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碩於去年 CES 2024 首度公開的全新產品──AirVision M1 智慧眼鏡,在相隔一年之後,終於在今年 2 月正式上市,但初期採取了相對保守的募資平台預購形式,可以看出華碩仍在評估這類型設備的市場潛力與消費者興趣,同時也試圖將其整合到華碩既有的成熟產品生態系之中。不過首先,AirVision M1 在產品名稱方面,的確容易引人誤解,官方雖將其定義為「智慧眼鏡」,不過就產品定位而言,AirVision M1 並非是像 Apple Vision Pro 那種內建操作系統的一體機裝置,而是更偏向於多功能性的穿戴型 AR 顯示器。
文章目錄
突破傳統顯示器的框架
就概念上而言,AirVision M1 並非全然的創新,回顧過去的 Google Glass 到微軟的 HoloLens 眼鏡,雖然應用層面各異,但這些產品的共同點都在於透過頭戴式顯示設備,以不影響使用者視覺感官的前提下,提供更豐富的影像化資訊。隨著顯示技術的進步、輕量化設計的優化以及行動運算能力的提升,這些科技感十足的產品不再只是工程師或設計者的專屬工具,而是逐漸走入一般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為長時間配戴所設計
考慮到能夠長時間使用,AirVision M1 採用了貼近傳統眼鏡的設計,鏡架近似於波士頓框型,盡量降低配戴者在外使用的突兀感,而在重量控制方面,則以符合人體工學的方式進行配重分配,避免重量集中於鼻樑或耳朵,不過基於配戴舒適考量,本身近視的使用者,無法在配戴眼鏡的狀態下直接使用 AirVision M1,而是要改戴隱形眼鏡,或到眼鏡行另外配製專用的近視鏡片,再安裝於 AirVision M1 的內側,華碩也提供可調式鼻托,可減少滑動或鬆脫的問題。另一個重點則是散熱,AirVision M1 畢竟是輕薄取向,不可能再嵌入額外風扇來協助散熱,運作時一定會感覺到有熱量,主要由眼鏡的上半部散發,但仍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兼顧生產力與娛樂需求
當前消費市場對頭戴式顯示器的需求主要來自兩大族群:一是行動辦公人士,他們希望擁有一款能隨時隨地擴展螢幕空間的設備;二是追求個人化觀影體驗的影音娛樂愛好者。然而,這類產品始終未能大規模普及,並面臨諸多挑戰,包括體積與重量影響配戴舒適度、應用生態與使用場景尚未成熟,以及電池續航的兩難——若要延長續航,勢必要配備更大、更重的電池。AirVision M1 則採取減法思維巧妙避開這些問題,以輕量化與便攜性為核心,專注於沉浸式使用體驗。其核心價值不僅在於突破傳統螢幕的限制,更在於以直覺的方式呈現視覺資訊。使用者僅需透過一條傳輸線連接筆電、平板、手機或遊戲掌機,便能立即享受用大畫面觀看影片、瀏覽網頁或處理文件的便利。特別是在空間受限的情境下,如擁擠的通勤車廂或狹窄的飛機座位,AirVision M1 更能發揮其優勢,提供不受環境限制的視覺體驗。
高穿透性鏡片、輕量化鏡身設計
作為華碩首款頭戴式顯示器,僅 87 公克的 AirVision M1 在上手的第一刻,便令人驚訝於其輕盈感,重量約相當於一條巧克力棒,可大幅降低配戴時的負擔,其設計也獲得了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2024 及 Computex 官方 BC Award 等國際大獎肯定。此外,配備高穿透性的鏡片更是其一大亮點,市售同級產品平均光學透明度為 12%,相較之下,AirVision M1 則高達了 60%,讓使用者在享受沉浸式觀賞體驗的同時,仍能清楚感知周圍環境,兼具沉浸感與安全性。
麥克風
內建降噪麥克風,可用於免持通話情境或者對連接的裝置下語音指令。
環境光感測器
可偵測配戴者附近的光源條件,自動調整顯示螢幕的亮度。
遮光鏡片
看影片可用於阻擋大部分的外部光線,類似墨鏡,以磁吸方式固定。
穿戴感測器
偵測到未配戴時會自動關閉顯示器,以節省連接裝置的電力。
眼鏡鏡片
為降低重量所以採用塑膠材質,並經過染色處理,具備 60% 的透光度。
產品標示
右邊鏡腳上印刷有產品名稱「ASUS AirVision」的銀色字樣。
鼻托
金屬鼻托可推合或拉開以調整配戴高度,並提供 2 組不同尺寸鼻托更換使用。
收納盒
分為上下層設計, 可以輕鬆收納 AirVision M1 眼鏡以及傳輸線材,便於攜帶。
傳輸線
隨附一條編織傳輸線,其中一端的接口處有特別做出彎折的設計。
度數鏡片框
附無度數塑膠鏡片,方便使用者至眼鏡行時,可以進行配鏡的尺寸對比。
顯示器
內建 Micro OLED 顯示器,並採用自由曲面光學技術,讓畫面具備穿透性。
觸控板
位於左邊的鏡腳,可使用單指及雙指點擊或滑動,來完成基本的功能操作。
連接埠
位於鏡腳末端,採用 USB-C 接口,用於連接相容的主機裝置。
喇叭
左右鏡腳在接近耳朵處各配有一個揚聲器, 功率合計 2W,可以提供立體聲道效果。
多螢幕並列以及手勢操作功能
從應用層面來看,儘管 AirVision M1 理論上可支援任何具備 DP Alt Mode 輸出功能的裝置,但若要充分發揮其多螢幕顯示與手勢操作等核心功能,仍需搭配專屬的 AirVision 應用程式。因此,最佳搭配裝置為搭載 Windows 11 系統的桌機、筆電及遊戲掌機。此外,由於 AirVision M1 的關鍵特色之一是同步呈現多組工作視窗,建議至少使用配備 AMD Radeon 680M、NVIDIA GTX 1060、Intel Iris Xe 或更高規格效能的設備。此外,針對多螢幕的管理、快捷鍵設定等進階功能,也需透過 AirVision 應用程式進行調整。
浮動功能選單
安裝 AirVision 應用程式會在桌面建立浮動按鈕,點開後即可進行各項功能的設定。
瞳距調整
首次連接會需要先設定瞳距,可參考畫面上顯示的圖像進行微調,以獲得最佳的清晰度。
操作教學
在正式開始之前,會提供操作手勢的教學動畫,日後也能隨時透過 AirVision 應用程式複習。
虛擬螢幕設定
提供工作、遊戲、無限及兩組自訂模式,均可自由決定各螢幕的位置排列與數量。
自定義手勢
使用者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來設置各項手勢操作,並選擇是否讓滑鼠游標跟隨顯示螢幕。
輕負載模式
由於 AirVision M1 無內建電池,若想減緩裝置的電量消耗,可開啟輕負載模式,不過也會同時關閉瞳距調整。
支援 3DoF 自由度但仍有其限制
在使用體驗上,由於智慧手機依賴觸控操作,當 AirVision M1 連接手機時,使用者仍需低頭看著螢幕才能準確點選,雖然鏡片透光性高,無需摘下眼鏡,但整體操作仍不夠直覺。因此,最適合的應用場景還是影音欣賞,讓使用者擺脫低頭觀看的不良姿勢。此外,需留意 AirVision M1 雖支援 3DoF,但僅限於多螢幕並列顯示模式下才能發揮作用。在此模式下,使用者可選擇關閉 AirVision M1 中的實體主螢幕影像,並將虛擬螢幕排列於實體螢幕的兩側,從而營造出虛實整合的多螢幕工作環境,提升視覺延展性。
觸控手勢
在無專屬應用程式的支援下,AirVision M1 的觸控手勢僅能支援亮度調整以及媒體播放功能。
多螢幕模式
除了能夠同時顯示多個螢幕之外,還支援 3DoF 自由度追蹤,畫面不會隨頭部擺動而移動。
顯示器設定
在連接狀態下,可以發現 AirVision 是透過一個巨幅的虛擬顯示器,來作為多螢幕模式的顯示區。
畫面距離
100 吋畫面的觀看距離也可調整,最多可以延伸至10公尺遠,但設太近會超出顯示器的顯示範圍。
支援 3D 影片
訊源需為 Side-by-Side 的 3D 影片格式,開啟全螢幕播放後再手動切換AirVision M1 的 3D 模式。
影像模式
如同一般螢幕,提供標準、劇院、遊戲等不同模式可以選擇,護眼功能也獲得TÜV Rheinland 認證。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 延伸閱讀:Meta豪華版級智慧眼鏡Hypernova曝光,要價突破一千美元、「取代iPhone」為目標
- 延伸閱讀:華碩 AirVision M1 智慧眼鏡預購最後倒數,2 月 19 日上市、價格 26,900 元
- 延伸閱讀:1MORE 首度亮相 G70 AI 智慧眼鏡和旗艦級 S70 AI 開放式藍牙耳機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