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NVM Express 站穩地位
最近一年推出的高性能固態硬碟,都具有500~530MB/s不等的最高循序讀取速度,逼近SATA 6Gb/s傳輸介面有效傳輸頻寬極限。這顯示自2009年開始進入個人電腦平台SATA 6Gb/s,已經難以適用未來需求。市場因而誕生PCI-E介面固態硬碟,廠商們還協同成立NVMe組織,統一制定NVM Express產品設計製造規範。
▲PCI-E介面固態硬碟,常見採用PCI-E x4或PCI-E x8設計,使用在主流個人電腦平台上,得留意是否有充足的匯流排通道,才不會影響到性能表現。
NVM Express在市場的影響力逐漸成形,近期獲得Microsoft Windows與Linux作業系統驅動程式,以及NVMe測試套件的支援。可望提升作業系統相容性,並且縮短產品推出時程,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操作使用體驗。
商業產品缺乏親和力
值得留意的是,以往並沒有原生PCI-E介面固態硬碟控制器。以OCZ RevoDrive為例,是採用常見SATA 6Gb/s介面固態硬碟控制器,搭配PCI-E磁碟陣列控制器構成,後者兼具傳輸介面橋接轉換角色。Marvell今年率先發表首款原生控制器88NV9145,由於架構簡化得以縮短訊號延遲,進而提升資料存取效率。
88NV9145屬於商業級產品,已獲得OCZ採用設計出Z-Drive R5,價格與模組化擴充等特性,自然不是消費性市場所能接受與需要的。但是隨著NVM Express漸成氣候,這款原生控制器的推出,可望刺激帶動其他控制器廠商跟進,消費性等級產品也指日可待。
體驗價萬元起跳
PCI-E介面產品固然能帶來2~3倍效能,相對倍數起跳的售價,也超乎一般使用者承受範圍,因此仍以商業市場為主。如Mushkin's Scorpion、OWC PCIe SSD,還有Super Talent最新的RAIDDrive II,皆屬於針對企業伺服器環境設計的高階產品,具有大儲存容量、高性能,甚至是模組化擴充容量等特性。
▲舊有PCI-E介面固態硬碟,得由固態硬碟控制器,搭配磁碟控制器共同組成。
如果對PCI-E介面產品有興趣,OCZ是比較平易近人的選擇。以RevoDrive 3這款工作站產品來說,120GB容量約16,500元,買2顆同容量2.5吋固態硬碟還有找。但是單卡設計占用機殼空間較少,對特定用途仍具有吸引力。不過得留意這款產品是PCI-E x4介面,主機板剩餘通道不足時,會影響到性能表現。
▲原生介面控制器則是架構大幅簡化,得以大幅改善訊號延遲問題。
mSATA極速起飛
最後的mSATA介面固態硬碟,應用普遍仍然以Apple MacBook Air與Ultrabook為主。雖然Intel試圖導入桌上型電腦平台,提供固態混合磁碟應用,其效益是否能打動使用者,仍有待觀察。可以肯定的是,這股由Apple率先帶起的風潮,先前已經有幾家廠商推出對應產品。而且在Ultrabook話題加持後,開枝散葉速度著實比PCI-E快上許多。
▲mSATA介面固態硬碟,尺寸規格與插槽和Mini Card相同,常見為50 x 30mm,各式筆電都會配備,但訊號腳位定義與連接的控制器不同。
早在CES展覽開跑前,市場上已經可看到ADATA XM13、Intel SSD 310,以及OCZ Nocti等產品。其共通特點是採用SATA 3Gb/s介面設計,容量最多就128GB。今年CES現身的新品,則是開始走向SATA 6Gb/s介面、更高容量,或是相容於Intel ISRT技術功能。如OCZ、Patriot等廠商,都爭相展出新品。
另外還有Micron已推出的mSATA版本的m4,SanDisk則是在近日發表X100 SSD產品訊息。這些豐富的選擇,全屬於消費性產品,並且以標準的半高尺寸設計,能相容於多數Ultrabook筆電。選購時只要稍加留意尺寸、傳輸介面規格即可,自行安裝升級通常不會遇到什麼問題。
延伸閱讀:
SanDisk Extreme SSD 240GB:記憶卡大王下海投入 SSD 實測
第二頁解說 NVM Express 架構那邊
難怪剛看圖片時覺得哪裡怪怪的
(兩張圖擺錯位置)
▲舊有PCI-E介面固態硬碟,得由固態硬碟控制器,搭配磁碟控制器共同組成。
▲原生介面控制器則是架構大幅簡化,得以大幅改善訊號延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