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Google Gemini App 現在不管是在 Play 商店或是 App Store 中,都可以免費下載並使用。不過像是 ChatGPT、Claude 等 AI 聊天機器人也都有推出各自的應用程式,Gemini App 與其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本篇就要來告訴你 Gemini App 該如何使用,以及 Android 版和 iOS 版在功能上有什麼區別。

文章目錄

Gemini App:可在手機上使用的 AI 助理

Gemini 是 Google 推出的 AI 服務,可以想像成是 Google 版的 ChatGPT。不過除了與一般聊天機器人一樣,可以透過自然語言與其互動之外,Gemini 更可與 Google 完整的生態系相結合,來達到更好的體驗。而先前 Gemini 也正式在 Android 和 iOS 系統中,推出繁體中文版的 App 了。

與 ChatGPT App 有什麼差別?

Gemini 和 ChatGPT 的應用程式其實在不管是介面還是使用方式差異都不大,包括多語言支援、即時搜尋網路、生成圖片等。而與其餘 AI 聊天機器人相比,Gemini 最大的優勢在於可連結 Google 雲端硬碟、Gmail、Google 地圖、飯店、航班、和 YouTube 等 Google 應用程式的擴充功能,方便處理生活大小事;甚至在 Android 手機中,Gemini 是直接取代 Google 助理來使用。後續我們會依序說明,該如何將 Gemini 設定為手機中的主要助理,以及各項功能要如何使用。

Gemini 的擴充功能包括 Google 地圖、航班、機票、YouTube 等,再外加Google Workspace。

Android 與 iOS 版的區別

由於 Android 版是將 Gemini 整合於內建的 Google 助理,因此與 iOS 版就會有功能上的差異。像是在瀏覽網頁時,Android 手機可以直接透過「Ok Google」呼叫出 Gemini,然後匯入並摘要內容;或是用語音執行快速動作,如設定或調整鬧鐘、撥電話、傳訊息等。不過 iOS 版就只能透過開啟 App,使用應用程式內的功能。Gemini 目前皆可免費使用,另外也有付費版的 Google One AI 進階方案。

付費方案能享有 Gemini Advanced 服務,包括使用新一代模型 1.5 Pro,以及在英文及部分特定語言的 Gmail 和 Google 文件中使用 Gemini。

Android 篇:Gemini 整合 Google 助理

直接透過手機與 Google 的 AI 模型系列互動,包括協助寫作、創意發想,或是利用打字、說話、上傳圖片、拍照等方式與 Gemini 互動;且只要說「Ok Google」,就能讓 Gemini 針對手機螢幕內容提供協助。

在 Android 裝置中,Gemini 行動應用程式會與 Google 助理搭配運作,提供常用的語音快速操作功能,也可以透過「Ok Google/Hey Google」喚醒 Gemini。然而,目前仍有一些 Google 助理的功能需要切換回完整的 Google 助理介面才能使用。接下來,我們將說明 Gemini App 中可以直接執行的功能,以及需要仰賴 Google 助理才能完成的部分。

透過語音與 Google 助理協作

Gemini App 透過與 Google 助理協作,用戶可以直接使用語音指令設定或調整鬧鐘 / 計時器、撥電話 / 傳送訊息給聯絡人等。Gemini 也可以控制裝置中的各種功能,像是開啟手電筒、藍牙或特定應用程式。而若要透過語音指令存取該功能,記得先確認「Google 助理」、「Ok Google」和 「Voice Match」均有啟用,這部分相信原先有在使用 Google 助理的用戶應該已經很熟悉了。

另外,即使當手機改用 Gemini 作為行動助理時,在其它裝置上 Gemini 也不會取代 Google 助理,包括智慧螢幕、智慧音箱、電視、汽車、智慧手錶等。也就是說,當對這些非行動裝置說出「Ok Google / Hey Google」時,仍會由 Google 助理回覆。

在「Ok Google 和 Voice Match」頁面中找到「Hey Google」選項,並將其開啟,就可以透過兩種指令喚醒 Google 助理了。

目前尚不支援翻譯模式

而 Gemini App 不支援的 Google 助理功能包括翻譯模式、日常安排,以及 Podcast、新聞、電台和第三方音樂串流供應商等。不過翻譯網頁及操控第三方 App 其實是許多 Android 用戶相當常用的功能,也有不少人因此仍舊選擇 Google 助理而非 Gemini。Google 官方表示 Gemini 仍在學習中,以 Gemini 要取代 Google 助理的事態來看,將這些功能加入到 Gemini 中,應該是必要且遲早的事。

使用 Google 助理的翻譯模式,可以一鍵直接將整個網頁換成另一種語言。

Gemini 也能用英文摘要網站內容,但沒辦法逐字逐在畫面中顯示。

透過 AI 快速摘要網頁內容

Gemini App 還可以根據螢幕內容,提供更個人化、更貼近使用情境的服務。像是在瀏覽網頁時,只要透過語音指令呼叫出 Gemini,AI 就能即時摘要螢幕內容、提取重點,甚至連圖片中的文字也能分析;且不只是網頁,同時還支援應用程式介面或相片等,只要是手機螢幕的畫面,都可以透過此方式快速匯入 Gemini 詢問相關問題。

而如果是 iPhone 用戶, 雖然不能透過「Ok Google」呼叫出 Gemini,但想要總結網頁內容的話,還是可以用複製連結到應用程式裡的方式。

步驟 1:開啟欲摘要或提問的網頁後呼叫出 Gemini,並點選「提出有關這個畫面的問題」將內容匯入。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2:這時會看到網頁出現在 Gemini 的提問框中。若沒有匯入網頁,就只會是一般的 AI 聊天功能。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3:再來就可以提問與網頁相關的問題,或是摘要內容都可以。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4:接著 Gemini 就會直接在框中回答。若覺得很容易不小心關掉,想要接續使用的話,可以按右上方的圖示跳轉到應用程式中。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5:無論是否有回到 App 裡,只要有提問紀錄就都會儲存在 Gemini 的活動記錄中。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彈性切換 Gemini 或 Google 助理

如果選擇使用 Gemini App,Gemini 就會取代 Google 助理,成為手機中的主要助理。不過如同先前所述,Gemini 目前尚不支援某些 Google 助理的功能和服務,所以接著我們就來示範如何在 Gemini 與 Google 助理間切換。

另外要留意,Android 版的 Gemini 應用程式僅適用於至少有 2GB RAM,且搭載 Android 10 以上版本的手機。

步驟 1:下載完畢並首次開啟 Gemini App 時, 系統就會詢問你是否要把Google 助理改為 Gemini。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2:選擇使用 Gemini,就可以直接開始問問題了。倘若想要切換回 Google 助理,則先點選右上角用戶的頭貼。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3:接著在列表中找到「改用 Google 助理」。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4:然後重新選擇「Google 助理」即可。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步驟 5:切換後就可以使用原先 Google 助理的功能了。完成後系統會詢問你更改的原因,不想填的話可以直接跳過。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iOS 篇:iPhone 也能與 Google 生態系整合

除了可以在 App 內站式獲取摘要、深度分析外,Gemini 還串聯了 Google 各式的應用程式,像是能夠從 Gmail 及雲端中快速找到所需的資訊,來達到更高效的工作體驗。

前面講到的都是 Gemini 與 Google 助理搭配的應用,雖然在 iOS 中沒辦法使用,但憑藉著 Google 本身多元的服務,Gemini App 在一般日常生活應用中與其它 AI 聊天機器人相比,還是有不少的優勢。

擴充功能有哪些?

打開應用程式並點選右上方用戶的大頭貼後,工具列就會有「擴充功能」的選項可選擇,目前支援 YouTube、Google 地圖、航班/機票和飯店、Google 日曆、Google Tasks、Google Keep 和公用程式等。當開啟擴充功能後,只要詢問到相關問題,Gemini 就會自動從相對應的應用程式或服務中搜尋,提供更實用的回覆。如此一來,不必再打開多個分頁,在單一對話中就能獲取各種資料來源的回應。另外擴充功能還有 Google Workspace,這個我們下個部分會獨立出來說明。

大部分的擴充功能都是預設為開啟,不過由於 Gemini 會與擴充功能分享所在位置等資訊,因此若擔心隱私問題都可以自行手動關閉。

為提供更適切的回覆,Gemini 會與擴充功能分享所需的個人資訊,但用戶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開啟擴充功能。

開與不開有何不同

那要如何在對話中知道自己是否啟用擴充功能?Gemini 會直接在回應的上方標示,它現在是透過哪個擴充在幫你找答案;由於是自動開啟的,所以如果不想要套用該服務,也有重新純以 AI 回答的選項可選擇。而如果想要搜尋如 YouTube 影片,但系統沒有自動啟用擴充功能時,則可以透過在提問框輸入「@」符號,就能指定要套用的服務。

當沒有開啟擴充功能,回應就會是一般在與 AI 聊天時會得到的答案;開啟擴充後,畢竟是有參考資料來源的,回覆就會更有憑有據,較不容易出現幻覺的問題,且可透過超連結跳轉至該應用程式。

開啟擴充功能後,如果想要更進一步查看回應的資訊,可以點選超連結直接跳轉到該服務。

輸入「@」,系統就會跳出已開啟的擴充選項,可以指定回應想要套用哪個功能。

Workspace 擴充提升工作效率

前面有提到 Gemini 的擴充功能還有 Google Workspace,Google Workspace 整合了 Google 一系列的生產力工具和軟體,是專為提升工作效率而設計的協作平台。不過並非所有應用程式都有支援 Gemini 擴充,目前可使用的只有 Gmail、Google 文件、Google 雲端硬碟。

快速摘要 Gmail 內容

可能很多人在各種場合都會使用同一組信箱帳號,甚至沒有特別分工作用與私人用,再加上網購很容易就會訂閱到電子報,導致 Gmail 裡面充斥著各種促銷內容、社群訊息等,很容易錯過重要的訊息。這時就可以開啟 Gemini,直接在 App 中下指令將一週收到的信件摘要出來、搜尋指定主題的內容,或是回答特定問題,就不用再自己一封封慢慢過濾了。

Gemini 主要是提供資訊的整理,並不會直接更改 Gmail 內容,在回應的最後則一樣會提供原信件供查看。

Gemini 不僅能摘要訊息,還可以過濾掉指定的內容。而在回覆的最後也會提供超連結。

從雲端中找到指定檔案

另外,雲端硬碟是許多人備份檔案或是與他人共享資訊的管道,但如果沒有做好分類,很容易就會找不到資料。現在也可以透過 Gemini 來尋找,甚至是摘要特定檔案的內容。而經實測後發現,Gemini 目前僅能找到與 Google 文件及 PDF 相關的內容,其它雲端的照片、Google 試算表、簡報等都還尚未支援,這點比較可惜。

使用下來, 筆者個人認為在 Google Workspace 中的擴充功能穩定性還不是很高,像是摘要 Gmail 時可能會理解錯意思,導致生成出錯誤內容;或是在搜尋雲端檔案時,雖然成功找到對的內容,但檔案名稱其實是錯的。所以使用這項功能所獲取的回應,記得都還是要自行進一步查證。

不用上傳檔案,Gemini 就能自動找到指定內容並摘要。

如何啟用 Gemini Live 語音聊天功能?

Gemini Live 是 Gemini 的語音模式,可以透過更自然的方式與 AI 聊天,包括不用點擊按鈕就可以隨時打斷它、切換話題,甚至在背景或是手機鎖定時繼續進行 Live 對話;還能從 10 種不同的聲音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語音。而若有開啟 Gemini App 的活動記錄,Live 對話的轉錄稿也會儲存至該處,以便後續查看。

Gemini Live 中文版也於日前正式開放了,現在只要打開 Gemini App,就會在對話框的右側看到 Gemini Live 的圖示,點擊即可與 AI 聊天。不過目前測試起來效果仍有待加強,期待日後更新,每個人都能隨身帶一個專屬 AI 助理的日子,或許就快要來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Google Gemini App 全攻略:功能特色、Android/iOS 使用教學與 ChatGPT 比較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ycr
作者

PC home 雜誌、T 客邦產業編輯,也負責 T 客邦影新聞 YouTube 頻道短影音製作。關注 AI 相關應用,並有軟體教學報導。(大頭貼為 AI 生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