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身份是下一波浪潮? DID需要解決的3大問題

去中心化身份是下一波浪潮? DID需要解決的3大問題

ADVERTISEMENT

一、DID是當前Web3應用層發展的瓶頸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身份(DID,Decentralized Identity)系統?用大白話講,現在Web3中的互動都是基於錢包位址的,但是創建新位址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少有人會把自己綁定在一個位址上。這就導致了使用者可以隨時放棄一個位址所代表的「身份」,也可以零成本創建大量的位址「身份」,進而導致一系列問題。 

對於此現象,V神及其合作夥伴近期也在長文《中心化社會:尋找Web3的靈魂》中指出:他們認為,Web3目前在應用層存在相當的侷限性,而這種侷限性源自當前Web3 缺乏代表「人類的身份以及社交關係」的原生組件。這導致許多APP在實現關鍵功能的時候,必須依賴於其原本想超越的中心化Web2架構,進而複製了後者的侷限性,無法實現Web3閉環。 

典型的案例有: 

  1. 當前的DeFi由於無法構建地址與「真人」的聯繫,無法實現不少現實中常見的經濟活動,比如抵押物不足的借貸。 
  2. DAO如果想實現(有代幣門檻的)「一人一票」投票機制,往往得依賴web2的基礎設施,如社群媒體個人資料,來對抗女巫攻擊(用程式產生大量機器人類比真人行為)。
  3. Web3建設者在各個DAO建設中都做出了貢獻,但這種貢獻卻無法直接與其區塊鏈上的身份綁定,導致其在求職時可能依然需要走Web2的簡歷填寫等流程。
  4. 一些NFT專案聲稱自己是由某知名藝術家創作的,但這種創作無法在區塊鏈上得到直接驗證。使用者只有透過Web2社群媒體聯繫藝術家來驗證真偽,若無法聯繫或得不到即時澄清,容易上當受騙。因此,Web3原生身份元件的構建,對於Web3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行業內一般稱這類身份元件為去中心化身份(DID)。 

二、DID的樞紐位置與應用場景

Amber Group,全球頂級的crypto金融服務商,於2021年11月勾勒了DID的生態系統,詳見下圖:

去中心化身份是下一波浪潮? DID需要解決的3大問題

在這幅圖中,DID位於Layer3,處於整個生態的樞紐位置。在DID的上游,是Layer1-共識標準層和Layer2-基礎設施: 

  • 共識標準層可以簡單理解為對Web3身份表示的各種標準規範的制定,目前主要參與者是為W3C(全球資訊網聯盟)和DIF(去中心化身份基金會) 
  • 基礎設施層中,最值得關注的是.bit、ENS等網域名稱專案 —— 由於網域名稱可以綁定位址、位址本身難以記憶,未來Web3世界中每個人的「姓名」很可能會以網域名稱的形式進行展示。 

在DID的下游,是眾多依賴於DID的應用專案。個人認為,當前對DID最為迫切的三類應用專案,是不完全抵押借貸、DAO治理工具、Web3社群: 

  • 不完全抵押借貸曾是Defi中的一大探索方向,曾經也有Goldfinch等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案,但它們並不成功,TVL接近歸0;但是,如果有了身份約束、甚至鏈下真人的唯一性認證,使用者就不得不考慮到違約所要付出的信用成本,這和真實世界借貸相類似。 
  • 在DAO治理投票、包括專案對早期使用者貢獻的衡量中,如何辨識哪些使用者為真人、哪些是機器人一直是一大難題。當DID成熟之後,DAO治理也將會走向新的高度。 
  • Web3原生的社群專案目前並沒有非常成功的,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缺少現實真人在區塊鏈上的實體映射:每個使用者可能有多個位址,且位址之間的交易侷限於金融行為而缺少社交行為。DID的出現將為Web3社交專案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DID目前的成熟形態尚不清晰,不少DID專案的分類在不同的地方也不一樣,這個問題也將會在後文進行探討。有時候一些本屬於socialfi、defi類的專案也會被歸為DID這個領域裡的專案,對此我們不必糾結。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當前的DID專案是如何做出解決上述問題的嘗試的。 

三、DID專案的大致劃分及其代表方案

上文提到,Web3中不同的應用場景都對DID提出了需求。對於不同需求的側重,當前的DID專案可以大致劃分為四類:鏈下身份認證類、鏈上身份聚合類、鏈上信用評分類、鏈上行為認證類。 

3.1 鏈下身份認證 

將鏈下的真人身份資訊與區塊鏈上位址綁定,是一個看似有吸引力的解決Web3身份問題的方案:假設一個人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曾在Google當工程師,在矽谷有兩套房子。如果上述資訊能夠得到認證而與這個人持有的一個位址綁定,那麼這些鏈下的榮譽和財產也將為他在區塊鏈上的社交、借貸等各種活動提供加持 —— 比如他想認識史丹佛的校友,抑或是他希望進行一些抵押率相對較低的借貸。 

然而,現階段如果想要做資訊層面的綁定驗證,是相當困難的。這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這些鏈下行為無法在區塊鏈上得到驗證,進而使得其審核依賴於中心化機構。比如想實現一個簡單的工作單位認證,都需要這些工作單位配合上鏈進行審核操作,考慮到當前Web3的大眾普及率和上手門檻,這對於專案的推廣是相當困難的;更進一步的,如果要做工作中的專案經歷認證,更是為審查困難、串謀作弊提供了可能 —— 畢竟這些東西都不在區塊鏈上。 

因此,希望挑戰鏈下資訊驗證的專案寥寥無幾。在A16Z去年11月的文章中,提到Violet專案在做這方面的嘗試,不過其官網仍沒有其具體方案的展示。既然如此,現在涉及到鏈下身份的DID專案,更多的側重於「唯一真人身份綁定」。這還是有比較成熟的技術方案的,那就是視訊人臉辨識。 

BrightID是真人身份驗證的代表性專案,目前其已有超過5.7萬名使用者。使用者需要預約zoom視訊會議,透過人臉辨識和驗證人員的覆核來做BrightID的唯一身份認證;如果使用者之前已經做過認證,就無法再創建新的帳號,只能申請身份恢復。BrightID APP主介面 ▲ BrightID透過Zoom視訊會議進行唯一性認證BrightID透過Zoom視訊會議進行唯一性認證BrightID的當前主要應用場景,來自部分專案方開展專案時的「一人一號」需求,如比如經過BrightID認證後才能領空投。目前Gitcoin、RabbitHole、Status 等多個專案都已經採用BrightID。 

除了BrightID以外,Verite也是個值得關注的身份標準。它由UDSC的發行方Circle公司於5月10日推出,其中KYC是其身份驗證的關鍵之一,具體KYC的形式和產品的設計有待專案方進一步披露。不過個人認為,視訊人臉認證是比要提供護照、身份證等進一步真人隱私資訊等KYC更合適的方案。 

3.2 區塊鏈上身份聚合 

這類的DID專案並沒有關注使用者線下的情況,而是透過「數位身份」這一概念,來實現使用者的區塊鏈上資訊的聚合管理,甚至進而成為使用者在web3世界的入口。這裡面隱含著一個深層次的假設:Web3應用的服務物件應該是「數位人」而非真人,每位現實世界中的使用者可以選擇在Web3中構建多個數位身份。 

當然,每個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因此這些數位身份總有主次、領域側重之分,但這沒有關係。如果使用者要憑藉一個成熟的數位身份做出違約、欺詐等行為,這意味著他可能會失去之前構建這個數位身份所做的一切努力。 

Unipass是這類專案的代表之一,它做的事情正是區塊鏈上身份的聚合管理:透過一個Unipass ID,使用者可以綁定電子信箱、多個ETH位址,並且還搭建了社群圖譜(CyberConnect)、資訊聚合平臺(RSS3)等應用層協定。透過這種不斷的聚合和對應用層的整合、遮罩,之後Unipass甚至可能成為使用者在Web3入口,變成使用者在Web3的「One Pass」。

UniPass APP主介面可以看出,Unipass是一個野心很大的專案,它的終極目標其實是取代錢包在當前Web3的生態位 —— 但其方案必然會與錢包專案起衝突,不少應用項目恐怕也不希望被「協議化」而失去流量入口。從更高的視角來看,對Web3的入口的競爭無疑是相當激烈的,未來Metamusk等錢包專案很可能也會朝著區塊鏈上身份聚合這個方向發展。 

關於Unipass的更多展望,可以參考Nervos Network對Unipass團隊的訪談:A Conversation with UniPass: Your Free Web3 Account

另一類值得關注的專案以Spruce為代表。Spruce想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構建一個跨平臺、跨公鏈的身份認證系統。比如,使用者可以基於 SpruceID 的認證外掛程式使用以太坊帳戶,直接登錄 discord,不用二次資訊驗證。 

可以看出,Spruce的身份認證,更多體現在Web3公鏈位址與Web2各平臺帳號的互通與融合上。與Web2現有平臺帳號的綁定,對於一些已經在Web2中有一定成就和影響力的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很不錯身份增強方案 —— 例如一個幾百萬粉絲的Twitter大V,其去做借貸的時候很可能可以得到更優惠的抵押率和利率。

流程圖:oidc.login.xyz 伺服器如何幫助Spruce進行身份驗證Spruce於2022年4月20日完成A輪3400萬美元融資,由A16Z領投。由於Spruce的實現涉及到許多技術挑戰,其應用目前尚未上線,不過專案方會在官方不時披露其開發進度。 

3.3 區塊鏈上信用評分 

這類專案的初心非常直接 —— 拓展Defi借貸的場景,把現實世界中金融行業的信用機制在Web3中找到某種實現的方法,以提高Defi的資源配置效率。ARCx可以看做此類專案的一個代表。它於2022年5月13日完成新一輪融資,由 Dragonfly Capital、Scalar Capital 和 Ledger Prime 領投。 

ARCx透過發行「DeFi Passport」,根據每個 DeFi Passport 持有者的信用分來量化其區塊鏈上地址的信譽度。信用分將透過分析持有者的以太坊位址歷史活動來確定,其範圍設置為 0 到 999 分,該信用分確定了協議為使用者提供的抵押率。對於信用分高的地址而言,DeFi Passport 能夠提供有競爭力的借貸抵押。 

ARCx官網可以看出,相比於前兩類DID專案,區塊鏈上信用評分類專案更聚焦於使用者的「數位金融身份」,使用的也多是使用者的區塊鏈上交易資料而非其社交行為資料,這使得其很難朝完整的DID專案發展。但鑒於金融活動在Web3當前的重要地位,信用評分類專案也將會是完整DID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 區塊鏈上行為認證 

如果說前三類專案都聚焦於對使用者的身份狀態作出靜態的整理與評估,那麼最後一類專案就顯得比較特殊了 —— 它是對使用者的身份狀態作出動態的更新。這類專案的核心邏輯是,引導使用者參與某些合作方要求的活動、行為,並對其頒發區塊鏈上的認證。顯然的,這類專案本身並沒有給使用者一個DID,更多的是對使用者現有DID的不斷補充。這類專案在DID的生態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畢竟某種意義上,是它們定義了什麼是「數位身份」的組成部分。 

Project Galaxy是這個方向的明星專案,其代幣於2022年5月4日在Binance上線。Project Galaxy也被稱為「資料憑證網路」,這裡的「憑證」,就是為行為認證的具體表達。 

使用者連接錢包後即可產生一張「銀河身份證」,證件上會根據地址的歷史行為,自動貼上「認證證書」,比如「Uniswap 交易員」、「OpenSea 交易員」等等。這些憑證如同現實世界的各種職業資格證一般,在某些特定場景會發揮價值。 

Project Galaxy最大的應用場景,就是説明專案方利用憑證資料來構建更好的產品和社群,成為連接專案方和使用者的平臺。比如專案方希望使用者進行某種區塊鏈上活動後才能獲取空投資格,Project Galaxy就可以幫助專案方辨識這種區塊鏈上活動並頒發憑證,既方便專案方的空投管理,也賦予了使用者更多的價值感。 

專案方把活動任務掛在Project Galaxy上另外一個值得介紹的專案是Rabbithole,它是「學習認證」類專案的代表。它希望遊戲化思維,將每個去中心化應用分解為遊戲任務,引導使用者與區塊鏈協議、去中心化應用進行互動,培育 DeFi 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同時使用者的 Web3 操作和行為還將獲得「認證」。從某種意義上,Rabbithole專案正在為未來的課程結業證書、甚至簡歷構建打下雛形。 

Rabbithole的技能學習

四、未來展望

透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DID的發展依然處於早期探索階段,有不少關鍵的問題仍然需要Web3建設者們去探索。 

對於這些問題,個人觀點如下: 

最關鍵的問題,是DID的產品形態之爭: 

DID會像Unipass那樣,朝Web3的入口方向發展,與錢包領域相融合?還是會作為承上啟下的樞紐,提供對使用者真人鑒定、信用評分等協定介面,服務於各種上層應用?還是還是短期內更偏向於和Web2各平臺的融合,透過「與Web2共存」的方式來強化認證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許這三條道路會是相互交融的,甚至也許還可能有別的道路,這些目前都還沒有答案。 

個人傾向於認為它會發展成為Web3的入口 —— 畢竟在大眾使用者的心智中,總需要一個盡可能簡單、全面的「入口」。當前類似於Metamask的錢包在全面性上做的遠遠不夠,而聚合類的DID或許是一個方案。Web1的入口網站、Web2的搜尋引擎都印證了這一點。 

其次重要的問題,是關於「數位人」與「真人」之爭: 

Web3應用的服務方到底應該是鏈下的真人,還是鏈下真人在數位世界中創建的鏡像?後者似乎更加符合Web3的理念初心,但從Web3的全球監管合規化和大眾普及角度考慮,真人的驗證或許將是難以避免的。 

個人認為,未來不排除這兩者有共存的可能:經過真人認證的帳號將在Web3世界中享有更多的權利,但純粹的數字人依然也會被接受。 

另外衍生的問題,是關於隱私保護的問題: 

隨著各種認證、評分的增多,甚至是真人鏈下資訊的綁定,總有一些資訊使用者是不希望暴露在區塊鏈上、可被隨時查看的。當然,使用者也不會希望這些資料放在中心化資料庫裡,這樣就失去Web3的意義了。 

如何保護使用者的身份資訊,僅讓其在必要的時候披露給必要的物件,也是DID在技術實現中所要面臨的問題。綜上所述,DID相關領域依然處於混沌的「莽荒時代」,這也將會是各路冒險家大展身手的舞臺。 

五、投資建議

雖然不少DID的專案已經公開發行了代幣,但多數專案的幣價最高點往往出現在2021年11-12月的時候,現在的幣價相比於最高點都有非常大的回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具體做些搜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從情緒面上來看,21年底的時候正值新一輪牛市,隨著Roblox的上市和Sandbox、Decentralized Land專案幣價的飆升,「元宇宙」「Web3」相關概念異常火熱,DID作為Web3的樞紐,也引來了社群情緒的FOMO。而在5月的現在,隨著BTC、美股的層層下跌,再加上LUNA崩盤事件的陰影,社群的情緒是極度恐慌的,對於這類發展: 

從專案基本面來看,DID本質上也屬於偏基礎設施的領域。多數專案的代幣難以構建很好的經濟模型和應用場景,再加上其並不多的使用者數、不高的增長速度,社群情緒過後引發幣價下跌,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 

從行業基本面來看,DID雖然確實是Web3發展的一大瓶頸所在,但它並不是唯一的瓶頸 —— 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使用者上手成本的高昂等,都是老生常談的其它問題。現在Web3在應用層可以說是「超金融化」的,除了Defi借貸、NFT交易等個別與使用者交易行為直接關聯之外,多數依然處於探索期,而DID的發展畢竟是需要真實應用場景做支撐的。在應用層如此現狀之下,多數DID專案的使用者資料不佳,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經過如上分析,當下時點個人並不建議對DID專案採取短線投資的策略。畢竟短期內這些專案很難有高增長和大爆發,再加上整體市場依然在走熊,這些專案的幣價很可能仍然存在下跌空間。 

但從長期來看,Web3若要實現真正的井噴式發展,必須要有成熟的DID解決方案,一定會有專案成為該領域龍頭。

Odaily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