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電動「外骨骼」,讓截肢者輕鬆行走!外骨骼提高代謝率,能量消耗平均降低了15.6%

新型電動「外骨骼」,讓截肢者輕鬆行走!外骨骼提高代謝率,能量消耗平均降低了15.6%

ADVERTISEMENT

因為某些事故或者災禍,不得已被截肢的人不在少數。 

膝上截肢嚴重影響了數百萬人的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雖然市面上有一些腿部義肢能夠輔助行走,但行走效率極低,步行經濟性差、使人勞累,這是限制患者移動性的一個主要問題。 

為了改善被截肢殘障人士的行走難題,美國猶他大學仿生工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輕型動力外骨骼,該設備使用電機、微處理器和先進的演算法,幫助下肢截肢者行走,就像電動自行車幫助騎手踩著踏板上坡一樣。

該研究小組的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實驗資料表明,借助動力髖外骨骼輔助裝備是提高截肢者步行經濟性的可行方案,能顯著降低行走的代謝成本,對活動性產生相當積極的影響,未來可大幅提升膝上截肢患者的生活品質。

新型電動「外骨骼」,讓截肢者輕鬆行走!外骨骼提高代謝率,能量消耗平均降低了15.6%

穿上它,相當於卸下一個11.8公斤重的背包 

被截肢的人帶上普通義肢行走艱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腿部的關鍵肌肉組織在手術過程中被切除了,市面上一些標準的義肢產品並不能完全複製人腿的生物力學功能,因此,膝上截肢者在行走時會感覺吃力,因為他們要過度使用殘肢和其餘的肢體肌肉來補償來自義肢的能量不足。 

另外,生物力學類比和非電腦個體實驗表明,腿部踝關節在行走過程中提供了相當大的淨正能量。如果踝關節受損或缺失,患者必須增加殘肢和完整肢體的力量,以補償缺失的踝關節能量,進而形成不自然、不對稱和甚至是無效的步態模式。 

儘管最近的很多研究在減少動力義肢重量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迄今為止,沒有動力裝置能夠持續改善膝上截肢患者的代謝成本。 

猶他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Tommaso Lenzi表示:「即使你有移動臀部的能力,你的行走能力也會受到嚴重損害,缺乏力量和活動範圍。」 

動力髖關節外骨骼和實驗裝置(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與漫威超級英雄鋼鐵人等額外力量的動力服或其他幫助工人搬運重物的外骨骼裝備不同,Lenzi團隊的外骨骼僅為使用者提供行走所需的額外力量。 

該設備具有一個輕巧、高效的機電致動器,連接到使用者的大腿上,腰部的安全帶包含定制的電子系統、微控制器和運行先進控制演算法的感測器,外骨骼的人工智慧程式瞭解人如何移動,並幫助人移動,且執行器可在主線束的右側和左側之間互換,以適應任何一條腿。 

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研究,其中6名膝蓋以上截肢的患者在記錄其代謝率的同時測試了外骨骼行走資料,同時測量他們的氧氣攝入量和二氧化碳水準,所有測試外骨骼的人都提高了他們的代謝率,能量消耗平均降低了15.6%,這相當於卸下一個26磅(約11.79㎏)重的背包。 

Lenzi介紹,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實驗中截肢患者的行走代謝消耗量幾乎與一個健全人的消耗量沒有區別。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該設備具有獨特的羽量級,框架由碳纖維材料製成,而其他部件由塑膠複合材料和鋁製成,總體下來,這套外骨骼只有5.4磅重(約2.45㎏)。

帶和不帶外骨骼行走的代謝成本比較(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一名受試殘障人士Stan Schaar表示:「我第一次使用它時,感覺我的肌肉完全與這個外骨骼融合在一起,穿上它能夠移動得更快。它幫助我的腿部放鬆,向前移動並行走,戴上它我可以行走數英里,因為它協助於我的肌肉運動。」 

七年前,Schaar在一次車輛事故中壓碎了腿,在隨後的截肢手術中,醫生不得不切除他的大部分腿部肌肉。「我是一個殘肢肌肉不多的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骨肉腿,但這套裝備非常接近。我希望能儘快將這個設備推向市場。」Schaar補充說。 

Lenzi表示,這種外骨骼可能在幾年內就能問世。美國國防部提供了98.5萬美元贈款資助了這項新的外骨骼技術的開發,以造福退伍軍人,今年早些時候,他的實驗室還從國家科學基金會獲得了58.4萬美元的贈款。 

新型電動「外骨骼」,讓截肢者輕鬆行走!外骨骼提高代謝率,能量消耗平均降低了15.6%

驗證了一個假設 

通常,電動義肢的目的是通過增加踝關節的能量來降低步行的代謝成本,這是生理學上的。 

相比之下,這項研究所提出的外骨骼方法旨在通過在髖關節增加非生理性能量來降低行走的代謝成本。自主動力髖關節外骨骼已成功降低了年輕個體行走甚至跑步的代謝成本。然而,髖外骨骼是否能降低膝上截肢患者的代謝成本尚不清楚。 

在試點實驗的支持下,本研究驗證了一個假設,即動力髖外骨骼可以通過在殘餘髖關節處注入能量來降低膝上截肢患者行走的代謝成本。 

研究人員對膝上截肢患者(6人)進行了實驗,他們在有或沒有自主、單側動力髖外骨骼的情況下行走。參與者在跑步機上以1公尺/秒的速度行走,或在12公尺步行道上移動,動力髖外骨骼可在屈曲和伸展時提供輔助扭矩。 

根據每個參與者的主觀偏好及實驗者的經驗,手動調整其屈曲和伸展的峰值及其各自的時間。在跑步機試驗期間,使用間接量熱法測量代謝能量消耗,為了避免任何潛在的混淆效應,參與者不允許使用跑步機的扶手。

外骨骼裝備在跑步機上以1公尺/秒運動時的參數值(來源:Nature Medicine) 

在跑步機試驗中,每個參與者的步行代謝成本計算為總代謝能量消耗減去放鬆站立期間測量的代謝消耗,在6名參與者中,動力髖關節外骨骼使步行的代謝成本平均降低15.6±2.9%。 

此外,研究人員還計算了所有參與者的平均髖、膝和踝關節角度。有外骨骼時殘餘髖關節的活動範圍也明顯大於無外骨骼時的活動範圍,具體而言,在有和沒有外骨骼的情況下,殘餘髖關節的運動範圍分別為49.42°和46.54°。 

值得注意的是,外骨骼輔助下的殘餘髖關節運動學在參與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髖關節活動範圍在37.97°和59.08°之間,屈曲扭矩在56.7%和64.2%的步幅之間達到峰值,伸展扭矩在9.4%和14.3%的步幅之間達到峰值。平均而言,69.0%的外骨骼輔助能量發生在屈曲期間。 

在地面測試中,所有參與者以自己選擇的速度在有外骨骼和沒有外骨骼的情況下在地面上行走,外骨骼輔助的調整與跑步機試驗相同。由於自主選擇的行走速度更快,外骨骼在地面上的輔助力量高於在跑步機上,在行走速度、重心運動學或時間步態對稱性方面未觀察到顯著差異。 

裝備還有很大優化空間 

迄今為止,膝上截肢患者最有效的輔助設備是微處理器控制的假體,這項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引入市場,與20世紀50年代推出的上一代義肢相比,微處理器控制的義肢步行經濟性提高了5–6.5%左右。與單獨使用義肢行走相比,論文裡的自主動力髖關節外骨骼進一步將步行經濟性提高了15.6%。

其他團隊開發的機械義肢(圖片來源:STAT)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到,與本研究中觀察到的情況相比,透過補充對側髖關節(即健側髖關節)的代償作用,雙邊協助可能導致更高的代謝節省。另一方面,與建議的單側髖部外骨骼相比,雙側外骨骼將更重,對使用者具有侵擾性,因此,目前尚不清楚雙邊援助是否比單邊援助更有效。 

在本專案研究中,實驗者根據參與者的經驗和主觀回饋,為每個參與者手動調整髖關節援助,手動調節大約需要15分鐘,在這期間,參與者以2到3分鐘的週期步行不到10分鐘。儘管手動調整旨在最大化外骨骼在屈曲和伸展方面的輔助作用,但參與者始終傾向於更高的屈曲力而非伸展力。 

研究人員提出了控制演算法,該演算法可在人行走時自動優化外骨骼輔助,以最小化代謝成本。這種自動調整方法可能會帶來最佳的幫助,然而,與本研究中使用的手動非最佳調節相比,自動最佳調節需要更多的步行測試時間(例如64分鐘),較長的調節時間可能對截肢人群構成挑戰。此外,自動調諧沒有明確地考慮主觀偏好,這些缺點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自動調節尚不能成功降低截肢患者行走的代謝成本,方案仍有待改進。 

更進一步而言,將來透過手術干預,如骨整合或大腿成形術等來解決更多問題。如果能夠在保持使用者舒適的同時增加輔助扭矩,研究人員就可以增加電動外骨骼注入的能量,進一步降低行走的代謝成本,這為截肢患者建立新的護理標準提供了全新方案。 

新型電動「外骨骼」,讓截肢者輕鬆行走!外骨骼提高代謝率,能量消耗平均降低了15.6%

 

不過,該研究最重要的局限性在於,樣本人群相對較小且同質(6人,均為僅外傷性截肢),這導致研究人員仍然缺乏對所觀察到的代謝改善的機械解釋,包括對屈曲和伸展輔助的相對貢獻的評估。在跑步機上觀察到的步行經濟性改善擴展到地上步行,但沒有測試這些結果是否能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傾斜和不平地形,同時也缺乏對主觀偏好的定量評估,這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可接受性至關重要。

在未來的研究中,透過反向動力學和肌電圖評估關節水準的扭矩和作用力,可能會為觀察到的代謝改善提供更加深入的機械解釋,此外,探討雙邊和單邊外骨骼裝備援助之間的權衡也很有意思,可能要設計全新的動力和被動義肢結合方案。 

這些知識將支援所提議的輔助裝置的工程優化,對擬議干預的臨床成功至關重要。 

Lenzi表示:「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撥款將使我們能夠繼續這項工作,並製造出更好的設備來説明更多的殘障人士恢復行走能力」。 

資料來源:

bigdatadigest
作者

大數據文摘(bigdatadigest)成立於2013年7月,專注數據領域資訊、案例、技術,在多家具有影響力的網站、雜誌設有專欄,致力於打造精準數據分析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