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會想方設法避開哪怕是最微弱的糞便氣味,但一群科學家目前正準備前往南極收集藍鯨的糞便,並研究其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詳細的鯨魚糞便考察,旨在驗證一種理論,即世界上最大哺乳動物的糞便在維持南大洋生產力方面發揮的作用遠比之前所想的更為重要。
利物浦大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拉文尼亞‧拉特納拉賈(Lavenia Ratnarajah)說:「我想證明鯨魚是生態系統工程師,如果我們能證明這些動物對海洋維持正常功能有巨大貢獻,那麼拯救它們就會變得更容易。」
藍鯨的數量在20世紀初下降了95%,但自從1966年全球禁止捕殺以來,藍鯨數量已經穩定下來,並有所恢復。現在藍鯨的數量約有1萬到3.5萬頭,而且大部分都生活在南極。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這些巨型生物的繁殖和遷徙習性上,它們可以長到30多公尺長,重達200噸,甚至比最大的恐龍還要重。但新的研究將考慮藍鯨如何幫助南極水域維持營養平衡。藍鯨糞便是富含鐵的海洋肥料,可以刺激海洋細菌和浮游植物的生長。
浮游植物是構成南極食物鏈基礎的微小植物,也是碳封存的最大生物來源。如果沒有鐵的生物循環,相對貧瘠的南大洋將無法維持足夠多的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又是磷蝦的主要食物。
這項新研究試圖量化藍鯨糞便的營養影響,並測試一些理論,比如藍鯨是極地生態系統中不可替代的生物,因為其他主要捕食者(企鵝和海豹)都傾向於在冰面上排泄廢物,而不是在水中,所以它們無法為海洋提供相同的營養價值。
來自塔斯馬尼亞州霍巴特的考察船調查小組與其他幾十名科學家一道,將開始南極之旅。這次調查由英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和澳大利亞南極司資助。科學家們將首先部署聲納浮標來識別藍鯨的位置,然後在接近時,使用無人機在鯨魚上方飛行,等待「橙色羽流」的出現,這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
這些糞便主要由被消化的磷蝦組成,最初漂浮在海面上,然後消散,最後沉入海底。在之前的任務中,研究人員不得不手工採集藍鯨的糞便樣本,但這次他們可以讓無人機來做這項工作。拉特納拉賈稱:「藍鯨的糞便是液體,聞起來很難聞。有時候我覺得在從事世界上最糟糕的工作,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又是最迷人的。」
-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