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手握7奈米製程一度震撼業界,但真要不惜血本挺進量產?可能是他們面臨的大難題

中芯國際手握7奈米製程一度震撼業界,但真要不惜血本挺進量產?可能是他們面臨的大難題

今年7月,中芯國際被逆向工程公司TechInsights披露,早已掌握7奈米製程技術,雖然還很粗淺,卻已默默供應超過一年之久。《金融時報》近日的專家評論則指出,中芯國際在製程技術上的突破,卻可能成為他們發展策略上的兩難掙扎。

《金融時報》上,由大中華區記者凱薩林.希爾(Kathrin Hille)撰寫的一篇評論指出,中芯國際掌握7奈米製程技術的消息,在產業界引發了一陣討論,可說中芯國際的7奈米技術進入量產階段,或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這也導致中芯陷入一個兩難境地,要使用已經被競爭對手淘汰的技術,不惜成本大規模挺進7奈米製程,他們究竟願意投入多少?

中芯國際在2017年延攬前台積電大將梁孟松,成為他們快速發展的契機。梁孟松曾經表示,他在三年內帶領中芯團隊從28奈米奔赴7奈米,完成5個世代的躍進,這是一般企業需要10年功夫的成果。

中芯2020年時就公佈了7奈米製程技術,並在同年宣佈完成N+1 7奈米製程晶片,後續也開發出N+2 7奈米製程技術。

7奈米恰好是高性能運算晶片的最低門檻,可以完成從伺服器到智慧型手機各種運算需求,目前也僅落後最先進的5奈米製程一個世代。倘若中芯正式大規模對外提供7奈米製程代工,他們也將成為目前製程技術第三先進的半導體代工公司。

掌握7奈米製程,為何卻讓中芯陷入兩難?

只不過難題在於,美國從2020年就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限制ASML向中芯出口EUV(極紫外光)設備,該設備自2019年起就是7奈米製程的主流設備,而目前中芯使用的DUV(深紫外光)設備,雖也能用於7奈米製程,但效果較差、良率較低,整體成本更為高昂。

EUV設備是目前7奈米製程的主流選擇,無法取得EUV設備的中芯只能使用DUV生產,不僅良率低,成本也會更為高昂。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芯國際是否會為中國政府的策略方向,不惜成本繼續推進7奈米製程技術,並用效率較低的方式完成量產,還是會選擇將產能分配給成熟製程,滿足市場上的熱烈需求。

使用DUV生產7奈米晶片,代表額外的成本與較低良率,會讓他們很難在國際上與其他競爭對手對壘。《金融時報》引述半導體專家道格拉斯.福勒(Douglas Fuller)的說法指出,外界對中芯實現7奈米製程反應有點太過誇張,「據了解產量很糟糕。」

且目前兩位聯合執行長的方向似乎有所分歧,梁孟松目標一直放在推進先進製程上,而趙海軍則希望擴大在成熟製程的市占率。中芯上週的財報會議上,趙海軍也透露會擴大成熟製程的產能,以應付工業領域對晶片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正在與荷蘭、日本的DUV設備製造商洽談,希望限制DUV設備出口給中芯,不過外界認為,中芯早已預先購買大量設備,因此遭受的衝擊可能不會太大。

半導體產業即將衰退,中芯是否敢加碼投資7奈米?

加上半導體產業的好日子可能已經暫時到盡頭,《彭博社》指出,在迎來不斷創新高的營收紀錄後,可能將遇上1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

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3C產品在2022年的銷售就出現顯著衰退,研究公司Gartner預估,智慧型手機今年銷售將下滑7.1%,而個人電腦也會下滑9.5%。Gartner已經兩度下修2022年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預期。


半導體產業經歷了疫情下的瘋狂成長後,普遍估計即將面臨一波衰退浪潮。

而美光也警告,半導體產業的許多需求都在快速蒸發。先前許多企業都因擔憂晶片不足的情況瘋狂屯貨,例如汽車產業購入的晶片數量就比銷售出的要多出40%。結合近來半導體成本上升,台積電、三星、Intel等企業紛紛頂不住壓力調漲價格,很可能造成供需狀況一夕之間反轉。

而在半導體產業可能面臨衰退時,中芯又是否敢不計成本擴大7奈米製程量產,也是讓人好奇的問題。

《金融時報》指出,雖然現在中芯多仰賴中國國內市場,貢獻整體營收的70%以上,但不代表他們會全然優先考慮中國的產業目標。該文引述一位專家的說法做結,「他們的目標是成為技術先進且能營利的公司,當他們被迫放棄這個目標時,就是中國真正與世界脫鉤的時刻。」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