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MB/s比IOPS更為直覺
IOPS所代表意義不難理解,然而相較於大家司空見慣的MB/s、Mbps等單位,不夠直覺且難以類比是其限制。好比看到200MB/s數值,我們腦袋可以輕易聯想到單碟1TB硬碟最高速存取度,或是超低價位固態硬碟的寫入速度值。DriveMaster倒是很人性化,測試記錄檔除了IOPS數值,亦提供以GB為單位的資料寫入量內容。
這些數值和前段IOPS是相呼應,只不過看起來比較有感,性能排序並不會乾坤大挪移。因此筆者選擇將之簡化,只陳列1、45、90分鐘測試結果,判讀很直覺的就是在相等時間內,能寫入較多資料者為佳。最後另外做了張填滿產品容量耗時統計,筆者是從各記錄檔之中,翻出寫滿標示容量的時間點數值,掛0則代表並未達陣。
寫入達標產品數量相對少
得留意,無論測試條件設定如何,執行結果仍得視固態硬碟性能而定。綜觀這部分數據,不否認時間設定長度尚有可議空間,影響是在於模擬髒碟情境時,可以弄到怎樣的程度。筆者試想,或許至少得增加3倍時間,起碼完整填滿容量2次,才能得到最客觀的結果。由於我們還在摸索DriveMaster,未來會抽空加以試驗,以找出最理想的測試組合。
就這次試驗結果而言,前面點名到的幾款機種,都有在90分鐘內填寫滿所有可用空間,並且陸續進入第2個循環週期。另外依產品標示容量,挑選出能在90分鐘內填滿1次容量的機種,陳列出實際寫入耗時。結果沒有採用LSI SandForce控制器的機種達成,反倒是EZLINK與Transcend採用台系控制器產品,達成時間還比M500來得短。
4K隨機寫入測試 - with Trim
▲累計執行1分鐘資料寫入量
單位:GB 越大越好→
▲累計執行45分鐘資料寫入量
單位:GB 越大越好→
▲累計執行90分鐘資料寫入量
單位:GB 越大越好→
▲填滿總容量耗時
單位:分 越小越好←
關閉Trim性能見真章
過去新電腦配硬碟,大家普遍知道磁碟控制器,應設為AHCI模式以便讓NCQ作用。現在改成配固態硬碟,多數人都曉得要確定Trim啟用,頁面、區塊的回收清理效率才會高,免得招致寫入速度出現暴低情形。換言之,我們做這Trim關閉的效能測試,對大家來說可能沒有實質意義?也或許吧!
不過換個角度想想,關閉Trim對固態硬碟而言,何嘗不是加重了控制器甚至於韌體負擔,反而能看出本質性能與相關機制優劣?筆者同樣取其重點結果,陳列1、45、90分鐘之IOPS測試數據,以及累計執行90分鐘的總寫入資料量。此時回過頭,和前面Trim啟用的數據做比較,會發現有趣的結果。
台系控制器浮現罩門
筆者做了簡單整理,首先來看EZLINK Panzer PV H與T34、Transcend SSD 340,這採用台系控制器的產品。這3款在前面測試階段,90分鐘執行結果至少達7600IOPS以上,亦能在時間內完成填滿1次完整容量動作。然而Trim關閉後打回了原形,不只落後給表現一般般的LSI SandForce設計方案產品,更以2倍以上落差幅度吊車尾墊底。
這或許代表核心設計有不足之處,但應該稱不上是缺陷,畢竟沒人會故意將Trim關閉吧!另外看到表現較部分,領先者仍然是M550、Vector 150、Vertex 460、840 EVO、600 SSD等,其中一般讀寫數據不怎麼亮眼的M5 Pro Xtreme異軍。至於累計寫入資料量部分,很容易連帶看出來,只有M550、M5 Pro Xtreme、840 EVO、600 SSD這4款,能達成填滿1次完整容量目標。
4K隨機寫入測試 - without Trim
▲累計執行1分鐘
單位:IOPS 越大越好→
▲累計執行45分鐘
單位:IOPS 越大越好→
▲累計執行90分鐘
單位:IOPS 越大越好→
▲累計執行90分鐘資料寫入量
單位:GB 越大越好→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