦的意義
  • 簡潔的描述
  • 純粹的美
  • 違反直覺的品質
  • 震撼

評委小組透過排名後,篩選出前 10 名的選手,再由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們在網站上面為喜歡的作品投票,前三名的作品將得到數千美元的現金獎勵。

儘管數額不多,對於一個這麼極小眾的圈子來說,獎金的象徵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意義。

仔細看大賽的 Logo,會發現這上面也充滿了視覺錯覺的元素——又或者說 Logo 本身就是一件視覺錯覺的作品。

大賽的標誌由獎盃、波紋條痕以及不斷變化的顏色三種元素組成,非常簡單卻構成了上下兩個視覺錯覺:

獎盃上邊左右的顏色乍一看似乎並不一樣,總感覺有一邊的顏色要深一點,實際上這是受到彩色波紋間隔出的視覺色差影響,仔細對比會發現其實獎盃的顏色是統一的。

獎盃的底座則是經典的視覺錯覺圖,邊緣看起來就像是兩張相對著的人臉,波紋條紋的加入也像是給這張人臉加上了頭髮,非常巧妙。

井井有條的賽事安排,比日本世博會的會徽還有意思的 Logo,讓人很難想像這竟然是一場由極小眾圈子舉辦的比賽。

如果留意翻翻獲獎者和評委成員的背景訊息,會發現這場賽事並沒有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事實上參賽者大多都有著學術或者藝術等專業背景,例如在五年比賽中都拿過獎的領獎台常客杉原厚吉,就是日本的一名數學家,目前在明治大學擔任教授。

而評委小組——神經相關協會,也多由科學家、醫生、神經學家和藝術家組成,專業性可見一斑。

有趣的賽事背後,主辦方稱他們的目的在於促進感知和認知的神經相關性的科學研究,尋求將這些發現傳達給大眾,幫助提高醫學進步和整體意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