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生活在一個沒有電腦的世界嗎?《沙丘》裡的電腦和機器人都去哪裡?

你想生活在一個沒有電腦的世界嗎?《沙丘》裡的電腦和機器人都去哪裡?

ADVERTISEMENT

 

《沙丘》(Dune)在科幻領域的位置,就如同《魔戒》在奇幻世界中的地位一樣,是基石與標杆,也是打通小圈子愛好者和普通受眾之間的橋樑——隨便問一個人,就算沒看過,也總隱約聽說過他們的名號。 

小說原著作者赫伯特(Franklin Herbert)筆下的概念和設定影響了數代創作者:沙漠行星厄拉科斯(Arrakis,也被稱為Dune),成為了《星際大戰》中的塔圖因(Tatooine)靈感來源;由Westwood推出的遊戲《沙丘2》奠定了「即時戰略遊戲」的基礎;而沙蟲、香料(或者被稱為美藍極:Melange)、宇航工會、撲翼機等,更是以各種衍生形態頻繁地出現在後來的各種科幻作品當中。

 你想生活在一個沒有電腦的世界嗎?《沙丘》裡的電腦和機器人都去哪裡?

《沙丘》問世於1965年。相較於其他同時期科幻作家對於電腦與未來人類共生主題的熱衷,赫伯特在故事的開端就鋪墊下了一處與眾不同的基礎設定——一個沒有電腦和機器人的世界。 

我們為什麼老想和AI打一架? 

這是緣起於小說在開頭就提到的一個設定:巴特勒聖戰(Butlerian Jihad)。 

作為《沙丘》世界歷史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戰爭發生在主線故事的一萬多年前。那時的人類掌握了星際航行技術,分布擴展到宇宙群星之間;同時製造了大量「會思考的機器(Thinking Machines)」來為自己服務,甚至使用這些「思考的機器」來組成政府實施統治和管理。幾百年之後,開始有人不堪於「思考機器」的高壓統治和奴役,憤而起兵反抗,一場人類與「思考機器」之間的大戰終於爆發。最終,人類勝,機器敗,所有「會思考的機器」盡被消滅。 

人類世界樹立起「絕不能製造思考的機器」的鐵則,至此之後,電腦、AI、機器人就消失在了《沙丘》的世界當中。

影視作品中最恐怖的機器人之一

「巴特勒聖戰」現在已經成為了科幻作品裡的一個經典設定。例如經典戰棋遊戲系列「戰錘40K」(Warhammer 40,000),就基本完整地繼承了「巴特勒聖戰」的概念:在過去的黃金年代,人類製造出了鐵人為自己服務,而鐵人反叛,人類最終消滅了所有鐵人,黃金年代結束,之後人類禁止製造任何思考機器。 

赫伯特在《沙丘》中做出這樣的設定,很大程度上是對艾西莫夫「機器人-銀河帝國-基地」系列作品的一個回應——對於艾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的推演。 

將「機器人三定律」推演到極致,就出現了一個基本的倫理和哲學問題:如果機器人保護一個人類的代價是坐視另一個人類受到傷害,該如何行動?一個智慧型機器版本的「電車難題」:絕對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之爭。

艾西莫夫

面對這個困境,艾西莫夫在劇情裡增加了一個「第零定律(Zeroth Law)」:機器人必須優先保證人類整體的生存與不受傷害,而三大定律都在此之下。那麼,如何定義「人類整體」呢?艾西莫夫自己寫了《永恆的終結》(The End of Eternity)與機器人系列的最後一部《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來回答這個問題:機器人為了執行機器人三大定律,推導出的結論,就是如果想要避免個體人類不受傷害,只能將人類置於自己的高壓統治之下,徹底失去自由;但是在第零定律之後,得出的結論成為,如果想要最大程度的保證人類整體的生存與不受傷害,那麼最好的辦法,是讓人類生活在一個沒有機器人的世界之中。 

於是機器人統一停止了運轉,之後的人類世界,就再也不存在機器人了。 

在讀過艾西莫夫這個系列之後,再回頭來看《沙丘》,就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其中的對應關係:沙丘宇宙,就可以看做是一個黑暗版的艾西莫夫宇宙。 

能夠有一個禁止人工智慧的世界嗎? 

這裡的秘密,藏在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的終極數學之夢裡。 

自古以來,數學都被認為是一個邏輯推理的學科。到了20世紀,數學家們就有了這樣一個疑問:既然數學的本質是邏輯推理,那麼這個過程是否可以不透過人腦,而是使用純粹的機械過程來實現?這就是希爾伯特的終極數學之夢:形式主義,創造出一個無矛盾的數學體系,能夠完全的使用形式化的、機械的推理過程來實現全部的數學。

圖靈的雕像在他之後,就是圖靈(Alan Turing)和邱奇(Alonzo Church)的工作,為電腦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圖靈和邱奇分別獨立證明了可以使用一個純粹機械的形式系統,來類比人類進行數學推導的過程,這就是後來我們都很熟悉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然而之後哥德爾用不完備性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打破了這一夢想:他通過構造出一個特殊的形式系統證明了,任何形式系統都存在系統之內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命題,從而摧毀了希爾伯特無矛盾的數學體系之夢。但是「能夠思考的機器」,就成為了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的直接遺產。從這個角度,假如真的存在某種無所不能的時間規劃局(就如《永恆的終結》裡一樣)想要從一開始就「禁止思考機器的出現「,他們要禁毀的就是整個現代數學。 

也許有朝一日,希爾伯特的夢想終將實現:人工智慧的智力水準決定性地超越了人類,成為了一個嶄新物種。那麼,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人類還重要嗎?這也是「賽博龐克」這一科幻門類的基本主題:對於人類被超越、被扭曲和被消解的恐懼。諸如《魔鬼終結者》《駭客任務》這樣的大眾科幻影視作品也反映了這種情緒,以至於「機器人毀滅人類」已經成為一個固定主題,終結中手持雷射槍和金屬骷髏也成為了大眾潛意識中的恐怖化身。近年來人工智慧領域的飛速發展一同加深了這種不安,譬如馬斯克(Elon Musk)也會出來湊熱鬧地呼籲研究「安全的」人工智慧。

巨大的沙蟲正是香料之源

《沙丘》設定下這樣一個禁止電腦技術的世界,結果就是人類本身的意義被凸現出來。原文裡,因為沒有「思考機器」作為拐杖,人類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學校」用來拓展自身思維的力量。比方說晶算師(Mentat)學校:他們把學生訓練成「晶算師」——一種用來代替電腦的專業人才,有著無與倫比的分析與計算能力;還有宇航工會的領航員,也是透過使用香料來強化他們對超空間的感知能力,才能夠讓星際飛船在亞空間中航行(所以小說中的香料才如此關鍵,它支撐了整個星際的航運事業);還有其中的貝尼.潔瑟睿德女修會(Bene Gesserit),也是透過服用香料和嚴格的精神與身體訓練,來獲取強大的、近乎於魔法的能力——諸如預知、透過言語操控他人等。 

《沙丘》的古典科幻意味就在這裡:沒有電腦或者時髦的新技術,而是在自己的框架下生長出一套完整的、異質性的、能夠自洽的世界。 

你想生活在沒有電腦的世界裡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或許就會回到1970年代以前了。 

那就是一個基本沒有電腦的年代。人們還是會看報紙來瞭解天下大事;多數人會在生產機器的工廠工作;飛機都很昂貴,長途出門需要坐慢速火車,高鐵也不存在。 

你想生活在一個沒有電腦的世界嗎?《沙丘》裡的電腦和機器人都去哪裡?

這樣發展下去,大概會成為蒸汽龐克或者柴油龐克的世界:精密機械會有更多的發展,車迷的黃金時代會延續得更久(80年代的JDM,Japan Domestic Market,被認為是消費汽車行業純機械化汽車的巔峰時期);技術領域更加關注於外太空(畢竟當年實現阿波羅11號登月的全部電腦算力還不如你現在的手機);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出門參加活動,而不是整天待在家裡打遊戲或者上網…… 

或許就真如《沙丘》中描繪的一樣,人類能夠更好地拓展自身思維方式,物理學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沒有電腦特效技術,模型、特攝、手繪賽璐珞動畫會發展得更加精緻,動畫迷會盡享漫長的黃金時代。 

當然,更大的可能是,沒有第三次工業革命(代表就是電腦的出現),人類文明陷入停滯。 

導演維倫紐瓦在《沙丘》之前的一部作品,恰好是以賽博龐克、人造人社會為主題的《銀翼殺手2049》。某種意義上,它和《沙丘》形成了一個巧妙的互文:一個是人類精神已經被消解的世界,一個是人類精神佔據主導性的世界;一個是絢爛的五彩霓虹,一個是單調的漫天黃沙。 

而這兩個世界顯然都值得人們去盡情探索一番。 

參考文獻

bigdatadigest
作者

大數據文摘(bigdatadigest)成立於2013年7月,專注數據領域資訊、案例、技術,在多家具有影響力的網站、雜誌設有專欄,致力於打造精準數據分析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