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BOY 公開首間海外實體門市「ONE BOY 香港 Mira Place 1」,在香港尖沙咀強勢登場。瞄準跟台灣氣候同樣悶熱類似的香港,實踐 ONE BOY 對於「舒適、機能、時尚」的產品訴求,
ONE BOY近年來一句「穿比不穿還涼」洗腦大街小巷,在台灣打開超高知名度,究竟背後有哪些行銷秘訣可以學習?「砸大錢」有成效嗎?以下為今年2月的拆解文章,帶你一次看懂:
這兩年在大街小巷的廣告看板,都可以聽到一句「穿比不穿還涼」,服飾品牌One Boy灑下鋪天蓋地的廣告,代言人從郭雪芙、田馥甄、林心如等台灣知名藝人,到近期甚至越洋請到韓國大勢演員朴敏英代言站台,看起來深不見底的預算,成為行銷界的熱門話題,在社群上掀起一篇篇的討論。
但是,這招真的有用嗎?為何很少品牌願意採用這種作法?
One Boy真的有「砸大錢」行銷嗎?
在廣告席捲全台後,最多人心裡疑惑的是「為什麼One Boy總是有花不完的錢?」,但所謂的「砸大錢」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影響判斷標準的是營收規模、獲利能力、股價等企業體質。
以全球前五大廣告主之一的三星電子為例,根據研調機構Statista的統計,三星在2021年約花費21億美元的廣告預算,相當於台幣623億。這個數字看起來很驚人,但如果以三星集團全年約6.42兆台幣的營收來看,行銷費用僅佔了1%。換句話說,如果賺的夠多、營收規模夠大,這點錢就不能算是豪灑。
雖然One Boy的營收仍是個謎,10億、30億的數字都有人喊,而根據行業內部資料,消費型的B2C品牌,行銷預算佔年度營收的15%-30%都有可能。如果以較大手筆的30%佔比來計算,等於只要有6億年營收的品牌,就有砸下近2億行銷預算的能力。
若One Boy的營收真如外界預估,那麼付出上億元的行銷預算、達到雙位數的佔比,在消費性服飾品牌來說,其實不算特別高。
為什麼很少品牌選擇用這招?
若說One Boy的行銷預算,其實不算「砸大錢」,為何選擇這種集中式行銷的品牌不多?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就分析,原因就在大多數公司不願意走「高風險高報酬」這條路。他舉出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在尾牙時如果老闆喊加碼10萬,問眾人要一包抽還是分成十包?大多數人會選擇分十包的「低風險低報酬」。
One Boy前期幾乎將預算都集中砸在衝鋒衣這一款產品上,從網紅行銷到郭雪芙、朴敏英等代言人,都是集中火力打這件產品。然而大多數公司即便擁有一億元的行銷預算,通常會選擇兩千萬用在外套上、兩千萬用在褲子上…… 一旦分散了預算,洗腦行銷曝光的能量降低,自然也難邀到超高知名度的藝人代言。
一道公式,看One Boy這招有效嗎
其實不只One Boy,先前捷運車廂貼滿韓國藝人孫藝珍代言的膠原蛋白飲、信義區的大螢幕牆上也充斥著某牌的電波拉皮廣告,但這種鋪天蓋地的行銷手法,真的有效嗎?
人稱小黑老師的行銷顧問邱煜庭就在自己的分析文章中指出 「聲量決定你的銷量」,以行銷漏斗的概念,上層開的夠大、曝光人數夠多,漏到底下的轉換數也就越高。而One Boy 線下店面看起來很多人,其實是漏斗的結果,買得到足夠的曝光,自然就會有相對的銷量,看你要付出的是金錢還是時間, 「time is money 這個恆等式不會騙人」。
他指出,現在可以用很多行銷手段來賺取免費的曝光,譬如做SEO搶搜尋需求、經營社群內容期待擴散賺取爆紅、或是老闆經營個人品牌贏取關注。但這些曝光真的夠多嗎?假設得到了 10,000 次的曝光、在點擊率5% 的情況下得到500次流量,以轉換率 4% 來說,最後拿到手的大概只有20單,但前提是,這 10,000 次曝光該怎麼獲得?
近年在流量 x 轉換率 x 客單價 = 營業額 的公式中,越來越多人偏重到轉換率之上,但其中的流量從何而來、夠不夠大、願不願意花預算,也都是成就銷量的重點之一。
洗腦大街小巷後,怎麼持續優勢?
當品牌獲得關注度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穩住腳步,把握這份優勢。王志仁也指出One Boy目前比較大的兩點問題,首先是持續擴張實體店面的策略,在房租、人力成本的固定支出下,一旦營收開始下滑,就會承受到很巨大的壓力。
其次還有一項影響品牌聲量持久度的根本性問題 —— 品質。
One Boy的品質在各大論壇飽受抨擊,「淘寶貼牌貨」、「性價比超低」等留言充斥評論區,甚至有自稱已離職員工的網友爆料,每天桌上都有堆得跟電腦一樣高的退貨單,內部刷退系統客服還要「用搶的Key單」。
王志仁表示,一般公司確實很難像國際運動服飾大品牌Lululemon一樣做到品質行銷都好,One Boy選擇在前期走上砸錢行銷這條路,在獲得聲量後,能不能把品質也補上來,成為他們將優勢持續的關鍵。
- 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