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這麼多,Google上看到的內容是怎麼「被挑中」?Google新聞副總裁親自揭秘!

新聞這麼多,Google上看到的內容是怎麼「被挑中」?Google新聞副總裁親自揭秘!

當你想在網路上看一則新聞,你都怎麼找起?除了在《蘋果日報》、《ETToday》、《自由時報》、《中央社》、《BBC》及《端傳媒》⋯⋯等各大新聞 App 上閱讀,相信更多人的「開啟方式」是打開 Google 搜尋關鍵字後,再跳到「Google新聞」的頁面。

但是,光是「反送中」、「發大財」、「總統大選」等熱門關鍵字,新聞就有成千上百條,為何跳出的結果,總是那幾家媒體?Google 到底是如何從中篩選,讓我們看到「最應該看的新聞」?

▲ Google 新聞副總裁 Richard Gingras 藉著登台的機會,跟台灣媒體分享 Google 對新聞的看法及策略。
圖片來源:唐子晴/攝影

Google搜尋 VS Google新聞,顯示結果大不同

「大家常常會有誤解,其實我們在 Google 搜尋中並不會太過『個人化』你的結果。」 Google 新聞副總裁理查德·金格拉亞斯(Richard Gingras)揭開 Google 搜尋機制的神秘面紗。

若要探究 Google 新聞複雜的搜尋結果,就不得不從最基礎、最根本、最習習相關的 Google 搜尋說起。不想讓 Google 成為一座「資訊孤島」,只提供給用戶信仰的、想看的東西,造成越來越嚴重的資訊落差, Google 搜尋不會依據用戶的意識形態「喜好」來排序結果,而是一些基於事實的「習慣」。

金格拉亞斯舉例,當用戶在 Google 搜尋中輸入「餐廳」,顯示的結果當然是台灣的餐廳,而不是香港的餐廳,因為 Google 知道你的所在位置;再比方,面對一些「模稜兩可」的關鍵字,如「某某某棒球隊」,但在日本、美國都有同名的隊伍,此時 Google 知道你這次點開文章是什麼,從而紀錄起你真正的目的,也就是你的「搜尋習慣」。

但是,到了 Google 新聞這裡,規則就有點不太一樣了。

「在 Google 新聞中,搜尋有『個人化』,也有『非個人化』的結果,我們認為兩者都很重要,這樣你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金格拉亞斯說道。

什麼是「個人化」的搜尋結果?打個比方,當你透過 Google 訂閱了某一些媒體後,像是《紐約時報》、《每日新聞》,在搜尋新聞時,即便此媒體的結果會出現在明顯的位置,但不會跟一般的新聞結果混雜在一起,而會在另外的版位顯示;再者,你根本不想看到某一媒體的新聞,在後台也可以設定,把這家媒體屏除在顯示結果中。

▲在 Google 新聞中,新聞排序會根據 Google 演算法跟評判內容權威與否的機制而不同,但讀者的閱讀習慣,多多少少也會有影響。
圖片來源:Google

再更直接一點,如果某位用戶習慣看《蘋果日報》,但卻從來不看《中國時報》,針對同一則新聞,仔細探究此用戶的搜尋結果,《蘋果日報》的排序一定會更靠前,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看到的結果,多少都還是不同。

明明是同一則新聞,為什麼這家文章會被排在第一個?

回到 Google 新聞上,那到底哪些文章可以「被選上」?

在瀏覽搜尋結果時,越靠前文章一定越容易被看見,可見「排序」相當重要,除了參雜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外,Google 又是如何決定新聞顯示的「優先順序」呢?

夾雜著「人工」和「機器」綜合作業,似乎排序機制比 Google 搜尋複雜不少。簡單來說,金格拉亞斯把這一套標準歸納成三點:

首先,和 Google 搜尋一樣,當用戶輸入關鍵詞後如「Pixel」、「WWDC」、「軟銀」後,要看看一家媒體的文章中,有多少「內容」和「關鍵字」與其相關。

第二點就和 Google 搜尋截然不同了, Google 會判定內容是否有「權威性」,其中牽扯到不少因素,其中之一,是有沒有很多可信任的媒體「轉載」或「引用」這一篇文章。例如不少外電新聞會有「根據《The Verge》報導」等字樣,或是直接轉載並標註網址來源,如此一來,該篇文章的「權威性」就會提高。

另外,Google 找了1萬名的評價員(Raters)來評估新聞的可信度,並透過他們的評估結果,再去調整優化 Google 新聞使用的演算法。

第三點,則是新聞出現的時間順序,越新的文章無疑排序會在越前面。「因為一件事情會有新的進展,你現在在 Google 上搜尋的結果,過15分鐘後就會不一樣,因為語意資料庫發生了變化。」

「Google 是一個開放的平台,網上聚集了很豐富的資訊,但同時這也是挑戰,因為讀者肯定更想看到他們相信,他們喜歡的東西。」金格拉亞斯說道。亦即,Google 希望在搜尋新聞的第一步,不依用戶喜好,而是提供一件事情的各種面向,但用戶究竟會看哪些?相信哪些?主動權都在用戶身上。

在Google上找答案,假資訊一眼就看破

「如果碰到一架飛機墜機,有很多文章說死亡人數達42人,但有些文章指出是38人,我們沒有辦法在當下就知道事實的真相是什麼。」金格拉亞斯表示,要判定文章內容的真偽其實很難, Google 現在也在研究這一點。

但面對「假新聞」,在新聞查核上 Google 已經做了不少努力,並想讓用戶能自己判定資訊的真偽。

近期 Google 已經開始和各種新聞查核組織合作,包括政府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以及民間組織「MyGoPen」和「Cofacts真的假的」。未來在 Google 搜尋問題時,只要是「MyGoPen」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過的新聞,在搜尋結果上都會被標示出來。

▲像是「台灣健保卡到世界各地都可用」,這一問題 MyGoPen 就查核過,查核結果在搜尋時就會被標註出來,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會加入這一呈現方式;而Cofacts真的假的因為主要是以聊天機器人方式來查核,合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Google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媒體如何自律?如何判別不實訊息?民眾如何提高自身判斷力?這些議題都開始越發重要。而然,身為最大的入口網站,Google 承諾會給媒體公平露出的機會,也會讓用戶有更「全面」的認知,先做到不偏袒任何一方、做到公正。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