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效能篇:大容量記憶體用處少
市面上鮮少有相同PCB設計,差別只在於記憶體容量的顯卡,因此測試上我們挑選PCB佈局相似的顯卡進行比對,且測試前會將核心時脈、記憶體時脈等參數標準化,減少測試誤差,讓2張比對的卡差異只有記憶體容量。
缺TITAN很遺憾
或許有人會說,高階卡效能比較好,記憶體的影響可能不是這麼大,所以這次另外挑選了1GB與2GB版本的GTX 650 Ti。最後,這次高階卡的實驗對象,本來最佳人選是TITAN,但是TITAN僅有6GB的公板卡,無對照組可供測試。編輯部挑選了相似的2張GTX 680進行測試,從結果中應該可以看出大容量記憶體對於效能的影響。
三螢幕最多差2%
從理論上來看,螢幕解析度越高,或是螢幕數量越多,越有可能影響顯示效能。我們先從高階組GTX 680來看,在三螢幕解析度達5760 x 1080的DirectX 11環境下,不論開啟AA、Tessellation與否,2GB與4GB顯卡的效能差距最多2%。且會隨著Tessellation強度降低而拉近差距,而在DirectX 9與10環境下差距更小,甚至表現相同。
如果我們把螢幕數量減少,換到雙螢幕或單螢幕環境,此時不論搭配何種影像特效,2GB與4GB的容量差距並不影響效能表現,兩者效能落差都在1%以內。測試到此,應該不難看出高階卡只有在三螢幕且開啟大量特效下,才會有相對「明顯」的效能差距。
測試平台 | ||
處理器 | Intel Core i7-2600K | |
記憶體 | Kingston DDR3 1600 2GB x 2 | |
主機板 | Asus P8Z68-V | |
顯示卡 | GIGABYTE GV-N680OC-4GD | GIGABYTE GV-N65TOC-2GI |
GIGABYTE GV-N680OC-2GD | GIGABYTE GV-N65TOC-1GI | |
硬碟 | Kingston SSDNow V100 64GB | |
電源供應器 | OCZ ZS Series 750W | |
作業系統 | Windows 7 Ultimate 64 bit | |
測試軟體 | Unigine Heaven 3.0 |
GTX 680 2GB vs. 4GB(解析度:5760 x 1080、DirectX 11)
▲(上圖為開啟Tessellation;下圖為關閉Tessellation)三螢幕環境下,不論開啟Tessellation與否2種版本效能表現相當,差距約在0.2~2.6%之間,記憶體容量並未成為效能瓶頸。
GTX 680 2GB vs. 4GB(解析度:3840 x 1080、DirectX 11)
▲(上圖為開啟Tessellation;下圖為關閉Tessellation)若在雙螢幕環境中,4GB與2GB容量的GTX 680效能相當,可看出記憶體容量並不直接影響效能表現,兩者差距在1%以內。
高階卡2GB夠用
從測試結果來看,GTX 680在三螢幕環境下,4GB版本效能表現領先2GB版本約2%。但隨著解析度下降,在雙螢幕與單螢幕環境下,大容量記憶體並沒有特別的優勢。我們或許可以認定,現在對高階卡而言,即使搭配三螢幕玩遊戲,2GB的記憶體容量已經足夠應付,多出來的容量並不會使效能提升。需不需要多花錢換取那多1倍的記憶體容量?相信數據應該已經給了很明確的答案。
中階極限環境差12%
回頭看另一組由1GB與2GB組成的中階組,從數據中來看,效能落差最大的是三螢幕並開啟8倍AA、Tessellation的環境。1GB與2GB的GTX 650 Ti效能差距最高可達12%,但是若將AA強度降低,或換到DirectX 9、10環境底下,效能差距又回降到1~2%左右。
我們大膽猜測1GB的記憶體容量,或許是解析度5760 x 1080且開啟大量特效的門檻,至少要高於1GB才能發揮顯卡應有的效能。但是若關閉部分特效,像是從8倍AA減少到4倍AA,此時又看不出效能落差,又回到倉庫太大裝不滿的狀態。
可惜受限於顯卡規格,無法篤定造成效能落差的主因是顯示記憶體不足,或是GPU效能所影響。但是從數據與理論來推斷,記憶體容量造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
1GB綽綽有餘
從理論或實務上來看,顯卡的記憶體超過一定的數量就沒有作用,對於效能並不會有明顯的影響。這個數字會是多少?受到不同環境影響可能會有落差,但是應該可以看出1GB的記憶體在多數狀況下,跟2GB的表現相當。而且實務上一般人不可能使用5760 x 1080這種超高解析度玩遊戲,2GB版本最後的高解析度優勢也蕩然無存。
受限於顯卡硬體規格,這次測試的環境沒辦法做到很嚴謹。但是從數據中我們也可以得知,不論中高階卡,超過1GB的記憶體容量即使在高解析度下也很難發揮效用,只有在三螢幕這種超高解析度與特效下,才會成為效能瓶頸。或許未來4K普及之後,大容量記憶體才有它發揮的空間,但在目前1920 x 1080以下的解析度,我們不大需要擔心容量的問題,不如花時間煩惱GPU該搭哪種散熱器還比較實際。
GTX 650 Ti 1GB vs. 2GB(解析度:5760 x 1080、DirectX 11)
▲(上圖為開啟Tessellation;下圖為關閉Tessellation)開啟8AA時差距最大,落差達12%。然而受限於GPU效能,FPS差距僅1.1幀,肉眼看不出兩者的差異。且在其他環境下,效能差距回歸正常,都在2%左右。
GTX 650 Ti 1GB vs. 2GB(解析度:3840 x 1080、DirectX 11)
▲(上圖為開啟Tessellation;下圖為關閉Tessellation)雙螢幕模式下,記憶體容量對效能並無明顯影響。即便在不同特效、API底下,1GB與2GB的效能差距仍維持在1%以內。
(後面還有-實戰篇:多螢幕遊戲不友善)
這篇寫的不錯
那時候我朋友說他用的筆電顯卡高達 2GB 所以可以電爆我的卡
而且還比我新一代
殊不知
他的卡是 GT610M 2GB ╮(╯_╰)╭
>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是低階卡的效能差多少?因為現在的低階卡都給到2G,好奇的是這樣有用嗎?比如說 GDR5 1G 和 GDR3 2G 效能差多少,我身邊願意花 3000 元以上買顯卡的人並不多。
以理論上來說
記憶體頻寬重要性會高於記憶體容量
如果是我,會選擇1GB GDDR5也不要2GB GDDR3
但實務上而言
低階卡的效能大多卡在GPU而非記憶體
給再大的容量或頻寬都沒用,GPU就是畫不了這麼多的Frame
当然,这与电脑硬件没有直接关系,例子只是想说明“人性”有贪婪的特质。从这些年的趋势看,内存容量在翻番,价格在下跌(近期除外),估计显存成本在整卡中占到的比例已经不高,那么以低端卡相比之下蝉弱的GPU 3D性能如何取悦买家的青睐呢。很显然,显存容量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卖点。
当用比较低的价格买到一块巨大显存的板卡时,那么消费者心理就会想当然的建立起“强悍”的概念,进而认为“超值”,购买意愿便会更加强烈了。所以,我相信在厂家在统计自己产品出货量时会直接发现到,同样GPU的板卡,更大容量显存配置的销量便越大,所以。。。。。。╮(╯_╰)╭
而实际上,这应该还是GPU厂商把自己的产品型号定的过多过杂的结果。暂且不论它们这么做是否为了混淆消费者视听,暂且先用善良的心态看待厂商只是为了充分的竞争。面对如此繁杂细分的型号,如果不是一个资深的DIY玩家,你怎么判断显卡是强还是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很显然,一知半解的多数普通消费者,便把性能指标建立在了更加显而易见的东西上。
最后,从社会意义上来看,这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挺让人心痛,也是非常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