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3 10:00

數位修復讓老電影重生,但一位修復師工作一個月只能修復10分鐘

ADVERTISEMENT

七月上旬,《消失的情人節》在義大利遠東影展獲得黑龍影評獎和觀眾票選水晶桑獎,但同時在影展上播出的,還是「秋決」這部影片。《秋決》是李行導演1972年的作品,而影展上播出的,則是去年完成的數位修復版。

電影誔生在1888年,但1895年的「火車進站」是第一部真正有演員演出的電影,所以一般都把1895年當成電影誔生的元年。而膠捲底片也是記錄這些影像的工具。

生活在數位年代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沒接觸過「底片」這種東西,底片被沖洗出來之後,如果保存的條件不好,底片的化學物質會隨著環境不斷的變化,最終導致膠捲上的影像消失,再也沒法觀看,一部偉大的作品有可能就這樣消失不見。因此現在有許多人在搶救早年的電影這些影像資料,把它數位化後再加以修復,大家在YOUTUBE上搜尋《數電影的人》可以看到電影修復的辛苦和故事。

ADVERTISEMENT


我們今天的來賓是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典藏與數位修復處膠卷修復組蔡孟均蔡組長來和我們聊聊電影數位修復這個話題。

 

Q:「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什麼樣的單位?

ADVERTISEMENT

A:七〇年代是新聞局下的電影發展基金會附屬的圖書館,為了金馬影展需求保管影片,到了1989年之後才變成專責的電影收藏單位。

 

Q:國影從什麼時候開始老電影的修復?

ADVERTISEMENT

A:第一部片是在2008年修復李行導演的《街頭巷尾》,但直到2015年才開始購入掃描機,可以自行將膠捲底位數位化。2016年購入修復軟體後,才開始可以自行數位修復電影。

 

Q:數位修復一部電影的流程有哪些?

ADVERTISEMENT

A:先將膠捲底片做實體的修復,像是齒孔斷裂或是接點不順、清除底片上的黏膠等等,再把膠捲用拷貝機做數位掃描,之後使用軟體逐格修復刮痕、髒點、顏色等等。

 

Q:目前關於這個修復小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分工的?

A:2016年建立時只有6個人,目前有14個人,6個人負責處理整治實體膠捲、1人把膠捲掃描成數位影像,1人修復數位音訊檔案、4位負責影片數位修復、1人負責調光、1人檔案輸出。

 

Q:如何挑選要優先修復哪些影片?

A:我們有權力修復的電影最優先。因為修復在著作權裡屬於重製,所以不是想修復就可以修復。如果版權沒問題,就是由中心的會議來討論,看影片的影史地位或是這段時間想要推廣的方向而定。

 

Q:為什麼有些片可以修復成4K,有些修復成2K?

A:有一個很實際的考量是成本。4K單格影像的大小是2K的4倍,但電腦運算上也比較複雜,如果委外成本會大增。但原始的膠捲常常也決定了它的修復條件。

 

Q:如何決定修復時的的色調?

A:修復的目標是還原原始的東西,所以修復人員不會有個人的創意存在。數位修復後,如果當時製作的影人願意,也會請他們過來一起參與。

 

Q:在數位修復時使用了哪些軟體?

A:目前中心使用一套奧地利軟體修復Diamant、市面上常見的還有Phoenix和PF Clean;但某些情況下也會使用After Effect。在聲音部分使用Pro Tools和 iZotope RX。

 

Q: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35mm掃描4K,檔案有多大?

A:10幾TB。一格大概50MB。

 

Q:現在AI愈來愈發達,有應用在電影修復上嗎?

A:狹義的修復上,沒有。但現在許多應用AI把原來的影片處理得更好,或是補充了更多細節,那更不符合「修復倫理」,反而是一種衍生作品。但有使用AI輔助判斷髒點之類的工作,再讓修復師判斷,而不是機器主導。

 

Q:平均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影片要修復多久?

A:一般的2K修復大約是2個半月左右,1個人1個月只能修10分鐘左右。

 

Q:修復完的影片會有哪些管道可以觀看?

A:一般民眾最容易取得的方式,是我們中心都會發行數位修復完成的光碟;今年10月之後,電影中心在新莊的場館會落成,屆時那裡會有二個影廳做定期的播放。像明年就會有以武俠為主修復完成的影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