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官親述:求職者演無間道,用假身份騙過了三輪面試

面試官親述:求職者演無間道,用假身份騙過了三輪面試

Catfish 是指在網上建立假身份的人。弄假身份的目的各異,但是有人卻想靠這個來找工作,而且還差點得逞了。這是美國一間企業遭遇到冒名來求職的一個案例,說明了這個冒牌貨如何讓自己的團隊差點上當,以及這些冒牌貨的特徵。以下就是這家企業負責徵人以及差點被騙的人資主管的說明。

接下來要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出於保護無辜者(或者也不是那麼無辜)的目的姓名、地方和公司都改了。我被一位求職者給騙了(catfish)。而且不僅僅只是電話篩選階段。那個傢伙還用假身份騙過了招聘機構、電話篩選,甚至還包括3輪面試。當一切被拆穿的時候,我們都幾乎要準備招他進來了。

如果你還不熟悉的話,catfish 是指在網上建立了假身份的人。Catfish 背後的動機各異,有的是想著約會 app 上騙人的,有的是想報復的,有的純粹是開玩笑,或者像現在這個故事的情況下,是想謀個職位的。

這段經歷(此外也是個相當好的故事)讓我學會了很多,所以我認為和你適合分享出來給大家。

 

第一幕:愛上冒牌貨

當一個人好得似乎難以置信時通常就是這樣的。一位聰明的冒牌求職者不會以完美的面目出現——但他會在你需要的時候說出所有那些正確的東西,可是會混入足夠多的謙虛,好讓他的故事看起來可信。

經過了無數次的電話篩選、親自面試甚至一兩次招聘失敗之後,任何招聘經理都會變得筋疲力盡。以至於當一名好的求職者出現時你馬上就會被他給迷住。

在我們的這個上當的案例中,我們是想找一個 AE (業務專員),通過電話,聊起來一拍即合。此外,他待過的上一家公司還是我曾經工作過的——這是個加分項,讓我馬上覺得他很合適拿到候選資格。經過電話篩選之後,我們讓他過來辦公室跟團隊見面。他的知識、對我們品牌的熱情、他的銷售悟性、外向的獵人心態以及總體形象給每一位面試官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的這位冒牌貨從來都沒有遲疑過,總是面帶微笑,也把作業給完成了。我們甚至還討論了實際的銷售操作面,談到了 MEDDIC 的優缺點,以及 Salesforce 的工作流程。我的意思是說,這個傢伙相當不錯。

下一步就是 offer,如果我運氣好的話,也許辦公室下周就能有一位新的銷售代表進駐了。

現在,如果我稍微看仔細一點的話,本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他的故事不是完全的可信:他的 LinkedIn 簡歷上,我們只有一點共同關係——這很奇怪,特別是我們都曾經在同一家公司工作過。

 

第二幕:情況開始變得有點可疑

我在做出任何招聘決定之前都會進行背景調查。我致電給求職者提供的人,我還進行自己的秘密背景調查。我知道,秘密背景調查這件事不是每個人都認可的……可是……我的確認為這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灣區——如果我不做秘密的背景調查的話,可能永遠都發現不了冒牌貨。

當我跟這位求職者要背景資料時,我要求他要提供前一份工作(也就是我也工作過的那間公司)的主管的推薦信,姑且稱這家公司叫做 Acme Corp 吧。根據求職者的說法,說他離開的時候他與主管的關係還是很好的,所以跟他的前主管要一份推薦信,這個不應該是個問題。

在等著他的推薦信過來的時候,我開始進行自己的背景調查。我離開 Acme Corp 已有一段時間了,那家公司現在已經有很大的變動——尤其是銷售團隊——所以在那裡我已經沒有多少關係了。在 LinkedIn 上面查看了數百份AE資料,看看有沒有什麼人是我認識的。我找到了兩個人——姑且稱之為 Jim 和 Bob ——我找到了他們問是不是認得我的那位求職者。

次日我收到了求職者發來的兩份推薦信——但是既不是那位經理的、也不是來自 Acme Corp 的。顯然他還在等著那份我要求的推薦信。奇怪……不過也 OK。

後來我又查看了一下我的 LinkedIn,我看到我的兩位朋友都回了我,但 Jim 和 Bob 都沒聽說過我的那位求職者。然而,Jim 說他還會偷偷地再打聽一下。

現在我開始變得緊張了。沒有 Acme Corp 的推薦信……本來應該跟他在同一個團隊工作的我的朋友並不認識他。這似乎有點可疑。

然後一切迅速展現在我面前。

 

第三幕:抓住冒牌貨

求職者仍然沒能拿到 Acme Corp 的推薦信——這導致我開始懷疑,有什麼事情不對。

那天稍晚一點的時候我從 LinkedIn 收到了 Jim 的一條消息,他說周圍的人他都問過一遍了但是沒人聽說過這個人。Jom 甚至還上 Salesforce 看過了,但沒有一個帶我求職者名字的人擁有 Acme在Salesforce 的帳號。最後,按 Jim 的看法——我的求職者根本沒在那裡工作過。

TMD。一個人在整個面試過程中對最近工作經歷(還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公司)都一直撒謊仍然能過關斬將直到背景調查階段,這件事有沒有可能?這聽起來簡直太瘋狂了對吧?而且非常冒險。

然後那位「關鍵人士」出現了——一位完全是機緣巧合、機率小到被雷劈、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關鍵人士。求職者終於回了我要的推薦信……推薦人的名字、郵件地址還有電話號碼都是我朋友Jim的。不過電子郵件地址和電話號碼都是假的。

我們的冒牌貨被確認了。在這麼多經理可以冒用的情況下,這位造假者居然選中了我在 Acme Corp 裡面認得的兩人中的一個。

這個冒牌貨推薦信的郵件地址和電話號碼造假就只能走到這一步了。

此後,我拚命地在 Google 上研究一切有關揪出 catfish 的技能並且用到實踐上。逆向電話號碼查詢,社群媒體頁面,深度 Google 搜尋等等。然後,我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值得擔憂的事情。

最瘋狂的一點是,如果哪位冒牌貨選擇在 Acme Corp 工作的任何其他人當他的「主管」,我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真相。我可能會打給假的電話號碼、發郵件到假的地址上,卻一直被蒙在鼓裡。我可能會跟假的Jim對話,他可能會給我一封熱情洋溢的推薦信然後我可能就把 offer 給那位冒牌貨了。

 

第四幕:如何認出冒牌的求職者

在確認了那位求職者的確在簡歷、LinkedIn 檔案、在面試中中撒謊並且提供假冒的推薦信之後,我用了很多時間去反思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和我的團隊都算是業務相當嫻熟的了。這究竟是怎麼騙過了我們的呢?又如何才能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呢?

請吸取我的教訓!以下是關於如何辨別冒牌求職者的一些提示,以防你被拖進渾水裡面:

  • 規則1:相信你的直覺!大多數冒牌貨在這過程中都會犯一些錯誤。也許是一則不大說得過去的故事,也許是 LinkedIn 檔案太新,後者簡歷上面一個無法解釋的漏洞——不管怎樣,總會有瑕疵的地方。我團隊裡的一些傢伙的確發現了這位求職者的故事裡面稍微有點奇怪的地方。如果一件事情感覺可以的話……要相信你的直覺深入挖掘下去。

  • 規則2:認真仔細看看求職者的社會資料。可能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求職者在 LinkedIn 檔案上的缺陷。在 SaaS 領域做過幾年的 AE 應該有比較豐富的資料才對。這份檔案看起來相當的新,而且並沒有很多的關係,而且我跟他只有幾個共同的關係。

  • 規則3:一定要進行背景調查,如果可以的話要進行秘密的背景調查。這是這個過程裡面關鍵的一步。我的建議是再進一步——看看你跟對方是不是有共同關係然後去接觸對方。如果他們的檔案裡面沒有任何明顯的東西的話,看看你是不是認得誰是在求職者過去待過的公司工作過的然後接觸對方。

  • 規則4:Google 是你的朋友。很容易會忘記這一步。不過在你做出招聘決定之前,去 Google 一個人的名字,因為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會冒出什麼來。還有,不要僅看第一頁結果——要確保深挖結果,看看能不能找到可疑的東西。

令我高興的是我是在招聘之前逮住了他。如果我們把這個人招進來的話,很難講會發生什麼。也許他的確挺不錯,甚至可能會成為我們最出色的 AE。但也可能他甚至連怎麼登錄進 Salesforce 都不知道。不管結果如何,還是早點發現為妙。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