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內部一片混亂,但誰又真的在乎呢?

Uber 內部一片混亂,但誰又真的在乎呢?

各種麻煩纏身,現在的 Uber 內部一片混亂。性騷擾醜聞之後,公司開始內部整頓,為此解僱了 20 多名員工,現在多名公司高層陸續離職,今日,CEO 卡拉尼克正式發表內部信件,表示自己會離開一段時間

週日時,Uber 召開董事會會議,商討問題解決方案,設法扭轉公司形象。針對被爆出的性別歧視和性騷擾問題,以及印度一名女子被 Uber 司機強暴一事進行處理。此外董事會還討論了2名高層主管的處理方案,一位是 CEO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還有一位是企業高級副總裁 Emil Michael。現在Emil Michael已經決定離開公司,卡拉尼克正式無限期休假。

2016年,沙烏地阿拉伯宣佈向Uber注資35億美元,自此之後公司再也沒有獲得過巨額投資。公司內部的員工士氣降至低點。司機對他們的待遇越來越不滿。Google旗下的Waymo向Uber發起訴訟,聲稱它竊取與自動駕駛汽車有關的機密,現在案件正在朝著陪審團審判的方向發展。

這些事情真的重要嗎?由於無數的消息洩露出來,科技媒體屏息凝視,對Uber內部的各種動向做出全方位報導。一家公司體現出了矽谷的「破壞力」,現在它因為自己的傲慢而開始墜落。即使是HBO劇集《矽谷》恐怕也寫不出這麼美妙的故事。

但如果說Uber已經瀕臨死亡,那就太沒有根據了。

從最近的財務聲明看,Uber增長的光芒蓋過了虧損,雖然從表面上看公司的虧損額相當巨大。2016 Uber虧損28億美元,縱觀歷史,它的虧損額可能比任何創業公司都要多。正因如此,一些行業分析師預測Uber永遠無法扭虧,最終會走向覆滅。

儘管如此,2016年Uber的交易額仍然翻了一倍,達到200億美元,淨營收升至68億美元。簡單來講,雖然Uber存在諸多缺陷,它仍然在增長。

今年Uber出現了一些嚴重的負面消息,比如它與川普政府眉目傳情、執行一些秘密的監控項目(包括Greyball、Hell等),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2017年的財務聲明,儘管如此,即使它犯下了許多錯誤,Uber的支持者依然預測公司今年會繼續增長。

Uber的一名顧問Bradley Tusk寫了一篇評論,宣稱「重啟時刻終於到來」。 Bradley Tusk認為,壞人已被清除,卡拉尼克考慮休假,與家人共處一段時間(他剛剛遭遇了變故,父母遇到划船事故,母親過世,父親重傷),公司已經做好準備化解醜聞。

Tusk在郵件中說:「不論Uber的公關做得多麼糟糕,消費者似乎並不關心,Lyft仍然無法追上來。」

Lyft並非沒有嘗試過,它還試了很多次。Uber身處困境,Lyft 抓住機會與一些大型科技、汽車公司簽下協議。

Lyft可以取代Uber,它安全、友好,這就是公司樹立的形象。這一形象幫助公司贏得許多關鍵投資,估值達到70億美元。但儘管如此,與Uber相比,Lyft在規模和覆蓋範圍上依然都小了很多。到目前為止Lyft只在美國運營,Uber卻進入了全球600個城市。Lyft員工數量比Uber少很多:Lyft只有1600人,Uber全球員工達到1.2萬。

Harry Campbell之前是一名Uber司機,他還是一個名叫The Rideshare Guy的部落客。Harry Campbell認為,只要公司的主要產品(叫車 App)繼續超越競爭對手的App,Uber就會繼續統治市場。

他說:「所有的負面報導只會打擊內部士氣,讓短期工作變得更複雜,但是乘客仍然可以從A點安全轉移到B點,價格很低。只有很少的乘客會談到Uber的問題,雖然我很確定他們已經讀到相關的報導。乘客與Uber打交道主要是透過司機完成的。」

年初時曾經出現過所謂的「#DeleteUber」運動,它反應出Uber在吸引挽留新用戶時存在一些問題,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消費者的反對是有限的。這些日子,人們有些生氣,但是憤怒並沒有四處傳播。沒錯,Lyft的App下載量上升了,但它無法以有意義的方式超越Uber。

「消費者關心的是自己。」Tusk說,「如果iPhone很棒,但蘋果公司本身很醜陋,消費者不會太在意的。」

對於Uber來說,問題在於企業內部,比如員工士氣低落、招聘、合作,但這些問題帶來的惡果要在多年後才能顯現出來。投資者與合作夥伴關心的是企業的長遠前景,就目前而言,投資回報似乎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轉化。

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副教授Evan Rawley認為:「對於企業來說,混亂是一件壞事,但這種事情並不罕見。例如,企業如果成為惡意併購目標,或者公司把大收購搞砸了,或者公司CEO意外離世,都會出現混亂。如果企業在市場上佔據統治地位,混亂並不一定會對企業的統治力造成損害。」

「以Uber為例,在我看來,最明顯的事情就是Uber需要馬上調整戰略,或者被迫回到資本市場。如果以混亂的狀態進入資本市場,它會付出代價的。」

老實說,這是一件很講究技巧的事,一方面內部混亂,同時保持增長,不過對於Uber來說可能並不稀奇。消費者閱讀新聞,但是他們會根據即時需求做出採購決策。沒錯,Uber可能到處都是性歧視和性騷擾,但是用它的服務叫車很便宜,因為Uber每年願意補貼幾十億美元。

43歲的Michelle Thorpe是一名廣告主管。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之所以選擇Uber是因為它的服務比計程車便宜方便。對她而言,選擇哪種交通方式最關心的是安全,不是企業故事。

「最近Uber的新聞蠻轟動的。」 Michelle Thorpe說,「對於聽到的東西,我只理解很少的一部分,我還有點懷疑。老實說,我沒有太關注。」

Uber前員工Susan Fowler聲稱自己遭到性歧視和性騷擾,Uber聘請法務公司展開調查,很快就會公佈調查結果。2月份,Susan Fowler在部落格發表自己的遭遇,文章瞬間造成轟動,成為Uber危機的導火線。

許多人說這樣的事在矽谷並不少見。老實說,性歧視、性騷擾、欺凌及其它不當行為在美國企業的各個部門都存在。Fowler決定公開是值得重視的,希望她可以成為榜樣,鼓勵大家站出來,看到不當行為時勇敢申斥。

結果如何呢?一些人被Uber開除了,還有一些人自願離開。Uber對公司文化進行大規模調整。不過這些調整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事。只要Uber繼續吸引新用戶、繼續向新市場擴張,它真的會很在意這些嗎?

 

  • 本文轉載自36kr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