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FX3 之後,Sony 今年推出更符合年輕創作者和學生族群需求的入門級 Cinema Line 機種 FX30,不僅售價更親民,而且幾乎繼承了 FX3 的諸多專業設計和功能,讓預算型創作者能更輕鬆入手器材、盡情揮灑創意。而身為 FX3 長期使用者,同時也是金馬獎得主的知名導演黃信堯對於 FX30 的心得究竟如何呢?請跟著本次 T 客邦的專訪深入了解!
關於 | 黃信堯
臺灣紀錄片導演,作品擅長以帶些戲謔的口吻道出青春的夢想與失落,以其幽默的敘事方式凸顯人生的荒謬意境。《大佛》為其第一部創作劇情短片,2014 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2017 年發展為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並曾以《帶水雲》榮獲金穗獎最佳攝影及紀錄片雙年展評審團特別獎,以《唬爛三小》榮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於 2020 年發展為電影《同學麥娜絲》。
您的創作之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當初為何會選擇從事影片創作?
沒記錯的話,我對拍片產生熱忱大約是從 1997 年左右開始,那個年代拍片其實沒有那麼容易,而我剛好對紀錄片有些興趣。不過若要說當時真正流行的反倒是紙本雜誌,主要是透過文字和圖片來傳播資訊或訴說故事,而我內心卻充斥著想要透過「影音」來說故事的念頭。還記得當時有個媒體叫「南方電子報」,他們的一句 slogan「做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思考是不是將來可以有台攝影機自己拍片,透過影音分享我想跟大家說的故事,這可以說是啟發我拍片的契機。
第一次摸到攝影機的感覺是?第一次拍片的感受又是如何?
雖然我大學就讀的是大眾傳播系,但由於是夜間部的關係,其實學校並沒有教授太多實作課程。後來在 1998 年因緣際會參加了由全景傳播基金會所舉辦的紀錄片培訓課程,才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如何使用攝影機。人生第一次摸到攝影機的感覺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戒慎恐懼!因為手裡拿著的可是一台要價十幾萬新台幣的機器,在那個年代這個數字是可以買半台轎車的!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不斷提醒我們要很小心的去使用它。
還記得那個培訓課長達半年,而且是星期六、日上課,週一到週五的時間則用來拍攝作業,可以說課程壓力非常大,因此為了專心學好拍片,我上到後半段還把當時打工的工作辭掉。而培訓課程的結訓作業,就是每位同學都要拍出一支影片,我最後交出了一支 20 幾分鐘的紀錄片「鹽田欽仔」,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支片子。
至於第一次拍片的感受,坦白說我沒有太大的興奮感,反而是作業交出去播映時,收到一些批評像是拍得很差、不知道在拍什麼東西…等等的,就是滿滿的挫折感,但那些經歷也算是後來促進我成長的重要養份,並沒有將我擊倒。
您的創作通常著重在哪個方向?想透過作品為大家帶來什麼?
我的創作可以分成好幾個階段。早期拍攝的紀錄片,嚴格來說是前三部作品,都是比較聚焦在社會議題,也就是一些主流媒體較少關注到的。到了第四部作品《唬爛三小》,則是著重在自我內心的探索,描述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係,是屬於「人生」這種比較抽象的主題,這個過程是由「外」逐漸往「內」發展的,剛開始拍片時,關心的是比較外在的議題,然後慢慢轉為探討內心與人生。
再之後,從《帶水雲》、《沈沒之島》,再到《阿里八八》,也就是大概 2008 年到 2012 年那段時間,是一個我自認比較混沌的時期,也可以將這個時期看作是前、後期創作型態的交會點。從《帶水雲》、《沈沒之島》、《阿里八八》能看得出我關注的主題轉移到環境,以人類作為單位,討論我們人跟環境之間的關係。
2012 年之後,我的拍攝手法則變得比較偏向虛無,這點從《雲之国》這支紀錄片就能明顯感覺到,整支片其實沒什麼劇情,也沒有對話、沒有任何故事,它就是呈現一個小島的風貌,把人類這個物種虛化、並將其融入到影片之中,和觀眾一起探討我想要關注的議題,例如除了人類之於環境的關係外,還包含像是「我們為什麼會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等等,之後的《印樣白冷圳》和《北將七》也都是採取這樣的手法拍攝。
您的創作靈感通常來自哪裡?生活中有什麼可以啟發你的想像?
我認為生活中來自四面八方發生的事情、遇到的人、眼睛看到的畫面,都可以成為創作靈感的來源。除此之外,看過的書籍、報紙或電影,也都會激發出靈感,無論是我的紀錄片或電影,都是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交織匯聚而成的。可以說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藉由觀察容易產生一些想法或是感悟,然後再將其轉變成創作的養份。
這次使用 FX30 主要進行什麼題材的影片創作?作品背後的概念為何?
我目前進行的是一部與公共電視台合作的紀錄片,而在收到 FX30 之前,我都是使用 FX3 拍攝,因此當拿到 FX30 之後,我並沒有特別規劃要用 FX30 進行什麼影片創作,而是這一個多月以來都暫時改用 FX30 繼續拍攝我手上這支執行中的紀錄片。
這支紀錄片主要是分享我這兩、三年來的心路歷程,創作背景我想是因為之前拍了《大佛普拉斯》和《同學麥娜絲》兩支劇情長片,然後再回過頭來從事我的老本行–拍攝紀錄片,再加上這幾年家裡經歷了一些事情,包括父親去世和愛貓走失…等,讓我想要在這部作品裡整理自己這幾年在生活上的一些感觸。
FX30 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最喜歡哪一方面的設計?
我自己的感受是,FX30 跟我從去年一直用到現在的 FX3 相比,基本上就是一樣的機器,差別只在於一台是 APS-C 片幅,一台是全片幅而已。當然因為片幅的不同,FX30 在可選用的鏡頭上就有更大的彈性,以我個人的習慣來說,我是個出門都會帶著攝影機的人,所以我相當注重攝影機的輕巧和便攜性,FX3 因為是全片幅的關係,體積和重量都相對較大且重,所以除非是有拍片計劃,不然我出門大多是帶著 RX100 以備不時之需。而在使用 FX30 期間,我發現 APS-C 片幅的鏡頭相對輕巧,搭配 FX30 之後有不錯的攜行感受,不僅畫質和輕巧兼具,它的外型設計和 FX3 也幾乎一模一樣,包括多個鎖點、多個螢幕錄影提示燈…等,都讓我能無痛銜接使用,這點我認為非常棒。
另外,我也很喜歡 FX30 可以上滑螢幕喚出 Fn 功能選單的設計,因為一般我都是以右手握持攝影機,或是提著 XLR 手把進行拍攝,而以往沒有這個功能時,如果要操作功能選單就必須空出右手才行,但 FX30 擁有這個方便的功能,讓我透過左手就能完成絕大部份的設定,確實讓拍攝過程更加流暢順利。
再來,FX30 的自動對焦系統也帶給我不小的幫助,其實以前我拍片的時候都是習慣使用手動對焦,但由於年紀的關係,這幾年逐漸有老花眼,手動對焦需要透過雙眼去確認有沒有準焦,對我而言真的越來越吃力,而無論是 FX30 或去年使用的 FX3,我發現這兩台的自動對焦功能都很值得信賴,包括人眼、動物的辨識和追蹤都提供很高的穩定度,讓我在拍攝過程中可以放心使用自動對焦功能,就算要變更對焦目標,也只需要點一下螢幕就好,輕輕鬆鬆就能完成對焦切換。
先前您曾提過拍攝紀錄片是以 FX3 作為主力,而如今 FX30 的問世,會讓您在器材運用上有不同的規劃嗎?
FX3 畢竟是採用全片幅的感光元件,動態範圍表現肯定比採用 APS-C 片幅感光元件的 FX30 還要好,然而除了這點外,我發現 FX30 拍出的影片畫質和 FX3 並沒有落差太大,FX30 的畫質也有一定的水準。講句實在話,把利用 FX3 和 FX30 拍攝的素材剪到同一支影片中,能夠看得出差異的人非常有限,若以拍片成本來說,FX30 就只需要 FX3 的一半左右而已。
因為我在去年購入 FX3 之後,就一直以 FX3 作為拍攝紀錄片的主要器材,如今有了 FX30,我認為它既可以作為第二機,也可以作為備用機。以第二機來說,不只能讓取景角度有更多的變化,因為它的選單介面與更新韌體後的 FX3 幾乎一模一樣,也可銜接全系列 E-mount 鏡頭,都對於拍攝效率與便利性有蠻大的助益;若將 FX30 當作備用機,它相對輕巧的機身以及較親民的售價,都能讓創作者在攜行重量以及成本控管上取得絕佳的平衡。
您如何看待 FX30 的 Cine EI 模式?這個新功能為拍攝帶來哪些幫助?
FX30 的 Cine EI 模式提供了雙原生 ISO 這個功能,這正是我一直在期待的!因為像我們拍片,白天和晚上會面對到的光源強度就很明顯不同,甚至是室內和室外就有顯著的差異,而 FX30 有雙原生 ISO 的設計,讓我可以兼顧 ISO 運用的便利性以及影片畫質。
尤其拍攝紀錄片,不像拍電影或電視劇有專門的燈光師負責打光,很多時候為了呈現最原始、真實的樣貌,都是利用現場光源直接拍攝,而 FX30 的雙原生 ISO 讓我在低光源環境下即使用高 ISO 拍攝,同樣能獲得相當純淨的影片畫質。FX30 的雙原生 ISO 分別是 ISO 800 和 ISO 2500,通常在白天或明亮的環境,我都是開 ISO 800 拍攝,到了低光源環境就改用 ISO 2500,再經過適當的後期處理,我覺得 FX30 拍出來的影片畫質水準真的不錯。
有使用 S-cinetone(PP11)拍攝的經驗嗎?分享一下您的心得吧
我的工作模式比較不會使用 S-cinetone,因為它是標榜就算直出也可以有好看的色調,比較適合需要快速出片的案子使用,例如當天拍完就需要交片的記者會、婚禮記錄…等,但我拍片的習慣是一律都會進入後期調色,所以我反而是使用 S-Log3 拍攝居多。
就我長時間使用 S-Log3 的心得,我認為相較於之前使用過 α7S II 的 S-Log2,後續機種才有的 S-Log3(包括 FX3、FX30),其動態範圍讓後期有更大的調整空間,並且還保留了更多的暗部細節,只要經過後期校正曝光和調色處理,影片絕對可以呈現出心裡預期的模樣。
您認為 FX30 適合推薦給哪些族群?原因是?
我認為 FX30 的市場定位是很棒的!它就是專為年輕創作者、或有預算成本考量的個人工作室所量身打造的專業攝影機。可以說,它幾乎承襲了 FX3 所有的設計,像是輕巧便攜的機身、優異的擴充能力、豐富的傳輸介面以及主動式散熱系統;FX30 除了搭載的感光元件是 Super 35 格式 (APS-C 片幅)之外,包括選單、自動對焦系統、S-Log3、S-cinetone 風格以及其他諸多功能也都與 FX3 相同(FX3 需更新韌體至 Ver.2.00)。雖說 FX30 是台 APS-C 片幅的相機,但卻擁有和 FX3 同樣專業的規格和性能,售價更僅有 FX3 的 1/2 左右。
除了年輕創作者、有預算成本考量的這些族群外,我認為 FX30 也相當適合作為紀錄片攝影師的主要或備用器材,因為就我所知,許多拍攝紀錄片的創作者都很在意預算,而 FX30 就很適合他們入手,再加上 FX30 多了雙原生 ISO 這個殺手鐧,搭配 S-Log3 使用,其錄製出的影片動態範圍和畫質肯定可以符合專業的製片需求。
最後,想對台灣的年輕創作者說些什麼?
現在的年輕創作者要面對的和當初的我們真的很不一樣,就拿舞台來說,這個年代完全不用擔心作品沒有發表的平台或很難讓人看到;而就器材來說,比起當年又大又笨重又昂貴的攝影機,如今的器材像 FX30 已經是相當的輕巧好攜帶,而且售價也不算太貴,入手門檻比起我們那時候真的有如天壤之別!
我想表達的是,當這些外在因素都已然不是問題的情況下,年輕創作者更要將重心放在影片的創意發想上,去思考如何拍出更有深度的內容,作品才能在網路上海量的影片中脫穎而出,否則你的作品真的不容易被觀眾記住。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