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全金屬材質加強被動導熱
從外觀與材質,我們可以非常簡單的可以看到,打從GeForce GTX 700系列開始,採用離心扇結構的公板卡,所使用材質都與過往不同。風道改採用全金屬打造,內部也大多換成熱導效率較佳的均熱板,或者是熱導管壓扁之類設計,以往熱導管穿Fin處理方案已經不復見。
取而代之的是更大面積的鰭片風道,整齊劃一排列在均熱板、熱導管,加上覆蓋顯示卡的大面積被動散熱板,採用壓鑄工藝處理,針對每一版本PCB布局做專屬設計,強化整體零組件在主、被動面向的熱導能力。
再加上金屬外罩設計,除了透過離心扇主動散熱之外,被動散熱效率也遠比以往採用塑膠外罩還要更好。除此之外,材質也因採用全金屬打造,硬體剛性與抗彎能力也較以往好一點,不過由於是金屬材質,在機殼內下垂的問題會較以往嚴重些。
GPU Boost控制
擁有好的硬體,並沒有辦法讓顯示卡就此安靜無聲,還需要另一重大工程去支撐,也就是NVIDIA GPU Boost功能。藉由調整顯示卡運作時脈,還有協調風扇轉速、溫度面表現,才得以控制出令人訝異的結果,這一切都必須要經過縝密計算才得以實現。
監控下的負面問題
硬體採用全金屬打造,軟體則採用GPU Boost機制,兩者搭配看似合作無間。不過這其實也面臨到幾個問題,其一為不同環境下會出現不同表現,其二為主控權並不在使用者手上。
舉個例子來說,以往的顯示卡並不太會因機殼內部線路雜亂,造成效能衰減這現象,目前則是會因為溫度超過82度上限而自動降頻。另外一點是造成使用者其實並沒有太多可操作空間,例如通俗的超頻動作,會因此而受到更多阻礙。
硬體層限制超頻之目的
在我們搞懂2大顯示卡廠為何加入這些限制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加入這類限制到底有什麼好處,以及為什麼要花費額外的元件,只為將這個堡壘更加強固。
硬體監控確保妥善率
以往顯示卡的保護機制,從最早硬體層非常簡單的過載保護,升級到軟體黑名單機制。由於這些機制都過於簡單,經常是一推出過沒多久,就遭人破解或者是利用系統漏洞,跳過這些監控機制。
這使得硬體廠對於破解、鑽洞的行為,經常感到傷腦筋。尤其在部分驅動程式並未非常完善的前提下,此舉容易導致顯示卡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甚至因此而故障。使得廠商不得不增加硬體複雜程度,並加入精密監控機制,使破解這回事成為難以擊破的高牆,給予顯示卡更安定的保障。
避免不當超頻造成硬體故障
另一個問題也存在於兩難之間,廠商對於超頻這檔事的態度,其實並不是非常抗拒,甚至還會舉辦全球性超頻比賽,借此宣傳自家晶片硬體設計的實力。不過問題就在此,到底是超頻造成故障,還是本來顯示卡就有瑕疵,無法承受超頻的這些動作而造成故障。
不過問題到底是什麼,這邊姑且不深入細究,讓廠商產生疑慮的部份在於一般使用者。專業的超頻玩家,是有一定除錯能力與硬體基礎,而一般使用者並不會具備這些專業知識。當超頻過程中發生問題,或者是使用不當軟體造成顯示卡損壞,使用者並不會意識到是自己操作錯誤所造成,反而回過頭責難廠商疏忽,這點其實是造成廠商趨於保守的關鍵。
一般使用者並不受影響
不過對於這些保護機制,一般使用者並不需要過於擔心,是否會因為保護機制造成效能不彰,無法達到廠商宣稱效能,花大錢買的顯示卡無法有效提昇效能。這些擔心都屬於多慮,目前的機制只有針對超頻,且是極限類型做出的限制手段,一般使用者並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唯一受到重大影響的僅有在機殼環境,會因此受到溫度過高而降頻的狀況,不過機殼內部本應維持整齊,並維持風道的暢通,所以這個限制不應該成為被探討的對象。
▲透過第三方軟體,NV Inspector可以針對顯示卡各項指標數值進行控制,通用於各家自製卡產品。
(下一頁還有:硬體層如何達成限制目的)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