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Pay 打不過街口支付、LINE PAY?財金公司董事長:台灣 Pay 是整合平台,比較市占率沒有意義

台灣 Pay 打不過街口支付、LINE PAY?財金公司董事長:台灣 Pay 是整合平台,比較市占率沒有意義

日前有媒體質疑由財金公司推廣的行動支付服務「台灣 Pay」是「掛羊頭賣狗肉」,不僅推廣成效不彰,打不過街口支付、LINE Pay 等競爭對手,甚至根本沒有「電子支付機構」執照,形同違法。對此,財金公司今天透過記者會向外界澄清,「台灣 Pay」的本質是「平台」,普惠金融、整合行動支付手段才是他們的理想,至於計較用戶數、金流量或市占率,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為反擊並澄清外界對於「台灣 Pay」的質疑,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親上火線,接受媒體問答並再度重申台灣 Pay、財金公司的角色定位與理念,事實上與外界所認為的「不太相同」。

首先,財金公司點明台灣 Pay 的原始功能,即協同金融機構制定 QR Code 共通支付標準,透過互聯互通的金流基礎平台,打造我國「數位金流」發展的高速公路。換句話說,「推廣行動支付的基礎建設」才是財金公司的主要理念。

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右)對外重申財金公司的角色定位,以及台灣 Pay 的本質與推廣成效。

財金公司以擔任金流基礎建設的「中立平台」角色,將前端商戶與消費者,交由各支付業者經營、管理,結合參與機構資源,共同推展行動支付服務。若以此為前來「檢討」台灣 Pay,那麼與街口支付、LINE Pay 等電支平台進行市占率、金流量的比較,就變得毫無意義,畢竟「本質上」就有所不同。

林國良不斷強調,台灣 Pay 屬於「平台」與「標準」,整合金融業者的服務為民眾提供行動支付手段,但在推廣過程中,台灣 Pay 不能避免成為一個「品牌」或「識別」,導致外界與其它電子支付服務有所混淆。

此外,財金公司也以「開放、互通」為推展原則,期待現有的電子票證、電子支付機構能加入台灣 Pay 的行列,透過「共通支付標準」,將行動支付的使用及受理涵蓋面,擴及至全民與全通路,達成「跨平台、跨銀行、跨產業」的共通支付願景。

台灣 Pay 澄清自身定位:是平台也是品牌,比較市占率沒有意義,本就無須電子支付執照

林國良說,台灣 Pay 就像是 VISA、MasterCard 一樣,當消費看到這個「標誌」,就知道可以透過金融業者的「自有錢包」或「共用錢包」進行支付,而這也是財金公司配合政府政策,希望推廣「普惠金融」大方向的實踐。

至於媒體報導「沒有執照」的問題,財經公司聲明,行動支付服務皆是現行金融機構的既有業務,故屬於「整合平台」或「標準」的台灣 Pay,自然也無須另外申請「電子支付機構」執照,並沒有違法之虞。

面對外界台灣 Pay 推廣成效不彰的質疑,財金公司指出,目前參與台灣 Pay 的金融機構共有 30 家,年底也有 6 家會陸續上線,台灣 Pay 正日漸走入民眾生活,並填補「沒有信用卡」民眾的行動支付缺口,也整合 QR Code 信用卡 EMV 規格,接軌國際。

台灣 Pay 澄清自身定位:是平台也是品牌,比較市占率沒有意義,本就無須電子支付執照

根據資料,截至 108 年 9 月底,可使用台灣 Pay 進行支付的商家數逾 9 萬家,整合生活帳單與稅單逾 5,700 種,可使用卡數達 949 萬張卡,交易金額接近 520 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成長 3 倍,業務推動已初具成效。

既然台灣 Pay 以整合平台自居,而非一體化的支付機構,那麼冠上「Pay」的名稱,勢必會造成外界質疑。對此林國良表示,會使用「Pay」是由於考慮到品牌認知與「宣傳因素」,例如要將電子支付推廣到鄉下地方時,有個「Pay」字人家才知道你在做什麼。

台灣 Pay 澄清自身定位:是平台也是品牌,比較市占率沒有意義,本就無須電子支付執照

林國良更說,台灣 Pay 推廣至今已經有了不小的影響力,否則也不會吸引基層金融單位,如農、漁會信用部及信用合作社等陸續加入,將電子支付帶到更多地方,因此台灣 Pay 並沒有「打掉重練」的議題,未來還將因應科技、市場發展及民眾需求,持續調整精進。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MikaBrea
作者

曾任PC home雜誌硬體編輯,負責軟體教學以及產品評測,專注於遊戲/電競與其它有趣的一切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