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Windows 11 正式發布了,就像之前流出的版本一樣,雖然看著比之前明顯精緻不少,但這似乎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期待了。顯然,微軟也明白,僅憑設計水準的提升不足以撐起這款歷史悠久的老牌系統,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我們想要的不是Windows 10.5,而是Windows 11,於是微軟終於使出了Android 子系統這招絕技。
Windows 支援Android,其實這不是第一次
相對而言,微軟的軟體產品一向秉持著開放的理念,舉個搞笑的例子,微軟寧願放著自己的UWP 平台不管,也要把旗下諸多王牌app放在競品的平台上,而且體驗甚至比自家平台中還好,微軟也因此被網友調侃為「最佳iOS/Android app開發者」。而在Windows 10 Mobile 時期時,微軟也因為「過於開放」而犯了一次錯誤,但恰恰是這次錯誤,讓Windows 和Android 有了第一次聯繫。
2015 年,微軟的手機業務還沒有落敗,但卻被手機系統Windows 10 Mobile 的app匱乏問題絆住了腳步。在此情況下,微軟宣布了一項名為「Astoria」的計劃,該計劃試圖讓開發者將Android app移植到Windows 10 Mobile 平台,藉此來彌補自己生態的不足,雖然這聽起來就像「引狼入室」,但在當年的預覽版系統中,確實短暫出現過該功能,只是之後由於體驗不佳和安全問題,或者更可能的是,微軟終於意識到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鳩止渴,所以就放棄了該計劃。後來,隨著Windows 10 Mobile 的衰落,這次與Android 的短暫接觸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Astoria」專案雖然失敗了,但它的技術成果卻沒有因此消失,微軟轉手就將它用到了別處,也就是Windows 10 系統中。Windows 10 發布7 年來,歷經過十多次大版本更新,雖然每次都被網友吐槽「感知不強」,但有個功能卻廣受開發者們的好評,也就是WSL(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適用於Linux 的Windows 子系統)。簡單來講,WSL 讓開發人員不需要虛擬主機就可以在Windows 中執行Linux 環境,擺脫虛擬主機的限制後,WSL 佔用的資源更少,執行更流暢,還可以直接對Windows 系統中的檔案進行讀寫,非常高效且方便。
走到WSL 這一步,其實你就不會被Windows 11 能夠執行Android app而感到驚訝了。去年年底,外界一度傳出微軟打算讓Windows 相容Android app,而具體的技術路徑,其實和WSL 非常相似,只是在這之前,也許是一些契機的出現讓微軟更加堅定了這個決心。
對手緊逼下,微軟終於引入Android
疫情開始後,個人電腦又被大眾重新重視起來,現在你已經很少會聽到「PC 已死」這種言論了。不過在今後,想讓PC 完全「復活」起來,可能要藉助行動端的力量了。去年年底蘋果M1 晶片和macOS BigSur 的出現無不證明了這一觀點,未來,同樣還會有很多手機廠商進入電腦市場,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在它們眼中,手機與電腦不再是兩種對立的產品,因為在應用體驗上,兩者會趨於融合。
M1 晶片代表著強大的軟硬體整合能力,蘋果也因此在多端融合上具備天生優勢,微軟就算想學,但條件卻不甚滿足,不過另一個桌面作業系統Google ChromeOS 給微軟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式。ChromeOS 是個名副其實的「縫合怪」,它基於Linux 核心打造,大部分體驗基於瀏覽器,本身的app生態(Web+PWA)其實比較匱乏,但厲害的是,從2017 年開始ChromeOS 加入了對Android 執行環境的支援。Android 的神助攻再加之疫情的推動作用,讓它在去年一舉超過macOS 成為了全球第二大作業系統,而它的終端產品Chromebook 也獲得了出色的銷量。
在此情況下,微軟的境遇可謂是腹背受敵,一方面,自家的手機和UWP 行動生態徹底告敗,已無力阻擋行動端的侵蝕,另一方面,蘋果和Google的強勢創新也讓它開始警覺起來。而放眼未來,雖然PC 設備還會存在,但體驗與行動 app融合已成定局,既然打不過那就加入它,所以Windows 11 支援Android 的背後,其實是向行動 app生態的一次借力,而有了之前WSL 的技術鋪墊,WSA(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就順勢出現了。
WSA 與WSL 類似,直接在Windows 中整合了Android 執行環境,在Windows 11 發布會後的開發者演講中微軟也證實了這一點,但具體的技術細節還有待後續上手體驗。值得注意的是,微軟在發布會上特別提及了Intel的支援,由於大部分Android app基於ARM 架構開發,而PC 多為傳統x86 架構,因此Intel發布了一項名為「IntelBridge」的技術,在Intel官方介紹中,IntelBridge 技術是一種執行時後期編譯器,能夠讓行動 app在基於x86 的設備上以「原生app」形態執行,其中就包括在Windows 上執行,並且同樣支援AMD 處理器。
當行動端來到大螢幕,難免「水土不服」
自打1985 年發布以來,Windows 已經走過了36 年的歲月,一款歷史如此悠久的作業系統在今天終於向行動端敞開大門,也足以說明移動生態進入大螢幕設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局勢,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許多「水土不服」的問題。
首先是應用程式生態歸屬權,據微軟介紹,Windows 11 中的Android app由Amazon提供而非Google,這也意味著失去了GMS 服務的支援,此外還要考慮到開發者的態度和app安全等問題。
另一方面,「水土不服」也會體現在軟硬體互動方面,例如為觸控而生的行動 app如何在大螢幕上更好的呈現,如何與鍵盤滑鼠的操控邏輯相適配,如何對兩套檔案系統進行管理……這些看似瑣碎細小的細節,直接決定了行動 app的操作體驗,而這恰恰可能成為未來各個桌面作業系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當然了,這不光是微軟Windows 需要面臨的問題,也會是未來所有桌面作業系統的共同課題。
值得期待的是,在面臨這些「水土」問題時,Windows 可能會有很大的優勢,其開放包容的特性以及豐富的硬體生態體係可以提供很大幫助。例如Android app的限制問題,也許會出現諸多「民間方法」得以應對,而在硬體方面,Windows 平台數不盡的OEM 夥伴一定會迎合系統新特性而做出硬體調整,現在就可以預見,為了更好的支援Android app,擁有觸控螢幕功能的Windows 筆電也許會越來越普及,加入觸控對Mac 來說是個需要仔細斟酌的決定,因為著會影響iPad 的銷量,但微軟和Windows 的這種憂慮就會少很多。
這一次Windows 11 引入Android,向行動生態開放是個很好的開始,但後續能否在體驗上做好才是使用者更關注的,期待之後能看到越來越豐富的Windows 軟硬體生態。另外,我們也將會在一周後帶來Windows 11 預覽版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後續關注。
-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囧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