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AMD是時候放下 x86 之爭,轉向真正的威脅了

Intel、AMD是時候放下 x86 之爭,轉向真正的威脅了

ADVERTISEMENT

本週,Intel與AMD將長達數十年的競爭擱置一旁,攜手確保x86架構在面對越來越多競爭架構採用的情況下仍保持相關性。

在加州聖荷西舉行的OCP會議上宣布成立的x86諮詢小組,其實早該出現。坦白說,這個舉動遲來已久,應該早些年就發生。

該小組成員包括Linux核心維護者Linus Torvalds與Epic Games的Tim Sweeney,以及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運營商、雲服務提供商與OEM廠商等業界人士,他們致力於推動 x86 生態系統的一致性,並找出新的創新領域。

歸根究底,這個聯盟的意義在於:沒有人願意也不需要面對因為Intel或AMD決定各自以不同方式實現x86指令集架構(ISA)而導致的相容性問題。

聽起來——我們還得等等看實際情況如何發展——x86 巨頭們終於意識到,他們不再只是彼此競爭。轉眼之間,Arm 已經在 x86 巨頭曾經認為安全的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即使這家英國晶片設計公司在這些市場的整體佔有率仍然很小,但它的產品不僅僅是在蠶食Intel或AMD的市場,現在它們構成了一個真正的威脅。

這在雲端市場尤其明顯。據估計,截至2022年中期,亞馬遜的Arm相容Graviton處理器已佔AWS CPU實例的約20%。我們可以想像,隨著該年晚些時候Graviton 3的普及以及去年Graviton 4的推出,這一佔有率已進一步提升。看到這一點,並不令人驚訝的是,過去一年裡,微軟和谷歌也宣布並部署了各自的Arm架構處理器。這兩家公司擁有大量內部工作負載可進行最佳化。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產品共享同一套指令集架構,任何為其中一個平台開發的工作負載應該在其他平台上也能廣泛相容,這比x86架構多年來的情況要強得多。

正如AMD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執行副總裁 Forrest Norrod 在本週稍早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說:「x86 是事實上的標準。它是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但它確實是Intel和AMD以某種方式共同開發的,但雙方始終保持著一定距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導致了指令集架構的某些部分出現了一些效率低下和偏差。」

「偏差」的說法還算委婉。x86歷史充滿了這樣的故事:某家晶片製造商率先推出新擴充指令,而另一家要嘛努力追趕,要嘛風險落後,甚至面臨相容性問題。AMD64或許是你首先想到的例子,但這只是其中之一。

在過去的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Intel是唯一支援 512 位元向量擴展指令的 x86 晶片製造商——如果 SIMD 指令的早期實作不是那麼糟糕、耗電且執行不一致的話,這可能會讓他們佔據優勢。

直到今年早些時候AMD推出 Zen 5 核心,這家晶片製造商才終於做到了真正的 AVX-512 擴充指令,而不需要透過雙倍 pump 256 位元資料通道來實現。

這些方向上的不匹配正是Intel和AMD現在希望避免的錯誤。坦白說,早該如此了。這兩家公司有很多方法可以讓自己與眾不同,但為了在競爭中佔據優勢而胡亂修改指令集架構,這不再是可行的方法。

如果他們早點想通到這一點,也許這兩家晶片製造商可以就矩陣數學引擎的規格達成更好的協議——目前Intel擁有AMX,但AMD仍然缺乏——並避免為了取悅微軟而在晶片上浪費區域去打造神經處理單元(NPU)。這只是個想法。

Intel和AMD致力於提高 x86 晶片之間的一致性,這不僅限於現有規格。他們與業界夥伴合作,旨在為指令集架構的未來方向制定標準。

表面上聽起來都不錯,但我們可以想像,如果Intel和AMD無法就如何最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達成一致,可能會導致僵局。要是能參加那些會議就好了。

另一方面,對任何指令集架構的重大改變都並非沒有風險。像 AVX-512 或 AMX 這樣的擴充通常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因為沒有人強迫你使用它們。但棄用某些功能卻可能相當具爭議性。

如果你在市場尚未準備好時就率先取消對某項功能的支持,這可能會把客戶推向你的競爭對手。而Intel已經在尋求為現代化進程精簡過時且臃腫的x86指令集架構,因此,與AMD的更緊密合作以及新成立的諮詢小組,應該能幫助降低其中的一些風險。Intel最不需要的就是給客戶更多理由放棄他們的晶片。

話雖如此,我們無法想像,在2024年放棄x86對16位元或32位元支持會讓運行現代伺服器的任何人感到不安,正如Intel最近所建議的那樣。最好讓這些決策在不僅僅是Intel和AMD參與的討論中做出,而是由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共同權衡什麼、何時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x86生態系統諮詢小組在短期內將帶來哪些變化?兩家晶片公司目前尚未願意透露。而考慮到新晶片的開發路線圖,我們預計至少一年甚至兩年內不會看到太多變化。

netizen
作者

一個老派的科技媒體工作者,對於最新科技動態、最新科技訊息的觀察報告。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