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轉成圖片最保險
結果最後的方法竟然是個爛梗。如果你真的要確保版型、格式、字型完全不會跑掉,唯一的方式就只有轉成圖片,轉成圖片會有以下幾點影響:
- 優點:格式保全完整(廢話)。
- 缺點:體積會變大(也有可能變小,視文件內容及圖片壓縮品質而定)、失去文字的向量縮放效果、文件只有一種最佳檢視大小、無法取出文字、失去索引功能。
看起來是缺點多於優點,不過如此便放棄的話,這篇文章也就白寫了。其實我們在把文件轉成圖片時,還是可以盡量針對目標瀏覽對象來做最佳化,將轉成圖片後帶來的問題盡量縮到最小。
無法取出文字、失去索引功能是一定無法挽回的,所以如果是要做功能說明、或者是篇幅落落長的論文就千萬別這麼做,乖乖的用新細明體輸出PDF就好,因為新細明體是最容易複製取得、並至少在各種作業系統平台上渲染起來都不會嚴重失真的字型。但,如果只是要輸出頁數較少的文件,「版面精美度」大於「瀏覽便利性」的話,轉成圖片還是最保險的作法。
找到合適解析度
轉成圖片時,首先要考慮到的是體積。一般PDF文件本身便具備壓縮功能,壓縮犧牲的當然是圖片品質,如果你本來就要對PDF進行壓縮,那麼在把文件轉成圖片時就先壓縮也是很合理的,只是原本PDF在壓縮自己時並不會影響到文字,將文件完全轉成圖片時的壓縮率設定及解析度大小卻會影響到瀏覽品質。
怎麼說?大家在開啟PDF時一定有種經驗:剛開啟時文件的檢視倍率會太高,要再自己調整到合適的倍率,看起來才會比較舒服。這種PDF通常出現於技術手冊或使用說明,因為文件在輸出時即考慮到列印需求,所以是以較大的解析度來儲存(如150或300dpi),然而一般電腦螢幕及其所搭配的作業系統通常只會以72~10x dpi來顯示畫面,本來A4大小的文件用螢幕100%檢視當然會放得很大。
如果製作出的PDF只有要在電腦上檢視,而且內容又不是由圖片組成的話,那麼輸出成72dpi是可行的。只是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文件轉成圖片,再把好幾張圖片加入一個PDF中攜帶,如果還是只以72dpi來輸出,會產生不少問題。
文字檢視要舒服
一般情況下,圖片用不同大小來檢視,通常不會有什麼問題,差別在於細節清晰度而已;但如果是以大量文字為主要內容的圖片,影響就不小了,因為每個字的每條筆畫寬度可能只有佔幾個pixel而已,縮放倍率如果不正確,字體會整個糊掉,一朵花糊掉還是能勉強辨識出它是一朵花,字體糊掉卻可能會讓整篇文章無法閱讀。
大家不妨做個實驗:將你現在正在閱讀的網頁或Word文件抓圖下來,然後用各種不用的縮放倍率觀看,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不管是放大或縮小、總之不是以圖片的原生解析度觀看的話,一定都會看不清楚,因為圖片裡的文字已經是單純的像素組合,將不再有Word或PDF文件裡的自動渲染機能。
如果你使用的PDF製作軟體可以選擇成品解析度,那麼將文件轉成圖片時就不必想太多,解析度選成跟PDF輸出時一樣就可以了;相反的,某些程式在輸出PDF時無法調整解析度(比如Mac上的大部份文書軟體),那麼最好就得先找到它預設的解析度為何,總之要與文件轉圖片時同步就對了。
轉檔重一氣呵成
最後又來到了實作時間。製作圖片PDF的流程很簡單,先將文件存成圖片,再將圖片加入PDF裡就行了。不同的作業系統有不同的製作方式,以Mac OS X來說,直接透過Automator最快速了當,而且Mac OS X本身即支援將任何文件列印成PDF檔(就跟Windows可以列印成XPS一樣),可以省卻不少轉檔功夫。
需要留意的是,Automator的PDF轉換功能無法選擇成品解析度,據筆者的實驗結果,轉出的文件檔解析度接近300DPI。所以了,準備的素材解析度可不能太低,不然文字跟圖片都有可能變成馬賽克。至於Ubuntu跟Windows要找到對應的工具亦不困難,鼎鼎有名的imagemagick就是功能強大的免費套件,參數選項也多,並不一定得花錢購買Adobe正統解決方案。
▲使用Automator可以製作一個簡易的App來負責PDF轉圖片再轉成PDF的工作,以後只要把PDF檔丟到該App上即可自動生成。雖然如此會大幅增加PDF檔的體積,但對於頁數較少的文件來說可以確保格式的完整性。
延伸閱讀:
Adobe Digital Editions,叫散亂的PDF檔排排站好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這樣接蠻奇怪的
在影印店的Acrobat開得起pdf檔,螢幕也很正常
但是在輸出時卻發生缺圖的情況...〒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