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遊戲總是喜歡取一個響噹噹的名稱,讓自己鋒芒外露。奇怪的是,某些遊戲賣到國外就突然改名,甚至連內容也一併修改,讓玩家完全摸不著頭腦。這裡將列出一些被迫改名的遊戲案例,並解釋其改名的幕後原因。
魂斗羅(Contra)
改名為:Gryzor、Probotector
▲魂斗羅的主角造型來自阿諾史瓦辛格與席維斯史特龍。
▲《Gryzor》MSX2版的遊戲標題。
1987年,初代魂斗羅先於日本推出,再於北美與歐洲上市,讓全世界陷入轟殺外星人的熱潮。奇怪的是,Konami選擇將海外版的魂斗羅改名為Gryzor,沒人知道為什麼。
玩家對魂斗羅的改名提出各種理論,較具說服力的一個理論指出,由於當時的美國政府陷入伊朗門事件(Iran–Contra affair)的醜聞,為了不讓魂斗羅與伊朗門事件撞名,Konami才決定將魂斗羅的英文名稱換成Gryzor。
伊朗門事件:80年代中期,美國的雷根政府暗中兜售軍火給伊朗,事件爆發後隨即造成嚴重政治危機,其後續效應不輸給70年代的水門案。
後來Konami將魂斗羅移植超任主機,但是發售歐版(包含歐洲與澳洲)的時候卻碰上了問題。德國不喜歡魂斗羅裡面人類主角轟殺人型怪物的情節,認為這有影射戰爭之嫌,便禁止魂斗羅在德國販售。Konami只好將歐版的人類要素全部換成機器人,把主角葛屁的聲音換成機械爆破的音效,再將遊戲改名為Probotector(Robot Protector的縮寫),才得以順利上市。
▲《Probotector》主角變成機器人。
1996年,Konami推出PS版的《魂斗羅:戰爭遺產》,歐版玩家才總算正式見到原本的遊戲內容。
小精靈(Pac-Man)
本名為:Puck Man
▲小精靈的人氣度僅次於俄羅斯方塊。
▲初版小精靈在日本的廣告,標題為Puck Man。
小精靈躲鬼吃豆子的形象深植人心,其名稱Pac-Man家喻戶曉。可是根據小精靈的催生者岩谷徹所述,他最初其實是將小精靈取名為Puck Man(パックマン,Pakkuman),這是根據日本語的嘴巴開闔聲「paku-paku」稍作調整而來。
初代小精靈在日本以Puck Man的名稱問世,漂洋過海後隨即面臨名稱的爭議。小精靈的北美經銷商Midway指出,Puck這個字很容易被誤認為Fuck,對推廣遊戲有很大的負面影響,Namco索性將小精靈改名為Pac-Man,這個名稱便沿用至今。
拉捷特與克拉克(Ratchet & Clank)
改名為:在歐洲與大洋洲,幾乎每一款系列作都改了名
▲拉捷特與克拉克這兩個活寶在海外頗具人氣。
▲海外版的2代副標題改為Locked and Loaded。
舉幾個明顯的例子:2代的副標題為Going Commando(發動突擊),3代則是Up Your Arsenal(前進軍火庫),然而這些副標題充滿聳動與負面暗示,開發商便將2代的副標題改為Locked and Loaded(蓄勢待發),3代則是接砍掉副標題。2012年的Full Frontal Assault(前線極限衝鋒)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改名為較有喜感的Q-Force(Q戰隊)。
耐人尋味的是,2007年的5代擁有一個暗示性強烈的副標題Size Matters(尺寸問題,台灣翻成「激戰!巨大銀河之超微軍團」),開發商卻沒有將其改名,怪哉。
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子外,拉捷特與克拉克的其他系列作都被隨機改了名,像是4代的Deadlocked(生存之戰)改名為Gladiator(神鬼戰士),未來系列則是把「未來」的副標題刪除,原因不得而知。
忍者龜(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改名為:英雄龜(Teenage Mutant Hero Turtles)
▲你能夠叫出每一位忍者龜的名字嗎?
▲英雄龜的遊戲封面。
你想必很納悶,為何部分的歐洲國家要求遊戲改掉「忍者」這個字?這是因為忍者在部分國家被列為禁用語,開發商只好將遊戲標題的忍者換成「英雄」,還挺沒道理的。
順道一提,動畫版的忍者龜受到更多的規範,迫使動畫商必須大幅和諧動畫內容。舉例來說,米開朗基羅手中的雙截棍被和諧為繩鉤,理由是雙節棍屬於限制級要素(據說是因為雙節棍經常出現於限制級電影的緣故),嗚呼哀哉。隔壁的忍者外傳也是因為這個理由,在部分歐洲國家被改名為《暗影戰士》,好俗的名稱。
(後面還有:其他改名換姓的六款遊戲)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