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或許你正在書房,旁邊放著一杯熱咖啡和甜甜圈,電腦開著邊瀏覽T客邦網站邊下載檔案。很多東西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但你可曾想過隨手可得的東西是怎麼來的呢?這或許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多了。一台平凡的筆電也可能是許多人辛苦的結晶,加上日以繼夜爆肝加班所換來的成果。
了解筆電的誕生
記得那個神奇的60年代嗎?(編按:讀者應該沒這麼老)整村的人擠在大院子裡看電視。現在每家庭可能就有2台以上的電視,筆電的演進也是如此,從少數人擁有變成人人都有的大眾產品。
自1999年開始,台灣筆記型電腦出貨量將近900萬台,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筆電最大生產國。2010年,筆電出貨量更達到了1億4千多萬台。若再加上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出貨量更高達數億。但是你對這每天接觸的東西真的了解嗎?這次要帶大家了解筆電的產製過程,從無到有是如何生產出來,還有一堆像是天書般的專業術語到底是什麼?
▲筆電拆開跟桌機構成元件相似,但為了在這方寸之地塞下所有零組件,並解決效能、散熱、軟硬體等問題,就成了一件大麻煩。
首台商業化現代筆電
第一台筆電有著不少爭議,畢竟筆電仍是由桌機轉變而來,過渡時期有不少產品都能說是第一。如果把範圍小一點,第一台商業化的現代筆電,那麼應該就是Apple於1991年推出的PowerBook 100了。PowerBook 100同時也是第一款把滑鼠整合到筆電內的產品,這東西後來還演化成觸控板,對於筆電發展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圖片來源:Wikipedia)
從無到有的13個步驟
看倌們是否想過筆電價格是如何制定?為什麼小筆電萬元有找,有的要好幾倍的價格?賣這麼便宜廠商要賺甚麼?賣那麼貴要給誰買?廠商當然不是傻瓜。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商品的價格就是買賣雙方妥協出來的價格,也就是買方最高願意付出的價格,以及賣方最低願意賣出的價格的交叉點。
當這兩個價格達到平衡的話,買賣雙方就會成交,成交的價格就是這項商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反之,若定價錯誤,有可能完全賣不出去,或是賣越多賠的越多。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策略性的考量,展現企業的研發能力,或是當成誘餌,贏取下一筆更大的訂單。
▲筆記型電腦近年來已逐漸取代桌機,成為各大電腦公司的主力產品。近年來行動裝置則又成為另一門顯學,逐步影響筆電市場,此為某賣場的擺設。
▲筆電和平板電腦銷售持續成長,此為全球行動PC出貨量預測,單位為千台。資料中不難看出小筆電逐步減少,而平板電腦的發展相當值得期待。資料來源:Display Search 2012年7月。
▲此圖表為成熟與新興市場之平板出貨量預估,單位為千台。資料來源:Display Search 2012年7月。
▲筆電產製13步驟
步驟1:規格制定
產品的規格制定(Specification Initialization)有許多的因素要考量,不只是價格的考量,也關係到產品在市場的定位,也是所有筆記型電腦設計研發之前的關鍵步驟。此時PM都會有個疑問,我要做甚麼樣的產品?
PM是負責產品定位的關鍵人物。PM是Product/Project Manager的縮寫,也就是產品或專案經理的意思。PM還有分市場、業務或研發,分別是Product Marketing PM、Sales PM,或是RD PM。一個全能的PM可說是萬用兵科,十八般武藝都要會才行。
筆電規格的制訂必須考量到消費者的需求(Requirement),產品料件和技術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公司內部的資源(Resource)等因素。產品經理必須蒐集資料,加以分析、擬定產品規格並召開會議。並請各單位長官入席,一番論戰後,才能決定最終規格,或是案子被打槍重頭開始。當然,所有的老闆都希望能開發出殺手產品,利潤高,銷售好的產品。
步驟2:招兵買馬
規格制定好了,不代表筆電就立刻會蹦出來。即便你是馬蓋仙,也不可能一個人完成任務。尤其是消費性的筆記型電腦,你必須集眾人之智慧與心血才能在期限內完成,這時期就是招兵買馬階段(Recruit Team Members)。詢問各相關單位是否有資源,是否行有餘力來幫助這個新案子。有可能人數最多的單位,目前著手的工作已經超過他們的負荷,就像蠟燭兩頭燒,怎可能有餘力參與新的案子。所以必須先詢問各單位主管,進行人力分派。
一台筆電的誕生需要多單位配合,包括產品研發部門、電子硬體研發部門、物料控管部門、機構研發部門、軟體研發部門、生產部門、測試部門、安規部門、行銷部門、美工部門、採購部門、財務部門等。不難看出任何筆電都是累積許多人的心血而成,最終才會送到消費者手上。
步驟3:時程規劃
產品若能比競爭對手還要早推出市場,對於營收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上市時間點(Time to Market)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消費性的電子產品。縮短研發時程不但能夠降低成本,早推出也有較大的利潤空間,時程管理對於掌握產品的開發就變得非常重要。時程管理是一門很難的學問,必須夠了解產品開發各階段的難易度,深入了解科技的瓶頸和極限,還要掌控進料驗證和生產製造的時間,再加上風險管理的觀念才行。
管控產品開發用什麼軟體?
不論是用何種時程管控,幾乎所有產品開發都習慣用Microsoft的Project來做有效的管理。MS Project優點是運用現有的資料做連結,以快速地進入工作狀況,提升管理及了解專案排程的效率並管理財務狀況,可以匯出成Word和Power Point來提升溝通資訊的效率,也能建立Visio和Excel專業的圖表作分析報告,還有運營管理建立甘特圖來追蹤專案。
步驟4:開案
每個行業都有Jargon(術語),而開案(Kick Off)這個詞對於科技業很重要,代表案子開始跑了,馬上進入所謂工程樣品驗證測試階段EVT(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就像不可能的任務電影裡點燃了那根導火線,所有組員必須開始行動。開案會議中必須請到所有相關人員參與會議,做產品介紹,任務分派,時程簡報,及各單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電腦產品開發流程須經過,工程樣品驗證測試階段(EVT)、設計驗證測試階段(DVT)、生產驗證測試階段(PVT),和大量生產階段(MP)。
驗證設計的EVT階段
台灣電腦製造廠,不論是消費性做品牌或是代工的宏碁、華碩、微星、廣達、和碩,還是工業電腦的研華、凌華、新漢、廣積等公司,大多遵循著2種模式的產品研發時程管理。那就是從C0、C1、C2、C3一直到C4,或是工程樣品驗證測試階段EVT(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設計驗證測試階段DVT(Design Verification Test)、生產驗證測試階段PVT (Production Verification Test)到大量生產階段MP(Mass Production),整個案子才算完成。
EVT階段因為是第一次設計出來的板子,所以bug通常都很多,工程師會將正式量產規格的主機板,配上其他的測試Pin headers(排針)來做測試或除錯之用。EVT階段的板端產品通常會只做20片左右。EVT是為了驗證設計理念是否有問題,問題太多就必須再做修正。此階段可能會分成EVT1、EVT2等,當然最完美是只做一次就進入DVT。
測試功能的DVT階段
DVT是研發的第二階段,此階段是要驗證功能及找出製造可能發生的問題,所以此時機構工程師會用Mockup來做臨時的機殼。Mockup是用樹酯以雷射雕刻來做成的,價格比大量製造的機殼來的高昂。DVT完成後就是PVT,PVT是要量產前的製造流程測試,除了需要準備足夠的數量來驗證外,測試治具、生產設備等都要列入考量。PVT階段完成後就是MP量產,再來就等正式出貨。
步驟5:備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就無法製造產品。看倌們或許想說電腦零件花錢請供應商送來就好了,而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簡單。備料(Material Preparation)分好幾個階段,從EVT,DVT的小量備料到PVT、MP的大量備料。備料必須考慮到各個物料的交期(Lead Time),還有各個不同階段的備料。
首先要考慮材料的可得性(Availability),舉例來說,若新筆電必須用到Intel新推出的CPU,但是這處理器可能還只是在樣品階段。有很多的軟硬體配套文件還未齊全,研發時程可能因此而延後。也可能在產品量產的階段,由於半導體廠供能吃緊,供應商無法大量出貨,也會影響生產的時程。再舉個例子,產品銷售量很難估算,只能預估數字並隨時微調,但狀況一直在變化。
零件都在BOM表上
電腦成品的所有零件我們會以BOM(Bill of Material)表來表示,BOM表的基本架構可分成90 BOM成品、81 BOM系統組成件、80 BOM基本單位、70 BOM模組、69 BOM主機板,而VB、VA可能是虛擬件或虛擬料號等。例如筆電完成版的料號可能是90AB-0I2C1D0,而DDR模組可能是70AB-0I2S1600。90成品階段的BOM表在Excel展開後一覽無遺,可看到所有的主動元件、被動元件、機殼、螢幕、主機板、線材、軟體,甚至是包裝,項目高達2000個以上。一旦零件有變動還必須更新,否則後續就會出錯,只要是跟BOM表有關的維護人員工作都相當繁雜。
▲筆電的所有零件都會在BOM(Bill of Material)表上陳列出來,有了BOM表便可以清楚的知道筆電的組成元素。另外,BOM表也會應用在主機板、顯示卡等零組件上,也是由數百至上千個零件構成。
新舊零件都要驗證
此外,所有的新產品一定會有新的零件或材料,而這些材料除了供應商必須出具相關的證明文件外,還須經過內部驗證。即便是舊料用在新產品也必須經過驗證來測試其相容性(Compatibility)。
抑價靠共用料
波特的5個力量分析 (Porter five forces Analysis)裡有提到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當企業規模與知名度越大,議價能力就越強,購買的產品數量越多,價格也有更大的優惠。企業都希望各單位有「共用料」的觀念。採購單位當然希望能夠採買共用料,一來省事,二來採購量越大議價越多,績效也越好。
產品或研發部門各單位亦同,同樣的東西除非特殊需求或是客戶指定料(Consign),沒必要自找麻煩購買其他廠牌的產品,增加驗證的程序和時間以及風險。假設公司已經認證過Adata的DDR3-1666 512MB記憶體模組,若Samsung與Hynix有相同規格的替代料,除非價格有明顯優勢,否則大多不會自找麻煩使用新料件。
登錄完畢才算完成
備料買完還不算完成,仍須進內部網站登錄細節,並附上承認書和測試結果。同時還要確認此物料是否能給其他單位使用,否則備好的料件會被其他部門挪用。另外,供應商管理也很重要,這不僅是採購部門的責任,產品部門也需定期跟廠商聯絡,才能知悉此物料價格變動的狀況、供能是否吃緊,還是產品即將EOL(End of Life),需不需要做最後一批的採買(Last buy)。供應商倒閉時有所聞,產品若已經測試驗證完成也不能隨便換料,不可不慎。各相關部門必須定期和供應商開會以得之最新料件狀況,若是國外廠商也需時常開線上會議(Conference Call)。
延伸閱讀:
(後面還有更多筆電生產步驟介紹!)
╮(╯_╰)╭
探討的是多數筆電產製的必經之路
圖片只是輔助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