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手機廠商發表新手機時,往往會強調「跑分」跑出了多少成績,秒殺了多少競爭廠商的手機。往往跑分一方面代表著效能,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性價比」:我用比你便宜的手機,跑分硬是比那些更貴的手機分數高上很多,對於使用者來說,是一個「爽」字。
小米可以說是跑分的始祖。當年雷軍首度在發表會上喊出「不服跑個分?」,成功揭開了一些旗艦機的遮羞布,讓性能代替行銷成為了評價手機的重要標準。
但跑分的變質也始於此處,對於一些新晉廠商,跑分成為了他們在手機領域打響名號的招牌,而且不用承擔後果。其中風頭最盛的無疑是樂視,賈躍亭曾多次用「跑分帝」等詞彙形容樂視系列手機,不過消費者實際上手後發現,樂視對處理器的優化也並沒有什麼突出之處,反而處於行業下風。
當大大小小的廠商都開始用跑分來吹捧自己的時候,消費者購買前後的落差感也就可想而知了,手機跑分軟體安兔兔被戲稱為「娛樂兔」。不少手機廠商開始對這種刻意討好跑分軟體的行為表達了不滿。
除了跑分作弊之外,跑分軟體的標準不一也被眾多數位愛好者所詬病。小米安兔兔跑分的虛高、蘋果和三星的 GeekBench 成績爭議、以及華為和3DMark的糾紛,都曾成為數位圈的大熱話題,但由於跑分軟體本身的標準權重不公開,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不過廠商和跑分軟體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車,也無形降低了跑分軟體的公信度。
跑分為何式微?
跑分熱度的下降,固然與評測標準不統一有關,但品牌之所以將跑分的宣傳權重下調,和手機的軟硬體發展也脫不開關係。
從 Android 5.0時代(2014年)開始,Google 徹底開放了針對64位元處理器的系統支援和 ART 虛擬機,大幅改善了安卓平台執行效率低的特點。不過很不幸的是,彼時的安卓機型正好趕上著名的「火龍」高通驍龍810,隨後的驍龍820表現也令人失望,那時期,各大品牌的跑分熱也來到了高潮,誰都希望跑分數字來證明自己駕馭住了這兩顆晶片。但反過來說,消費者也第一次知道了跑分高的手機,有時也不太好用。
從驍龍835開始,品牌就開始有意識地下調關於跑分的宣傳。在835可以流暢執行吃雞的大背景下,再談跑分自然沒什麼意義。廠商開始進行從「硬」到「軟」的轉變,性能的宣傳也從跑分變成了高更新率這種消費者可感知的計畫。
當高更新率這最後一枚籌碼用完時,手機廠商開始轉向別的領域,潛心發掘錄影、音響、震動、系統生態的賣點,大家紛紛參照蘋果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辨識性。在這個時間點,當時華為就藉由主打拍照、續航等優勢跑出了自己的一片特色。
雖然「跑分」如今已不太受消費者信任。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不服跑個分」的吶喊,成功的在智慧型手機剛普及的年代,向大家提供了一種相對量化的評測方法,在那個時代,成功的把性價比打入了一般人購買手機時的標準考量因素。
而現在,跑分應該已經完成他們的階段任務,也該退出舞台了。
-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36氪)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