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ADVERTISEMENT

 

即便消費電子行業在近兩年的各種因素影響,日常生活的電子設備都有價格上漲的趨勢,但對遊戲的需求卻一直沒有明顯的下降。 

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在家上班的工作類型,讓遊戲成為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次世代主機以及首批面向新主機的 3A 遊戲大作問世,不僅推高了對遊戲主機的一機難求,連帶著對高性能電視的需求也大幅提升:「遊戲電視」這一新的智慧型電視品類,其實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誕生。 

但不同於次世代遊戲主機,智慧型電視在各種規格上的錯綜繁雜,即使是對於身經百戰的資深遊戲玩家也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參數、規格與售價之間產生「選擇困難症」。僅 4K 120Hz 這一項看似主流的技術標準,各家電視廠商也會在成本與售價的各種妥協之中,有意無意地引導使用者對電視錯誤的理解。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每個遊戲玩家的實際需求都不相同,因此本文可能無法給你一個標準答案,但至少可以透過幫你整理清楚在電視規格之下的種種隱藏性陷阱,讓你在購買智慧型電視時避免踩雷,選擇適合自己的 4K 120Hz 電視。 

「滿血」HDMI2.1連接埠

說到次世代遊戲主機,4K 120Hz 當然是很多購買次世代遊戲主機的玩家在選擇配套電視時的「基本標準」。即使當前遊戲陣容稍顯不足,但隨著次世代遊戲研發廠商正逐漸將 4K 120Hz 作為遊戲畫面顯示標準,且次世代主機能夠原生輸出 4K 120Hz 、8K 60Hz 遊戲畫面,作為可以長期使用的遊戲顯示裝置更不能少了搭載滿血 HDMI2.1 協定的連接埠。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滿血版 HDMI 2.1連接埠最高可提供 48Gbps 頻寬,完美傳輸 4K 120Hz 、8K 60Hz等高解析度、高更新頻率的遊戲畫面。在這一協議中,最受遊戲玩家關注的一項技術莫過於通稱為 VRR 的可變更新率技術(Variable Refresh Rate)。遊戲畫面輸出會根據即時內容而改變,能讓螢幕更新的影格率與輸入影格率保持一致,隨時浮動,保障遊戲畫面不會撕裂。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目前,Xbox Series X 已經支援 VRR 技術,近期 PlayStation 官方也發佈了部落格文章,預告 PS5 對 VRR 的支援將在近幾個月內開始推送,這代表著以SONY與微軟為代表的兩家次世代遊戲主機廠商,都將這一畫面最佳化技術作為次世代遊戲主機的標準配備。即使遊戲本身並不支援 VRR,遊戲主機也能透過即時運算,來減少畫面撕裂帶來的不適感。遊戲主機廠商的推動,也讓支援 VRR 與 HDMI2.1 協定的智慧型電視能獲得更好的畫面顯示效果。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HDMI 2.1 並非一個強制性的認證要求,支援 HDMI 2.1 協定的設備也未必會照單全收 HDMI 2.1 官方參數清單上的所有規格。這是因為為了簡化相關標準,HDMI 標準管理者組織目前已經將之前 HDMI 2.0 認證已經取消,即使是在舊標準下只支援 HDMI 2.0 的 4K 60Hz 電視,仍然有可能被冠以支援 HDMI 2.1 的名號,出現在實際的行銷中。這在客觀上給很多新手玩家造成了嚴重的誤導。 

但平心而論的講,這裡的標準混亂其實初衷是為了說明「電視/顯示器廠商更靈活地選擇新功能」,換言之就是讓不同價位段的 HDMI 2.1 認證設備進一步降低售價,畢竟不是每個使用者都是相對硬派的主機遊戲玩家,也不是每個智慧型電視使用者都對 VRR、48Gbps 頻寬甚至 8K 畫質有著更多要求。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畢竟,如果完全按照 HDMI 2.1 書面認證標準來評判,即使是 PS5 的 HDMI 2.1 連接埠輸出頻寬也只有 32Gbps,而 Xbox Series X 的輸出頻寬也只有 40Gbps,均未達到 HDMI 2.1 早期宣傳的 48Gbps頻寬標準。但這正意味著混亂的 HDMI2.1 協定電視可能給玩家帶來千差萬別的遊戲體驗。 

因此,如果是將 4K120Hz 作為選購電視關鍵指標的使用者,也仍然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遊戲需求,對照 HDMI 2.1 協議的關鍵標準,選擇搭載「滿血版」HDMI 2.1 連接埠的智慧型電視,如今部分旗艦智慧型電視甚至會標配兩到三個滿血 HDMI 2.1 連接埠,如果你「財力雄厚」是購買了兩款不同平臺次世代主機的玩家,這樣的硬體組合使用起來當然也會更加方便。 

解碼晶片

軟體標準固然重要,但實際支撐起書面參數的究其本身仍是電視本身的硬體設定,想要獲得 4K120Hz 畫面輸出體驗,硬體上的支援仍然必不可少。 

雖然這些可能相對於書面資料更加晦澀,但因這種情況出現翻車問題的情況其實一直以來都有發生:比如小米在 2021 年初面向海外市場發佈的 Mi TV Q1 電視,在宣傳中提到支援 4K120Hz 畫質輸出,但實際上輸出 120Hz 畫面需要借助 MEMC 運動補償才能實現,而 MEMC 實現的插入影格效果也帶來了「雙面刃」一般的影響。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而 Mi TV Q1 本身是一款搭載了 HDMI 2.1 連接埠與 QLED 4K 材質螢幕的電視,官方給出導致它不支援原生 120Hz 顯示效果的「硬體原因」,其實是電視本身搭載的 SoC —— 聯發科 MT9611,內建的 Mali-G52 MP2 GPU 並不支援120Hz 畫面解碼。這一不足直接放大了硬體給使用體驗帶來的水桶效應。 

這一情況並非個例,甚至在宣傳中,有意無意地將120Hz MEMC 與120Hz 混淆的產品並不在少數,部分情況下甚至會給不瞭解技術名詞概念的使用者,帶來前者相比原生 4K120Hz 在顯示效果上更具優勢的錯覺。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這裡就涉及到 MEMC 技術本身的概念:它的英文全稱為 Motion Estimate and Motion Compensation,即運動預測與運動補償,技術本身原理只是在兩個影格圖像間加插入一格運動補償影格。讓畫面看上去更加順暢。 

對於傳統仍然只有 60Hz 甚至更低的影片/電影資源、乃至絕大部分串流媒體資源來講,這樣的效果都是立竿見影的。因此 MEMC 技術幾乎成為近年來智慧型電視行業的標準配備的軟體最佳化解決方案。但對於原本已支援 120Hz 畫面輸出的次世代遊戲主機來講,原生支援 120Hz 畫面輸出而非所謂的「120Hz MEMC」當然是最佳選擇。

購買「遊戲電視」,除了「4K」和「120Hz」外,還應該注意什麼?

此外,插格不完善而產生畫面撕裂的「果凍效應」,基本是目前採用 MEMC 技術來實現高影格率設備的共同問題。最終實現的 120Hz 效果當然不能與原生支援 120Hz 畫面顯示的電視畫面相提並論。 因此在電視晶片本身是否支援120Hz 解碼上,同樣值得想購買遊戲電視的玩家做一點研究。 

螢幕

涉及到智慧型電視 4K120Hz 顯示效果的部分,螢幕本身的參數當然不可或缺:包括峰值亮度、色準、色域其實都是會影響到電視最終實際觀感的因素之一,但宣稱 4K120Hz 的電視,其實也有部分產品是受制於螢幕本身只支援到 60Hz 最高更新率,透過演算法插入影格來實現。 

目前,智慧型電視流行的演算法解決方案,除了會導致觀感亮度變低的「插黑格」之外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 HSR 倍頻技術,電視的主機板 SoC 上都能降低成本,透過時序調整,並在面板內自動補償像素,實現更新率翻倍的顯示效果。另一種 DLG 功能則是透過同時掃描兩行像素,借助差值在視覺上做到 120Hz 更新率。 

這兩種實現方式在使用上都有很多限制,當然也無法與原生 120Hz 螢幕展示出的遊戲畫面相提並論:前者 HSR 會壓縮畫面展示的縱向清晰度,而 DLG 技術往往由於其實電視面板本身只支援到最高 60Hz 更新率,所謂的「4K120Hz 畫面」其實已經損失掉了一半的清晰度。 

但這些會對實際使用體驗造成很大影響的部分,卻在實際的產品行銷中常常被刻意的誤導,在各種「觀影變速器」「光速刷新模式」的引導下,玩家不但無法體驗到原生 120Hz 的遊戲畫面體驗,還可能因此導致畫面清晰度的下降。  

總結

技術本身當然對電視發展有所說明,但隨著 4K120Hz 成為越來越多使用者在選購智慧型電視時最關心的顯示參數,把各種術語混淆消費者的現象也越發頻繁。 

本文介紹的各種「踩雷」部分,其實在講究性價比的機型中比較常出現,透過各種方式來「推銷」電視本身的顯示效果並無不可,畢竟並非每個使用者都需要高性能遊戲電視,因此硬體性能配置相對更低、進而換來更親民售價的產品策略,本身不難理解。但隨著遊戲玩家成為購買 4K120Hz 電視的主力使用者群,越來越多的品牌在行銷上刻意模糊這些概念,這也是近年來有廠商開始在 4K120Hz 標準智慧型電視的銷售推廣中開始提出「全鏈路」概念的原因。 

當然,最重要的仍然是,在購買智慧型電視之前,應該明確自己的需求,用知識武裝自己,購買 4K120Hz 電視更不容易踩雷。 

 

geekpark
作者

極客公園(www.geekpark.net)成立於2010年,是中國創新者的大本營。透過對前沿科技的觀察報告,在內容媒體、會展公關、創業服務三大業務協同發展下連結資源,讓優秀的科技新創更快速的成長。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