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由中國廠商所開發的手機 App,成為許多民主國家熱烈討論焦點,例如抖音、小紅書等等,除了其所帶起的社群潮流之外,中國製 App 於資訊安全性方面造成的議題,亦受到各界十分深刻的討論。
台灣由於跟中國之間的微妙關係,導致政府甚至於民間社會,似乎皆不得不透過獨特的眼光,看待這些於爆紅的中國應用程式及社群平台。
但是,這些 App 真的具有資安問題嗎?還是「Made in China」本身再度成了一次政治性的討論?各國對於中國 App 安全性的唇槍舌劍,又究竟著重在哪些論述上?
身處於這個由網路所打造出來的無國界的社會,作為「使用者」的我們,手中到底又有哪些方法,去認識日常使用的 App,到底藏有哪些資安風險?進而去主動控制、管理 App,降低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
在本篇特別企劃中,我們將從資料蒐集、存取權限的角度,選擇六款台灣人經常使用的熱門中國 App,對照其他非中國製的同類應用程式,看看它們之間到底有哪些差異及可疑之處,同時希望藉此令讀者反思,或許真正問題不在資安,而是更加複雜、更偏向文化滲透層面的憂慮。
從中國的獨特網路生態談起
長久以來,理應是開放、自由的網際網路,總存在著一些與眾不同的角落,而在這些獨特的環境中,使用者數量最多、聲量最大的部分,莫過於來自台灣對岸的中國。
眾所周知,中國的網路環境自成一格,由於有著獨特的審查與監視,外界普遍而言不太容易去接觸到中國「防火長城」背後的內容,反之,中國民眾如果不透過一些方式,例如 VPN、代理伺服器等等,利用「翻牆」手段連接上所謂的「外網」,他們也難以去獲得在民主國家流行的平台及服務,例如 Google、YouTube 與 Facebook 等等。
中國獨特的網路生態造成了許多影響,其中一項或許可以算是極其強大的「再創造力」,若用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說就是「山寨」跟「模仿」,但中國廠商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有時候他們所仿製出來的東西,更容易為外界所接受,甚至於帶起一波流行。
抖音在西方的大行其道
究竟有什麼東西是在經過「中國化」之後,反而成為眾人所追逐的潮流呢?這個問題最新的一個答案,絕對是在西方世界被稱為 TikTok,而在中國境內被稱為抖音的短影音社群 App。
事實上,短影音本身並不是非常新穎的概念,早在2013年由 Twitter 所推出的 Vine,就已經是極短片分享 App 的完整實踐,而後如 Snapchat、Instagram 等等也加入了類似功能,甚至於連抖音本身,其實也是在 Vine 正式關閉前幾個月才正式上線。
Vine 短短三年壽命的黯然退場,並沒有衝擊後來抖音的成功。抖音憑藉著簡單操作即可生成的口型同步影片,配合伴奏音軌的高自由度,以及極短時間的觀看節奏,很快就在年輕人之間捲起風潮,從中國內部一路延燒至全世界。
民主社會對中國App的質疑
抖音潮流的席捲令西方國家意識到危機,其理由不僅僅是因為它來自中國,一個在人權、隱私權等等普世價值上有所疑慮,而且資訊透明度不足的國家,更是因為抖音的擴張實在太過快速,並且面向了低年齡層,促使政府與民間必須正視它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西方國家對於兒少隱私權極度敏感,抖音具備的各種「不安因素」,迫使民主社會重新檢視中國 App 的安全性,而此處所指的「安全」,不僅僅是資安方面的議題,或許還牽扯到更深一層的文化滲透。
至於對身處台灣的我們來說,抖音或許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其中一款 App,更多來自於中國的應用程式,是否同樣帶有跟抖音一樣的疑慮?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先從直觀的「資料蒐集與權限」方面進行討論。
短影音App:抖音 vs Triller
探討一款 App 是否擁有資安風險,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最為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其所要求的「權限」,究竟是合理或不合理。若是一套 App 要求的權限過多、過大,等於將會蒐集過多不必要的資料,進而威脅到使用者的隱私安全。
因此,我們首先就從權限的角度,來看看造成最大爭議的抖音,以及在西方國家同樣以短影音平台爆紅的 Triller,兩套 App 資料蒐集方面,究竟有哪些不同。
抖音TikTok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日曆活動與機密資訊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聯絡人
● 配對藍牙裝置
● 變更網路連線
目前上架於 Android 與 iOS 平台的 TikTok,跟中國當地所使用的抖音,其實是兩套不同的 App。TikTok 能夠讓使用者錄製短影音,並在其中增加音樂、濾鏡、特效等等元素,快速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創意,接著與他人進行分享。
從 TikTok 所要求的權限來看,拍攝相片、影片、錄製音訊等等,都算是涉及 App 主要功能的合理權限,但日曆活動跟配對藍牙裝置相對之下就比較多餘,使用時是否該授予 GPS 位置也是應該注意的部分。
Triller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聯絡人
在台灣不算太流行,但是於國外擁有超過破億使用者的 Triller,可以稱得上是目前抖音的最大對手,不僅同樣強調音樂創與社交互動,亦被不少西方主流社群稱為「抖音的替代品」。有趣的是 Triller 的中文可以翻譯成「顫音」,跟「抖音」有點接近又太一樣,不難見出它們的競爭關係。
Triller 在手機權限的要求上,並沒有國際版 TikTok 來得如此複雜,不僅少了日曆存取、藍牙裝置配對,真正敏感的相機、麥克風與聯絡人讀取權限,皆與應用程式主要功能有關,算是規格面上十分乾淨的 App。
通訊App:微信 vs LINE
在短影音平台之後,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到通訊軟體上。由於我們經常透過 LINE 之類的 App 傳達隱私訊息,所以這類應用程式究竟要求了多少權限、讀取了多少資料,自然就跟使用者的資訊安全直接相關。
我們於此處選擇進行權限比較的通訊 App,除了國人所熟悉的 LINE 之外,另一套就是在中國境內最為流行的微信。雖然說微信已經是一套十分老牌的 App,但民主國家對其隱私安全方面的質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因此,我們不妨來透視一下微信所蒐集的權限,看看是否能發現什麼端倪。
微信WeChat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修改聯絡人
● 配對藍牙裝置、取得人體感測器資料
● 不顯示通知,直接下載檔案
跟抖音擁有海外版本 TikTok 相同,中國當地所使用的微信,跟台灣雙平台商店能夠下載到的 WeChat,其實是兩套不一樣的軟體,但是其差異並沒有像抖音來得這麼大,絕大部分功能仍然通用,而根據官方說法,兩款 App 的資料儲存在不一樣且不同地區的伺服器上。
由於是通訊軟體,所以 WeChat 所要求的權限更加多元且複雜,其中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及修改聯絡人,算是跟 App 功能直接相關,但為何需要取得人體感測器資料就較為令人疑惑。
LINE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接收額外的位置提供者指令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直接撥打電話號碼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修改聯絡人
● 配對藍牙裝置
● 不顯示通知,直接下載檔案
國人經常使用的 LINE 功能包山包海,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通訊軟體,所以權限要求相對也更加複雜。除了基本的拍攝相片、影片、錄製音訊之外,讀取和修改聯絡人都還算是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LINE 在定位方面多要求了接收額外的位置提供者指令,推測可能跟 LINE Beacon 功能有關,同時通話方面也多了直接撥打電話號碼,由於我們從來未曾看見相關功能,因此或許可視為不合理的多餘權限,配對藍牙裝置則是跟 WeChat 相同但令人在意的要求。
社交App:小紅書 vs Instagram
小紅書是最近台灣社會討論聲量非常高的中國 App,目前在中文圈特別是女性使用者之間,形成了一股「翻書」風潮,尤其跟抖音一樣吸引了許多低齡學子投入,甚至有人稱它為中國版的Instagram。
嚴格來說,小紅書與 Instagram 在本質上還是有一些不同,前者有很大一部分體驗建基於「商品」跟「教學」上,雜揉時尚、美妝、生活、旅遊和美食等等主題,但在此我們仍然將兩套 App 放在一起進行權限比較,研究這款新崛起的平台是否任何可疑之處。
小紅書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聯絡人
● 修改系統設定
小紅書本身的定位屬於社群平台,使用者可以在 App 中創造與分享圖文內容,或者利用內建功能拍攝有趣的短影音。此外,小紅書也允許使用者按照自己的興趣,訂閱其他相關內容的創作者,再藉由訊息推播跟演算法,進一步延伸、發掘更多自己有興趣的文章、教學甚至於商品。
以小紅書的功能而言,GPS、相機、麥克風等等權限的要求仍屬合理,但對於日曆活動甚至於機密資訊的存取則相對敏感,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對社群平台 App 來說似乎也沒有絕對必要,允許修改系統設定甚至有些擴權,算是問題比較大的地方。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直接撥打電話號碼
● 接收簡訊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聯絡人
隸屬於 Facebook 旗下的 Instagram,稱得上是目前台灣年輕人最普遍使用的社交 App,畢竟跟臉書上擁有大量商業化的粉絲專頁不同,Instagram 更強調摯友之間的內容分享與交流,近期上線的 Reels 短影音功能,或許能稱得上是對抖音的一種抵抗。
只不過,Facebook 本身及所轄 App 在隱私權方面,亦長期受到各國監管單位質疑,因此分析 Instagram 所要求的手機權限,即發現了直接撥打電話號碼和接收簡訊兩大詭異之處,畢竟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會拿 IG 來收送 SMS 簡訊,為何需要該功能令人疑惑,另外關於日曆方面的權限要求似乎也不太妥當。
影音App:bilibili vs YouTube
相較於前面所討論的通訊與社交 App,影音類型的應用程式,在功能上相對較為單純,所以理論上對於手機權限的要求,應該要變得更加不敏感。目前台灣使用者經常存取的中國影音平台,除先前造成社會爭議的愛奇藝之外,俗稱B站的 bilibili 應該稱得上是另一個大宗。
考量到 bilibili 的平台性質,大多都是由使用者創造的內容為主,因此在權限比較方面,我們即選擇了 Google 旗下的 YouTube 進行對照。
Bilibili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不顯示通知,直接下載檔案
● 修改系統設定
中國影音平台 bilibili 對於海外市場的開拓十分積極,尤其針對台灣使用者方面,經常透過購買動畫版權的方式,獨佔特定內容以吸引消費者從其他串流服務跳槽,甚至是付費開通大會員。
不過即便如此,bilibili 本身其實擁有更多使用者供應內容(UGC),亦誕生了許多「人氣UP主」,意即我們常說的 YouTuber,因此在權限上仍能看見相機、麥克風的存取權要求,但不顯示通知,直接下載檔案似乎就有些多餘,允許 App 修改系統設定則可能是出自選用的懸浮小視窗功能。
YouTube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聯絡人
全球最大的影音平台 YouTube,其 App 在大多數的 Android 系統當中,皆屬於內建的預載應用程式,消費者只要打開裝置就能看見,所以權限方面的問題經常遭外界忽略,甚少檢視 YouTube 有不合理的資料蒐集要求。
仔細觀察 YouTube 所提出的要求權限,不難發現其相較於 bilibili 確實更加乾淨,例如缺乏日曆跟機密資訊的讀取需求,亦沒有不顯示通知就直接下載檔案、修改系統設定等等,僅有讀取聯絡人稱得上是真正的敏感權限,其他方面幾乎都涉及了影音平台的主要功能。
社群App:微博 vs Twitter
台灣民眾經常使用的十大熱門中國 App 中,發展歷史悠久的微博至今依然榜上有名,而它可能也是防火長城地區以外的網友,得到中國內部主流話題、新聞跟百家評論最主要的來源管道。
現在的微博跟早期相較,除了仍然帶有微網誌(microblog)特徵的使用者創造內容之外,另一方面則感覺更像是綜合類型的新聞入口網站,不過我們還是選擇了其模仿的對象 Twitter 共同進行權限比較。
微博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不顯示通知,直接下載檔案
● 修改系統設定
● 讀取、修改聯絡人
台灣人使用微博的理由,有一大部分可能來自於追星,畢竟中國藝人主要的發聲與交流平台,多數也確實都建構在微博之上。此外,使用者於微博中也可以看見普通網友所分享的圖文內容,並透過熱搜榜得知當下最流行的時事。
微博所要求的手機權限跟其他中國 App 差不多,不過以一個微網誌平台而言,其實還是有點擴權,例如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就不太必要,而不顯示通知,直接下載檔案會用在何種情境亦不太清楚,至於修改聯絡人的權限更是過度敏感。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配對藍牙裝置
● 讀取聯絡人
最近因馬斯克入主而鬧得滿城風雨的 Twitter,在隱私權議題方面的討論度,幾乎跟 Facebook 一樣從來沒有間斷過。相較於發展成綜合類入口網站的微博,截至目前為止 Twitter 仍然相當「純粹」,即便最近陸續導入如 Clubhouse 的 Spaces 語音交流功能,以及類似 Instagram 摯友的朋友圈機制,但其微網誌的本質依舊沒有多大改變。
以要求權限來看,功能單純的 Twitter 並沒有高度可疑之處,唯獨允許配對藍牙裝置稍微令人不解,至於其他功能如拍攝相片、影片、錄製音訊跟GPS位置存取等等皆屬合理範圍。
購物App:淘寶 vs 蝦皮
海外購物已經成為許多台灣民眾的日常習慣,其中淘寶又是台灣消費者最喜歡的境外平台之一,因此其 App 在下載榜單中,始終都佔有一席之地,即便近來有不少類似的購物、拍賣平台崛起,但似乎也始終威脅不到淘寶在台灣消費者心中的特殊地位。
關於購物 App 的權限比較,除了淘寶之外,我們選擇了台灣近年來崛起的蝦皮購物進行對照,雖然過往蝦皮曾經因中資問題造成爭議,但在現實情況上,它仍是台灣當前最流行的購物平台。
淘寶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
● 配對藍牙裝置
● 讀取聯絡人
目前台灣區 Google Play 與 App Store 能夠下載並安裝的淘寶 App,跟中國當地所使用的版本有些不同,程式主畫面左上角允許切換地區,並且顯示著「中國台灣」應該是最為顯著的特徵。
作為一套購物 App,淘寶所需要的權限確實有點複雜,相機及麥克風權限主要用於商品評論回覆,但跟日曆相關的要求看起來並非必要,允許配對藍牙裝置跟讀取聯絡人亦稍嫌擴權,但是若跟對照組蝦皮購物相較,則會發現雙方的權限要求差異幾乎沒有太大區別。
蝦皮購物
重要敏感權限分析
● 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
● 透過GPS存取精確位置
● 讀取、修改與刪除儲存裝置的內容
● 拍攝相片和影片
● 錄製音訊
● 讀取手機狀態和識別碼
● 配對藍牙裝置
● 讀取聯絡人
蝦皮購物是台灣近來發展勢頭最猛的網購平台,尤其除了線上電商體驗之外,不斷拓展的線下實體店,主打快速寄貨、取貨功能,也讓外界看見一種全新的購物模式正逐漸邁向成熟。
在敏感權限上,蝦皮購物跟淘寶的要求可謂完全一致,同樣有著意味不明的配對藍牙裝置權限,允許讀取聯絡人也顯得多餘,但讀取、新增與修改日曆活動跟機密資訊,則可能跟一些促銷活動的提醒互相掛勾而有其必要,所以仍屬於情理之中。另外,蝦皮購物近期正大力推動使用者進行實名認證,雖然這與 App 本身要求的權限無關,但提供資料前依然務必要深思再三。
結語:從App權限要求中,使用者發現了什麼?
在前面六組同類型的中國與非中國平台 App 的權限比較中,我們皆採用了 Google Play 商店所給出的手機權限要求清單,作為統一的對照標準,而從中也不難看出,其實各套應用程式所要求的權限都非常接近,但在這其中仍然還是有一些關鍵差異。
中國 App 要求權限高度相似
我們這次所挑出來的6套中國 App,包含 TikTok 、WeChat、小紅書、bilibili、微博與淘寶,雖然各自所專注、經營的領域皆有所不同,但它們對手機 App 的權限要求卻都非常類似。
舉例來說,這6款 App 中竟有多達5款要求讀取日曆內容跟機密資訊,甚至於逕自進行修改的相關權限;此外,像是不顯示通知並直接下載檔案,以及修改聯絡人等等也是中國 App 常見的情況。
雖然我們無法斷言,一旦 App 要求了這些權限,肯定就是要竊取使用者隱私或植入後門,但中國 App 確實在手機權限方面要得比較多、比較雜,有時也較難看出跟程式主要功能之間的關聯,因此才造成了外界疑慮,出現資訊安全方面的隱憂。
西方App要求權限相對限縮
本次特別企劃挑選的對照組 App,絕大部分都是由西方民主國家進行開發、營運,其中也包含來自科技巨頭如 Meta、Google 等等的應用程式。分析這些 App 的權限要求,其實我們並不難發現,西方廠商對於索取手機權限的思維,顯然跟中國廠商有著很大的不同。
已經在西方國家成為主流的 App,其開發邏輯大多遵循著如何藉由最少量的權限,達成功能方面的最大化,避免外界對應用程式「過度的資料蒐集」出現疑慮,尤其開發者的規模越大,更會限縮權限的索取程度。
比方說,普遍被認為蒐集了大量使用者資料的 Twitter、YouTube,其實它們真正需求的手機權限反而並不多,但其理由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這些科技巨頭三天兩頭都遭外界放大檢視,在擁有適當監管的情況下,它們自然會對 App 權限的適當性,有著比中國 App 更進一步的用心。
主動關閉App權限的方法
面對 App 權限過度要求所帶來的隱私風險,近幾年來無論Google或 Apple,都在其 Android 與 iOS 系統上,做出了非常大量的努力,要讓使用者奪回手機權限的自主權。
以 Android 系統而言,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使用者僅需打開手機上個別應用程式的詳細設定,即可於「權限」選項中,分別允許、不允許 App 能夠存取的相關權限,例如位置、相機、麥克風與聯絡人等等。
至於 iOS 方面則更加簡單,使用者只要進入「設定」畫面,接著找到 App 圖示與名稱,點擊後即可任意開關該應用程式所取用的權限,例如相機、麥克風等等,甚至還能進一步關閉活動追蹤以阻擋資訊蒐集,還有管理 App 通知的顯示方式,相較 Android 可謂更加直覺且方便。
只看權限要求仍有盲點
雖然說觀察 App 索取的相關權限,為保障個人資訊安全的第一層工夫,但是無論是來自哪個國家的 App,都仍然有辦法透過其他方式,取得且不當利用我們的隱私資料,甚至於更進一步的安全風險。
首先,合理的資料蒐集並不代表數據就會被傳送、儲存到安全的地方,假如 App 開發商的伺服器出現漏洞,或者資料遭到惡意提取,那麼這些合法的資料,終究會產生出不法的用途。
其次,僅透過手機權限要求的敏感程度,仍完全無法看出「平台內容」本身帶有的安全風險。尤其對於台灣民眾來說,資料洩漏與隱私權的侵犯,其威脅程度在多數人心中,可能還遠低於中國 App 所帶來的文化滲透能量。
資安問題還是內容問題?
我們這次所選擇的6款中國 App,雖然主打功能各有不同,但幾乎每一款都具備著社交屬性,擁有大量的使用者創造內容,而其中最顯著的 TikTok 與小紅書,正是由於文化滲透能力之強,所以才引發了台灣社會的高度關注。
回到我們最一開始提出的疑問:中國 App 真的有資安風險嗎?從安全性跟隱私性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但證據不夠確實,但透過中國 App 所架起的兩岸橋樑,使「文化交流」與「文化滲透」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究竟我們是擔心中國 App 所帶來的資安風險,亦或者是中國內容進入台灣人視野後,所造成的本土文化及思維的消失,確實值得我們再三思考。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