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3 14:30

夜景模式不是萬能,手機夜拍這樣做:從夜拍基本觀念到征服拍攝技巧

ADVERTISEMENT

拍出動人的夜景是許多手機使用者共同的夢,在過去照相手機受限於科技限制,通常是高感度表現不佳、鏡頭素質不好、光圈不夠大、感光元件太小、後端處理效果不理想,導致在過去手機拍夜景往往存在先天限制。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益發精進,不僅感光元件尺寸得到拓展、鏡頭鏡組品質更高、光圈更大、高感度表現更好,同時受惠於新的演算法技術,在「計算式攝影」的奧援下,使得智慧型手機拍夜景不僅僅成為可能,同時還能夠創造出出色的夜景照片,雖然說單眼/類單/無反相機在低光源的拍攝情境下,可能還是有著更好的拍攝效果,但若論按下拍照鈕後不修圖直出的照片,現今主流的智慧型手機已經能夠獲得相當出色的拍攝效果,加上計算式攝影的加持,可以做到完全不遜於專業相機的效果,這次我們就要來教大家如何運用手機在硬體與軟體上的優勢,拍攝出出色的夜景照片。

夜景構圖法則

在攝影要素中「構圖」絕對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雖說有時候我們能夠透過裁切來拯救一些原本不太成功的構圖,但能夠在拍攝當下就決定好構圖是最好的,最好的狀況是在後製時僅調整些微的水平偏移等,將大多數的事情留在拍攝之前,總是會方便許多。用手機拍攝夜景有一個很常見的情境是,拍攝呈水平方向展開的城市建築輪廓(或者也可以稱為城市天際線),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建議將城市水平線的基線抓在畫面中央或是下1/3處,較高的建築可以允許佔用約2/3的垂直空間,最好讓天空留下約1/3的空間,並讓夜晚的天空呈現湛藍清澈的色調,才不會有畫面過於侷促、建築衝出畫面的擁擠感。

不同視角的取景原則

另一種情境是平視的視角,這常見於身處在高樓或是飯店中,這時候可以選擇使用平視的視角記錄下眼前的風景,而不要去俯仰鏡頭,透過平視的視野,可以讓遠處的建築都保持在鉛垂線平整的狀態,而不會經由廣角透視造成傾斜的透視變形,這樣的構圖有助於重現人眼視覺效果。還有一種情境是身處在高樓層或是頂樓上,想要俯拍地景,例如整個城市、港口等,這時候可以選擇俯拍的視角,並儘可能將所有的地景納入畫面八~九成,此時天空已不是重點,露出一~二成的畫面給天空主要的目的在於呈現水平線,讓我們在觀看這張照片時可以獲得穩定的感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手機拍夜景的基本概念

在開始拍攝夜景時,有些基本概念是必須要建立的,當然隨手拿出手機按下拍攝鍵也能夠拍照,但若能明白更進一步的攝影原理,就可以大幅減低嘗試錯誤的次數,幫助自己更快地上手拍攝。

夜拍參數設定

在過去許多手機拍照時僅只能使用自動模式,最多僅只能做出有限度的曝光補償與對焦點選擇,但隨著照相手機發光發熱,更多功能也隨之登場,有些手機具備專業模式、手動模式、M模式,其實原理大同小異,大多就是選擇將更多參數的控制權交還給使用者,讓我們在拍攝夜景時能夠獲得更多的彈性。由於目前絕大多數的手機都是固定光圈(少數具備可變的兩段光圈配置),因此傳統的A模式(光圈先決)是可以忽略的,手動模式的操作主要以M模式與S模式(Tv模式)較多。

M模式的小撇步

在拍攝夜景時,需注意快門速度不可太低導致手震,在攝影界有個名詞叫做「安全快門」,它意思是在正常拍攝下,相機快門速度最低到不會手震的程度,那個快門數值就是安全快門。它的算法是快門速度的倒數,公式是1/焦距(全幅等效),例如主鏡頭焦距等效26mm,那麼安全快門為1/26秒,通常會抓近似值即1/30秒為妥。但因為目前手機的主鏡頭通常搭載了光學式防手震功能,所以安全快門能夠再往下抓一至二級,即1/15秒、1/8秒左右,然而手機的體積較小,重量也輕許多,若手持不夠穩定還是會拍出手震的照片,因此建議還是抓準安全快門較為保險。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色溫與白平衡的重要性

在攝影領域,經常會提到「色溫」的概念,色溫指的黑體輻射在某個溫度下所發出的光色,而這裡的溫度則是用凱氏溫度(K)標示。聽起來好像很難理解,但其實只要記得一點,就是色溫高意味著顏色會顯得較冷、較藍,而色溫低整張照片看起來會顯得較暖、色調偏橙紅色。 在晴朗的天氣下色溫約略是5600K,辦公室一般採用6500K的色溫,而暖黃燈色的室內色溫通常在3000K左右。 

色溫的設定至關重要,這會影響到整張照片的色調表現,以前絕大多數的手機都不允許使用者額外調整K值,但現在具有手動功能的手機也多半具備設定色溫的功能,如果你在拍攝夜景時可以額外設定色溫,那麼建議多多嘗試去調整這項設定,可以讓你的夜景照片看起來更加舒服。一種比較懶人方式是套用內建的白平衡模式,像是晴天/陰天/白熾燈等,但這往往無法做太細部的調整,而許多夜景場合的色溫差異甚大,若不仔細設定很難調整到合適的色溫值。一般來說在天黑後的市區夜晚,色溫可能會在3800K-4500K左右,但這必須要看市區主要光源而定,例如隨著LED燈的普及,市區的環境色溫也有可能會較高。在設定色溫時,可以稍微設定K值低一點,這可以讓天空顯得較為冷藍一些,這會讓整張照片的色調顯得較為討喜,反之若色溫設定太高,天空則會呈現一片黃橙色,不只看起來違反直覺,同時也會讓人覺得天空不乾淨。而在相機領域,一般會再輔助色彩偏移來進行更近一步的調整,不過目前的智慧型手機大多不具備此一功能,比較好的做法是,在設定成估計的色溫值(3800K-4500K左右)時,可以多試試色溫偏移,有時候即使只是正負100K也會帶來顯著的差異。

色溫設定範例

拍夜景時色溫設定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決定畫面的主要色調,並直接影響整張照片看起來的氛圍。

色溫過暖

色溫過冷

色溫適中

善用夜景長曝模式

目前比較高階的智慧型手機都善用「演算法」,打造出了一系列更加適合在低光源環境下拍攝照片的功能,這對拍攝夜景來說非常的有幫助,例如「夜景長曝」。當使用了夜景長曝功能之後,在低光源環境下拍攝夜景時,手機介面會提示你必須將手機拿穩數秒鐘(一般來說在4秒以內),然後手機即能夠拍出比一般更明亮清晰的照片。

這項功能的原理,在於透過演算法來將短時間內重複曝光的照片疊合成一張正確曝光值的照片,需要注意的是,它並不是真的讓手機曝光這麼久的秒數,因為在這麼長時間的曝光之下往往會手震(即使搭載光學防震亦然),相反的它是利用手持也不會手震的曝光秒數(通常在1/8s~1/15s左右)來連續拍攝。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不使用腳架就達到類似長時間曝光的效果,對夜景拍攝來說非常有利。相較於沒有使用夜景長曝模式拍攝的照片,使用這項功能之後,可以看到高感度的噪點明顯變少、畫質更為純淨、拍攝成功率也獲得提升。

儘可能使用主鏡頭拍攝

雖說在某些場合使用超廣角鏡頭可以拍出視野遼闊的夜景照片,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主鏡頭拍攝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原因在於主鏡頭大多具備最大的感光元件,以及較大的光圈,而大光圈與大感光元件對低光環境拍攝來說無疑是比較有利的,不僅像素面積更大,每個像素受到的光線也越多,因此相較於超廣角以及望遠鏡頭,在夜景時拍攝主鏡頭往往會有更好的畫質表現。

常見錯誤示範

在拍攝夜景時有些錯誤是可以輕易避免的,常見的失誤有幾項,首先第一個是水平不正的問題。

水平偏移

一般來說夜景照片大多力求畫面穩定,不以動態為主,也因此在拍攝時大多會抓準畫面水平,而不會傾斜構圖來讓畫面產生不穩定感,但由於手機又輕又小,在拍攝時可能還是會有一定程度拍攝當下沒發現的傾斜,這時候可以開啟格線(如果有的話)來輔助構圖,常見可以使用九宮格格線,如此不僅可以確保畫面水平準確,同時也更好抓準畫面1/3的比例。

色溫失準

第二項錯誤是色溫不正確,我們前面提到若白平衡設定失準、色溫設定不正確,那麼會得到一張色調很奇怪的照片,雖然色溫有一部分可以透過後製做調整,但調整幅度畢竟有限,而且如果大幅度的硬拉色溫,往往會導致色彩斷階、雜訊暴增等狀況,因此最好的狀況是在拍攝前就設定好,還原夜景本身的正確色彩。

過度修圖

第三項是過度使用濾鏡,手機的濾鏡功能相當方便好用,例如 Instagram 的濾鏡、iPhone 搭載的金屬濾鏡都是筆者愛用的,但並不是每張照片都適合套用,尤其在使用高感度拍攝的夜景照片上,過度套用濾鏡效果,會導致色彩偏移、色彩斷階,進而讓整張照片的顏色看起來十分詭異。其實拍攝成功的照片大多只要微調曝光、對比、飽和度即可,我們應該把後製當成拯救照片的手段,而非是拍照片就是為了後製。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